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成為彼此的伯樂」孩子總抱怨學習?三步驟理解妳心目中的「好孩子」

「成為彼此的伯樂」孩子總抱怨學習?三步驟理解妳心目中的「好孩子」

寄生上流,補習,學習
▲圖片來源:《寄生上流》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吳孟昌

在社會中求生存,人們容易不自覺地以某些世俗的價值觀,來評斷一個人好或不好、有成就、沒成就、有用、無用……我們的孩子,往往也成了其中被評斷的對象。

這些評判的尺規背後自有一套邏輯思維,但是否適合用來為每一個人的表現打分數,其實值得商榷。邀請你透過以下的步驟,來覺察自己評斷孩子的眼光,是追求社會文化的認可,還是出於對他的珍視。

第一步:客觀寫下「好孩子特質」

準備紙筆,並將心中認為的「好」孩子的特質(如:品學兼優、知書達禮、積極勤奮等),條列式寫在紙上(請注意,不要以自己的孩子為預設對象)。

第二步:主觀寫出妳欣賞的「好孩子特質」

請你用另一枝不同顏色的筆,將孩子身上令你欣賞的特質(如:善良、乖巧、樂觀、活潑、獨立、勇敢等),寫在上一題回應內容的旁邊。可以放輕鬆寫,因為你對孩子的欣賞,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證,只要你覺得他的某個特點很棒,無論大小,都可以寫下來。

第三步:細觀察以上兩者之間的連結或差異

「第一步」可能承載著某些社會價值觀,「第二步」則單純由孩子身上散發而出。它們沒有孰輕孰重、是非對錯的問題,因為在你眼中,它們都是重要的。

從結果上看,若你發現自己認為「題一」相對重要,代表你可能對於孩子的發展,能否獲得社會價值觀(旁人的眼光)的認可,十分重視。你毋須剔除這個部分,只需提醒自己:多在欣賞孩子(你對「題二」的回應)的基礎上,引導或激勵他,往你希望他達標的方向前進。

另一方面,若你較為重視孩子本身的亮點,而非是否獲得社會價值觀的認可,代表你是孩子生命中的「伯樂」,常能對孩子表達認同與賞識。你在題一中的回應,可以為你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提供靈感,觸發自己時時思考:如何不讓孩子的美好特質只是孤芳自賞的螢火微光,而能進一步地超越自我,照亮他人與社會。

不說教,選擇做個「守護者」

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書法的女兒,六年級時,代表學校到校外參加書法比賽。青春期的孩子對於這項「殊榮」,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不時抱怨:「還得犧牲午休時間,額外去特訓、練習。」

每當疲倦的時候,甚至還會說:「學這個有什麼用,又不能賺錢!」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他們受到世俗價值觀影響的痕跡漸漸趨於明顯。就如學書法這件事,起初我們帶她去學習,只是單純地希望培養她的專注力,並涵養一顆靜定之心,並無學才藝以博取名利的奢望。而她一路走來,也就順水推舟,把自己練就成可以去參加比賽的狀態。

只不過,的確太常聽她說「學這個有什麼用,又不能如何、如何」,我和太太看在眼裡,自然有些擔心。不過,面對孩子從世俗、功利的角度批判自己的學習,我選擇不說教,用行動繼續陪她在這條路上前行。

炎夏的星期三午後,學校只上半天課,我固定會去接她到校外的書法教室報到。有時看她意興闌珊,就跟她說:「今天天氣好熱,待會兒下課之後,我們一起去吃碗芋圓冰或仙草凍,好嗎?」聽我這麼一說,她消沉的表情瞬間閃現一絲光采。

於是,星期三下午的書法課後,父女倆手牽手走一小段路,一起散步去吃冰,就成了我們共同的夏日記憶。

什麼是「有用」、「無用」,不能只從名利來衡量,也不能在短期內就輕率地評斷。這些道理對青春正盛的孩子而言,還太虛無縹緲。

我心知如果跟女兒講道理,只會加深彼此的鴻溝,對她的持續學習毫無幫助。不如靜靜地當她的「守護者」,讓她知道,這段路途也有值得珍惜的美好。

我真的很欣賞你,我在乎的只有你

書法比賽結束當天,女兒回到家後,我問道:「寫得怎麼樣,還順利嗎?」只見她一臉酷酷地說:「還好啦!大家都寫得很好,我一定不會得名。」

我說:「結果都還沒公布,怎麼就這樣洩氣。」

她回我:「事實就是這樣,到頭來就是浪費時間。」

聽她這麼一說,我直視著她,對她說:

「妹妹,你能有始有終地把這件事完成,我真的很欣賞你。別人寫得如何,或者你會不會得名,我都不在乎。我在乎的只有你。

「不管最後結果如何,我們都一起把這段路走完了,光是這件事,我就覺得你很不簡單,真的很棒!」

我張開雙臂,把她擁在懷裡。我想讓孩子知道,爸爸關心的不是結果的輸贏,而是她在整個過程中的努力。那些不為人知的點點滴滴,我都看在眼裡。

青春期的孩子以倔強的外表,來隱藏敏感、脆弱的心

其實我也明白,孩子平常雖然表面一副不在意的模樣,但其實對於輸贏仍然有得失心。與其最後因為沒有得名而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不如先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以免父母因期待落空,而對她失望。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就是以如此倔強的外表,來隱藏敏感、脆弱的心。

關於世俗評斷一個人、一件事是否具有「價值」的種種眼光與議論,我們或許無法扭轉、改變。但是,在家庭這個與「歸屬感」密切連結的場域,我們卻可以用行動讓孩子明確地感知,父母對於「什麼是有價值/有用的」,自有看法與堅持,不一定要附和。

況且,父母最在乎的不是孩子身上有沒有「光環」,而永遠、永遠是孩子這個「人」。

學習,抱怨,成績

▲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30個關鍵指引,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寶瓶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30個關鍵指引,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推薦閱讀

快樂的童年,就得有不快樂的學習成績…爸媽真的準備好了嗎?

每個不願上學的孩子,都是因不願符合大人期待,而敷衍了事的孩子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