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兒經歷快篩,醫師母親的心裡話:孩子生病,最自責的永遠是媽媽…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新冠肺炎在台灣肆虐,過去的確診者都是幾百幾百在增加,更曾發生死亡人數是每日增加至10人以上,不禁讓人難免害怕,而若疑似確診的是自己的寶貝孩子,相信對許多爸媽來說更是晴天霹靂。
知名家醫科女醫師陳欣湄,去年5/30在臉書上發文,分享了自己帶著不到一歲的兒子快篩的經歷,她說,兒子從5/29開始發燒,原本以為是感冒的姊姊傳染給他的,但經過診所醫師的確認後,建議將孩子送去大醫院做快篩,讓陳欣湄心理百般自責、擔憂,認為自己雖在診所工作,但自認防疫工作都做的很好,實在不知道孩子為何會出現症狀…
然而,幸運的是,最後兒子快篩結果為陰性,讓陳欣湄心中的大石總算放下,也不斷感謝身邊醫護人員的鼓勵、安慰,她說:「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為醫護人員也都是人,你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看到醫護人員的偉大,讓陳欣湄忍不住不斷落淚。
臉書全文:
推薦閱讀:
擔心環境干擾與影響?兒醫:提升孩子保護力是上策!全球No.1心美力配方,完美銜接母乳保護力!
雖然現在確診的兒童多為輕症,但新冠可能造成的後遺症,也著實令所有家長們害怕,究竟該如何保護孩子,是爸媽們的一大挑戰。
新冠肺炎傳播方式:接觸傳染、飛沫傳染、空氣傳染
經歷一年多的疫情期間,目前已知新冠疫情的傳播方式有接觸、飛沫與空氣傳染這三種,其中空氣傳染最讓人擔憂,因病毒會吸附在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上,很難讓人發現與預防,在疫情剛開始時,中國就曾發生確診者在密閉的公車上,傳染給了十多個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外隨時戴口罩如此重要。
另外,去年底開始出現的英國變異病毒,不僅傳染力比原先的病毒高出70%,更可怕的是,還會讓兒童的感染力變得和成年人一樣高!
以往兒童因為體內的ACE2受體比成人少,代表病毒進入人體的通道較少,所以先前的新冠病毒較難感染孩童,但變異後的病毒株會使ACE2受體親和力增加,讓傳染病流行病學家費格遜(Neil Ferguson)認為,此變異病毒的威力不僅在於提高傳染力,還更容易傳染給兒童!
中研院特別對此來自英國的變異病毒做了研究,當病毒複製過程中產生錯誤,就有可能產生變異,以致於更加能夠適應環境與人體,也就是更加具有傳染力,中研院也因此下了結論,此變異病毒很可能會繼續變異,且每變異一次,就有可能對人體產生新的威脅!
保護兒童是當務之急
美國兒科學會強調,就算兒童本身並無感染新冠肺炎,但疫情嚴重影響家庭、教育,讓許多孩子也深陷痛苦。遠程教育時代,成績不及格的兒童比例更多了,兒童和家庭之間的焦慮以及和社會的隔離感也增加了,兒科急診科就精神健康問題進行的探訪也不斷增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也呼籲應該在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中納入兒童,因為兒童的代謝、免疫系統等生理機制與成年人不同,必須獨立收集足夠的資訊,才能保護兒童。
孩子戴好口罩就可以避免被傳染了嗎?
口罩並不是「保命符」!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主要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染。也就是說,孩子就算戴了口罩,沒有做好手部衛生,又到處觸摸後又摸自己的口鼻眼,也有被感染的風險。
為了孩子的健康,比起戴口罩減少飛沫傳染,大人更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並做好居家外出的防護工作,避免接觸引發的病毒傳染。
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家居防護?
1.家居防護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紙巾將口鼻完全遮住(如果來不及用紙巾,用手肘遮擋自己的口鼻),並將用過的紙巾立刻扔進封閉式垃圾箱內,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液洗手。
不要親吻孩子,不要對孩子呼氣、喘氣,不要嚼食餵孩子,不和孩子共餐具、飲具,不用嘴巴吹氣的方式讓食物變冷再餵食。
2.嚴格規範洗手
飯前便後,接觸不潔物體後,都要督促孩子認真洗手。
盡量不要讓孩子用手掏鼻孔,不要用手揉眼睛,不要碰觸公共區域的物體表面(尤其是電梯按鈕等頻繁碰觸的表面)。
3.加強房間通風
每日每個房間輪流通風2~3 次,每次開窗通風30 分鐘~1 小時;房間通風時將孩子轉移到其他房間,做好保暖措施。
4.家庭清潔消毒
可以用75% 的乙醇(醫用酒精),或按照說明書稀釋後的含氯的消毒水(一般是指次氯酸鈉這類無機消毒液)來擦拭地板、傢俱等。
孩子的玩具用品等,能耐高溫的可用消毒鍋或開水煮沸消毒30 分鐘,不能耐高溫的可以用酒精噴灑或擦拭。外出買回來的東西可以水洗的就水洗,或者用消毒液、酒精,進行二次消毒再使用。
給孩子玩的大人的手機,也需要用酒精擦拭進行消毒。
孩子發燒、感冒要不要去醫院?
