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婆婆管孫前「先問過媳婦」!這樣的婆媳關係對等而不對立
作者\谷卓
婆婆,永遠不會是我的母親。不管我有多愛我的老公,也不管我與婆婆之間多麼和睦,對她的情感,絕對不可能像與對我自己的母親那樣,而她對我的愛,也永遠不可能像她對自己的兒子那樣。少了同樣頻率呼吸的生命連結經驗,我們兩位女性,與其說包容彼此並試著愛屋及烏,更需要意識到的,是「相敬如賓」。
之所以會如此體悟,是因為我的兒子出生後,升級成奶奶的婆婆不但沒有介入我教養兒子的方式,還曾對我說了些我從來沒想過「原來婆媳間可以這樣啊」的話!
一、妳允許我對他說「不」嗎?
小Jivan八個月左右,我們一家人飛回荷蘭和公婆住了幾個月;那時,正是小Jivan開始調皮搗蛋、什麼都想碰的階段。如果以台灣家庭大部分爺爺奶奶對孫子的態度來看(甚至可以籠統的說「大人」對「孩子」),出於寵愛也好、憂心危險也好,什麼原因都可以,他們一定「直接」對寶貝說:「不可以(喔)!」「哈嘍~媽媽在這耶!」這時我心裡就很想自己cue自己。
婆婆對我說這句話時的情境是:
當時小Jivan本來想要去玩公公的唱片機,但那東西一來不是小孩可以玩的東西,二來那東西不屬於小Jivan的,我曾經對小Jivan說過那個機器不能按,可是他仍會想在媽媽不在現場時去碰碰看,於是,我婆婆突然「徵求我的同意」,希望我能答應「授權」給她,隨時幫我注意速度飛快、超好奇的小傢伙。
姑且不討論說不說「不」,婆婆出於尊重「孩子的教養權歸孩子的母親」,但又擔心我無法隨時緊迫盯小Jivan而讓他趁隙搗蛋,所以和媳婦「協商」,站在對等的、甚至可能是次等的位置,期盼獲得我的「准許」來介入我與小Jivan的管教關係。
當時我有點嚇到婆婆為什麼要開口問我呢?後來才明白,她是「不踰矩」這說「不」的權利,因為,只有身為「教養者」(我),才有如此果斷的「絕對權利」來管教孩子。
二、妳希望我帶他去嗎?
我不知道其他人的長輩是否有習慣,要帶妳的小孩出去前,會不會「徵求」妳的同意。就我觀察還有親身經驗,大多是這樣的情況:
(一)問小孩:「走!oo要去xx了,要去嗎?」……..出面制止的媽媽瞬間變壞人!
(二)突然自己決定了媽媽上一秒才知道:「快點吃喔!吃完我帶你去公園!去看飛機!」……hello?!
(三)小孩追上去要跟去:「啊你去問媽媽可不可以去啊!」……請問我說可以了你真的會帶嗎?我說不可以我是不是又變更黑。
(四)路上遇到,小孩跟你不熟你要帶去哪:「牽牽,我們去迌迌(玩)!去買糖果!」……是要誘拐小孩嗎。小孩如果真的跟你牽手要去玩了,你又不帶他去了,是狼來了嗎?這樣「玩弄」孩子是變相讓孩子不相信大人啊!
以上,可能依個人經驗與時空背景而有所不同,但共同點就是:「都沒有事先詢問媽媽(教養者)的意願。」可能等一下我與孩子另有安排,或是孩子等一下是睡覺時間等等的因素,而不能讓孩子被你帶出去!
但是倘若沒有「私底下」先溝通好,我當面制止了孩子期待出去的心,除了造成我與孩子間沒必要的不愉快(後續安撫還不都是我!),我與「本來好心要陪孩子玩」的人的關係也會搞僵。
婆婆的問句中,還不是「『我』能不能帶他(金孫)出去玩?」而是「媽媽『妳』『希不希望』這個時間我帶孩子出去,好讓妳休息一下?」問句的「主詞」不同,尊重的程度也不同,一個是「我想帶他去」,更有智慧與禮貌的:是「你」(教養者)的意願呢!
出去玩如是,餵食如是。
三、不要「沒關係」,是「我想幫忙」!
