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勇敢不可以哭!」情緒越是壓抑,只會讓孩子失去處理情緒的能力
作者\陳茂雄
或許你會好奇,既然情緒系統就在我們的大腦之中,也就是說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同時情緒有演化上的意義,那麼為什麼自己身邊(或者是你自己)有人缺乏喜怒哀懼中的某個情緒,或很少展現喜怒哀懼中的某個情緒?
答案是:後天的學習壓制了天生的本能。也就是說,雖然每個人出生時喜怒哀懼的情緒俱全,但經過環境的塑造(如父母、老師的教導,或是文化上要求等),可能導致我們開始排斥某類情緒,久而久之,就養成不展現該類情緒的慣性,甚至終於失去展現該類情緒的能力。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小男孩從小被要求「要勇敢」、「男兒有淚不輕彈」,甚至還會因為愛哭而被處罰,我們可以想像他於是開始壓抑「哀」的情緒。所謂壓抑,通常就是找到一些方法,讓自己在難過時不掉淚。這些方法可能是:
• 告訴自己:忍住眼淚才是得到父母歡心的方法
• 告訴自己:化難過為生氣,才有男子氣慨
• 告訴自己:掉淚沒有用,找答案才有用
• 告訴自己:將注意力轉到其他方面就可以避免掉淚
久而久之,這男生就練就了一身不掉淚的功夫,同時也形成了「不一致」的應對姿態——上面的四種壓抑情緒方法,就會依序形成「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的行為模式。
所以,一旦後天環境影響我們避免接受某些情緒,就會導致我們失去某些情緒能力,或者不善於理解或表達某些情緒。
推薦閱讀:
家有暴走兒不要哄騙!教孩子情緒管理
父母戒掉情緒,其實只是在隱忍,如何處理情緒來的時候?
【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學會了,就能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
這篇文章對您是否有幫助?
這篇文章對您是否有幫助?
感謝您提供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