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初期症狀類似:發燒、感覺四肢無力、乾咳,也有症狀不明顯病例,尤其是新生兒、嬰幼兒症狀可能更不可輕忽。
當下疫情升高,卻也是流感和感冒好發的季節,孩子如果出現發燒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建議根據情況對症緩解:
發燒:
當孩子發燒時,3個月以下的寶寶,直接去醫院交給醫生處理。
3個月後的孩子,因為發燒而不舒服的時候,可以服用退燒藥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6個月以上的孩子還可以吃布洛芬(美林)。
咳嗽:
不要擅自給孩子吃止咳藥!
■1歲以下要保證液體量(奶量和/ 或水)的充足;
■1歲以後的孩子還可以睡前吃一小匙蜂蜜來緩解咳嗽。
但是,如果孩子出現了下面4種情況,則需要去醫院就診
1.呼吸次數不正常:呼吸急促,一分鐘呼吸次數超過正常年齡段呼吸次數上限。
■小於2個月齡,呼吸≥60 次/ 分鐘。
■2~12月齡,呼吸≥50 次/ 分鐘。
■1~5歲,呼吸≥40 次/ 分鐘。
怎麼數呢?
等孩子安靜,體溫恢復正常後再數呼吸次數。因為孩子的正常呼吸頻率會在孩子活動狀態下或發燒時受到影響。
通過看胸廓的起伏來數,一起一伏算一次。聽診可能會刺激孩子哭鬧,導致呼吸頻率假性增快。最好記完整的60秒來進行評估,準確率更高些。
2.臉色、口唇發青,出現了三凹徵:如呼吸頻率變快、喉部呼吸時凹陷。(觀看騰訊影片)
3.精神狀態差:出現嗜睡,對周圍事物興趣減低, 反應能力減退。
4.尿量減少、脫水:孩子出現了尿量減少(嬰兒和年幼兒童4~6小時沒有尿濕尿布,年齡較大的兒童6~8小時無排尿需求)、脫水的情況。
孩子與疑似病人接觸了怎麼辦?
從衛健委公開發布的訊息發現,被感染的兒童大多有湖北接觸史,或者父母也是被感染者。如果孩子接觸過確診或高度疑似的感染者,或者去過疫情區,都要格外重視。
病毒的潛伏期最短1 天即發病,最長可達14天不等。最好帶著孩子主動在家隔離觀察14天,14天後無症狀就可以解除隔離,期間也盡量不要外出。
兒童病情變化快,一旦有上面說到的緊急症狀,需立即到就近的醫院的門診就診。
家裡成員有疑似感染的情況怎麼辦?
家裡有疑似病例家長,要盡可能和孩子分開居住。沒有條件和小孩分開的,也要盡量保證和孩子的房間分開。
疑似家長避免和兒童接觸,在家需佩戴合適口罩(不要戴有呼吸閥的防護口罩),1歲以上的孩子也應該正確佩戴合適口罩。
疫情物資緊缺,有條件應先選擇兒童外科口罩→兒童醫用口罩→一次性口罩→兒童棉口罩。
所有類型的口罩,防護效果都是有限的,2~4個小時就要更換。口罩變濕或者被分泌物污染就換掉。
給孩子佩戴前,要拉開口罩的褶皺,跟孩子的臉型契合,再緊壓鼻樑兩側的金屬條,使口罩上端緊貼鼻樑,這樣防護性會更好。
記住!戴口罩前一定要洗手,洗手時間不少於20 秒。做好家裡的物品和環境消毒工作。
推薦閱讀:
英國班機兩名10歲台灣童確診新冠!變種病毒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風險?
新冠變種病毒流竄全球!比戴口罩更重要的事,大家卻忽略了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破解植牙4大迷思:醫病溝通是成功關鍵
「植牙」是以人工植體取代牙根,補足缺牙問題的療程;但其成功率卻並非百分之百,過程中可能因為術前評估不完全、患者個...
國中男生9月起可免費打HPV疫苗!台灣領先日韓推全民預防
HPV不只和女性有關!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或接觸帶有HPV之物造成感染,如接觸皮膚、黏膜或液體,且男女性皆...
闌尾炎怎麼判斷?醫師教你1招自我檢測:腹痛會移動是關鍵
不少人疑問「闌尾炎跟盲腸炎一樣嗎?」闌尾炎俗稱盲腸炎,是相當常見的腹部急症,其病程相當快速,初期可能會出現噁心、...
素食者如何正確補鈣?醫師提醒關鍵觀念:魚油不宜搭配,餐後補充吸收更佳!
「鈣質」攝取不僅關係到青少年的成長發育、老年人的骨骼健康,以及一般民眾的牙齒保健,多數人忽略的是,「鈣質」還直接...
如何預防感冒與流感?中醫師傳授4大妙招強化免疫力:掌握當季蔬菜烹調技巧、睡前生薑泡腳媲美維他命補給
每年12月至隔年3月是流感的好發時期,春季氣溫變化劇烈、濕度起伏不定,也讓流行性疾病、感冒等健康問題頻繁發生。然...
我要回應
2021-06-01 03:01:26
2021-05-31 21:44:05
2021-05-31 19:35:58
2021-05-31 15:14:30
2021-05-31 14:39:04
2021-05-31 08:49:31
2021-05-31 04:37:49
2021-05-18 15:24:51
2021-05-18 02:11:02
2021-05-17 23: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