在荷蘭時,我得了好幾次乳腺炎。痛是自己的事,但發燒起來不但孩子照顧不了,連母奶都不能喝(嚴重到硬擠出來都是發膿的綠奶),那讓我很沮喪,全家人也一併分擔我這位母親的工作。有一晚,為了處理塞住的奶,高燒的我半夜爬起來擠奶,已經壓低所有音量的我,仍因荷蘭木造的房子加上夜晚極度的安靜,婆婆被擠奶器的幫浦聲吵醒。
婆婆還是個職業婦女,隔天要上班的。我連忙開口抱歉。她說沒事的,她本來就淺眠。上前來關心我的狀況外,並問我大半夜裡又生病的有需要什麼嗎?我回她「it’s ok! I am ok.」我不想麻煩任何人,我也不好意思。
婆婆卻馬上說:「it’s not ok. I want to help.」如果是我的母親,她一定也很想幫上些什麼忙吧,來緩解女兒種種不適;但是婆婆畢竟不是母親,她明白我「裝客氣」而說沒關係,所以當時婆婆用自己的立場:「我想」幫忙,來明確表示自己的願意與真誠。
後來,她削了一盤水果上來,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可以感覺到她的用心的那樣。隔天,她打了相關諮詢電話去詢問如何退奶、如何調整孩子副食品與奶量的作息,並把規劃好的建議印給我,她說:「我們一起想辦法。」、「妳一定要健康起來。」
推薦閱讀:婆媳關係中,最讓男人頭痛的四句話
在台灣,人家總說小孩喝母奶多好多好、餵到寶寶幾個月才算及格,無形給媽媽很大的壓力,好像沒有奶就是媽媽的原罪一般。而婆婆卻由衷的關注在我這位媳婦的健康上,而不是小Jivan母奶喝的怎麼樣;她的焦點,會讓我感覺:「我個人本身就是很重要,而不是因為孫子所以我才重要。」與其「怪罪」媳婦的母奶充沛與否、健康狀況對寶寶的影響,或是請媳婦堅持一下撐過這次乳腺炎,倒不如一起和媳婦想辦法解決,如何才是長遠之計,婆婆相信:「媳婦好,我孫子才會好,我兒子才會好。」
四、你得到的愛,夠嗎?
這句話,是婆婆對我老公說的,我知道後卻覺得非常刺耳,第一時間的反應當然先是錯愕:「公婆怎麼會這樣問?!他們『憑什麼』質疑我給老公的愛!」後來我認真思考,誠惶誠恐的反問自己「是我們第一次以『家庭』的型態回來,我這個妻子哪做的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兒子,沒有得到家人間應有的關愛嗎?他們覺得自己的兒子選錯老婆了嗎?」
當時新手媽媽的我,的確是時常因為照顧小Jivan而忽略老公,太多的愛和關注只放在孩子身上,如果再遇到自己健康狀況差的時候,就容易對最親密的枕邊人態度不好,為了省力只說「命令」語句。要是我看到未來的兒子結婚後,另一半總是生病,照顧孩子又照顧老婆已經滿疲累的,還得不到對方的溫柔對待,我肯定會又心疼又生氣的。這其實是自然反應啊!
「將心比心」,是婆婆充滿擔憂的這句話點醒了我,她沒有對我與老公的關係和相處方式妄下定論,或是直接對我發脾氣,或是對我的態度轉差;若老公沒有告訴我「剛剛他的媽媽這樣關心他、注意他的感受」,可能我還沒那麼快「自覺」,我對老公的態度已經影響到這個新家庭的和睦,甚至已經讓他人覺得「我不夠愛另一半」。
婆婆認為自己沒理由去干涉兒子與媳婦的生活,「孩子結婚了有自己的家庭了,他們的事自己解決」,既然不是當事人,婆婆也深怕她看到的或許帶有自己的成見,所以出於尊重我與老公組成的「家庭」,她選擇在我不在場時私底下「關心」兒子。也間接,給予我空間自省,和她繼續「相敬如賓」。
其實,婆媳相處的智慧,往往先是從婆婆不用自己的標準和期望去要求別人的女兒開始,不因是「婆婆」而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或忽視媳婦也是需要受到尊重的獨立個體。每個人都具有自由意志,卻常常是當了家人後,反而更容易踰矩或忘記了對人的基本禮貌。
「女人,為何要為難女人呢?」我一位女性朋友L的婆婆,常常對L說要獨自把她的金孫帶出國受教育,硬是要L趕緊斷母奶,請問婆婆您有想過一位母親的感受,甚至詢問過L的意願嗎?
還有Z的婆婆,只要金孫飯吃不好,就嫌一定是Z煮的難吃;在金孫出生後的五個月「規定」她不能出家門(因為金孫太小不能帶出門,所以一併要Z留在家),到底是什麼樣的想法,讓婆婆覺得自己有「權利」圈住另一位女性的自由?我們從陌生人變成家人,是枷鎖、是疼愛、還是世代與生命的延續?
上述四句話帶給我衝擊,更讓我反思婆媳關係的經營;從教養權的回歸、徵求母親意願、重視我的存在,到關心但不介入兒子新組成的家庭,在在讓我感受到我與婆婆是兩個「對等」的關係。我不認為來自荷蘭的婆婆做什麼都是對的,身為晚輩,我絕對是尊重她的,但尊重不是畢恭畢敬、唯命是從。
推薦閱讀:《呂秋遠律師》婆媳關係:尊重並學習放手
反骨的我對自己的母親我都不一定逆來順受了,更何況,我本來就不是婆婆的女兒(甚至不用叫她媽媽)、她也不是我的母親,唯一能沾上邊的血緣關係,是我生了一個她的孫子,但她愛孫子的前提,仍尊重我身為「孫子的母親、兒子的牽手」,而不是樣樣都要伺候著、卑微聽命於婆婆的「我的媳婦」。
我非常感謝,我是一位被尊重、不被婆婆無理期待的媳婦。雖然,「相敬如賓」是用來形容夫妻相處的,但用在婆媳之間上,我覺得更能讓女人們間的關係,細水長流。
【YIZHUOKIOSK】授權轉載
我看了哭出來
我可以换个荷兰婆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