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如果不能學以致用,孩子學再多知識都無效!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哈佛學習理論家戴維·帕金斯(David Perkins)在他的著作《聰明的學校》中指出了可以幫助老師辨識「脆弱知識」(fragile knowledge)的特徵,透過「深入理解」(deep understanding),才能確保學生有能力運用他們所知道的知識。
恐怕你家的孩子學到的都是「脆弱知識」
當孩子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是「脆弱的」時,他們就不會記住,理解或積極使用學到的知識,進而導致學習成績和表現不一致,David Perkins認為脆弱知識有下面三種特色:
(一)惰性知識:可以讓學生記住的知識,但無法應用於課堂之外。
(二)天真知識:是指學生可以依靠簡單的解釋或公式來產出答案,而非以靈活應用概念。
(三)儀式知識:在課堂教學上很有效的知識,但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應用的案例。
其中惰性知識和天真知識在亞洲孩子的課堂中佔了八成,當學生無法理解含義、無法活用所學知識時,知識就是脆弱的,缺少構建知識的過程,是「脆弱知識綜合症」的病因。
David Perkins的「深度理解」理論不僅著眼於擁有知識,而且還能夠在課堂之外思考,解釋和應用知識,他認為當孩子能夠做到以下,就代表孩子已把「脆弱知識」轉化成「深度理解」:
1.用自己的話語解釋所學的知識。
2.提供新的實例來舉例。
3.將知識應用於尚未研究的概念。
4.以知識證明或支持其他現象。
5.進行新舊知識的比較,縱向貫通。
6.概括各學科,橫向貴通。
教孩子試著讓「大概念」來穩固知識
當孩子習慣以「網狀結構」來學習知識,脆弱知識就難以形成,像是:孩子畫圖時,先畫一個邊邊、框架(frame)出來,再將顏色(知識)填進去,只要這個框架夠牢固,裡頭的知識就不易瓦解:
(一)大概念是這門學科中「最重要」的。
(二)大概念包含許多「知識點」,可以解釋很多現象。
(三)大概念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
(四)大概念可以「螺旋」上升。
在大概念的「框架」之下,具體的知識點才更容易結成網絡,也便於孩子在學習之後融會貫通,解決真實問題。
別忘了,家庭生活就是真實的生活
除了在學校的學習,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生活中處處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如何引導孩子、如何對孩子「提問」是一門學問。
幫助孩子建立知識的原型(Prototype)
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學會「語意分類」(semantic categorization)的前提是具有「心理表徵」(representation)的能力,工作記憶成熟了,能夠形成「心智圖像」(mental image)。
在行為面,孩子透過進行「比較」(compare)發展出「區分」(classification)的基本認知能力,有研究更進一步顯示孩子「分類」的能力可以預測未來的高階認知能力,如:推理、歸納、解決問題等。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觀察動物,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可以問問孩子,讓孩子去思考:「麻雀是怎麼走路的,別的鳥又是怎麼走路的?它們彼此之間的形態有什麼不同?(比較)」接著,家長還可以視情況引導孩子做一些推測:「這些鳥的嘴都長什麼樣子?長成這樣它們平時會吃些什麼?怎麼吃?」
時代在變,教育也在變,靠死記的知識,學再多也無用。
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推薦閱讀:
7歲男童被繼母打得傷痕累累,原因只是「作業寫的太慢」!
看孩子寫作業總生氣?可以先問問自己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