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媽媽會「示弱」孩子更優秀!放棄當父母的優越感,多和孩子說說這三句話

媽媽會「示弱」孩子更優秀!放棄當父母的優越感,多和孩子說說這三句話

教養,親子衝突,溝通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我批評孩子鋼琴作業沒練好,孩子回來一句「有本事你來呀」,我來不了,怎回他?

這不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見的問題嗎。我相信,各位媽媽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叛逆不服管,可以看出如何與孩子和平的相處,是所有父母的難題。其中一個家長的回答,他說:我也遇到了和你一樣的問題,直接跟孩子說我做不了,你教我好了。

孩子立馬一副驕傲的小表情,坐的端端正正開始彈琴。其實,有的時候,厲害的父母,並不是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孩子,而學會“示弱”,才是家庭教育的利器。

虎媽常出犬兒

常常聽到有的媽媽特別驕傲地誇孩子:“我孩子特別聽我的話”。這些媽媽總是在親子互動中,顯得特別強勢,孩子一定要聽話,一定要按照要求行動,否則不依不饒。而這樣的虎媽,往往會養出自我很弱的孩子。

在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拔尖、高中班長、長得漂亮、乖巧懂事。但是她的媽媽就是這樣一位強勢的母親。生活和學習上都管得嚴嚴實實,比如母女倆去逛街,齊明月喜歡白色的衣服:

穿什麼白色,不愛乾淨還挑白色!
黑色不適合你!

當媽媽挑了一件粉色,明月同意了,她又說:你跟你爸真是一模一樣,一點主見都沒沒有。

最後,齊明月這個優秀的乖乖女,變成什麼樣了呢?不僅不自信,對事情的判斷上也是努力後繼續猶豫不決。本該是充滿陽光自信的年紀,她總是低著頭弓著背,明明自己很優秀,卻充滿了自卑感:

“我真的什麼也做不好,我真的很容易犯錯。”不甘心就這樣一輩子聽媽媽的話,她的反抗來的那麼大膽,那麼暴戾。

高考時那張空白的答題卡就是她對媽媽的“報復”。這種玉石俱焚的做法,不知道齊明月有沒有後悔過。但是她的一生,都在被這個決定影響著。

媽媽在孩子面前“示弱”,並不是媽媽真的什麼都不懂,都不會,而是一種有智慧的後退和跟隨,允許和鼓勵孩子做自己。

媽媽會示弱,孩子更優秀

12歲之後,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最關鍵是,父母要學會示弱。“示弱效應”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心理效應。示弱,並不意味著低三下四。它的本質,是以柔克剛。

學會對孩子示弱,是父母的育兒智慧,是父母立足長遠、適當放手的過程。它不會破壞家長的權威,但可以避免“碰硬碰”帶來的傷害。

“我知道別人很厲害,可是為什麼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你就從來沒看到過?”

媽媽的回答,帶著不容商量的決絶:“不打擊,你就該輸了。

本來是重建親子溝通的大好機會,卻被媽媽的“強勢”毀掉了。在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中,父母似乎就是“高高在上”的,孩子就應該是“聽話”的,要無條件地服從父母的決定。但孩子如果長期處於這種“心理上的弱勢”,要麼在沉默在爆發,叛逆到底,要麼習慣事事由父母決定,變得懦弱沒有主見。

100次的居高臨下未必有1次的撒嬌示弱效果好。如果父母能夠放棄自己作為父母和成人的優越感,那麼你就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

示弱,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方式,激發孩子成長的潛力、點燃孩子內心的力量,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促使他們更獨立自主、更有擔當。

這些話,媽媽多說一些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向孩子示弱呢?不妨試著多說說這三句話。

1. 我不會,怎麼辦?

很多家長覺得,要在孩子面前無所不能,這樣就能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孩子就會崇拜自己。其實,父母太強大,孩子反而覺得自己太無能,不敢獨自面對問題。教給孩子正確答案,不如教給他尋找答案的能力。媽媽的無知,會激發孩子探索未知的興趣。

問問孩子“怎麼辦?”,是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最好武器。

2. 我不行,幫幫忙

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最好的母親,只要足夠好的母親就可以了。足夠好的母親,在起初,能完全適應嬰兒的需要。隨著嬰兒能力不斷增長,就要進行自我調試,使孩子慢慢地不那麼依賴母親和環境。

不放手,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孩子在“不完美媽媽”面前,也能夠卸下沉重的學習壓力,可以累,可以放鬆。也能看到媽媽的不容易,感恩媽媽的付出,更想為媽媽做些事情。

媽媽的軟弱,會激發孩子保護家人的慾望。請孩子“幫幫忙”,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最好工具。

3. 做的好,謝謝你

最後,別忘了溫柔地對孩子說一聲“謝謝你”,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他就會發現做事的積極興趣。讓孩子深切地接收到正面的反饋,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值得肯定,值得去做的,就會慢慢地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媽媽的欣賞,會激活孩子的價值感和自信心。誇誇孩子“做的好”,是培養孩子自尊和自信的最好裝備。我們可以推一把孩子,讓他往前走;也可以主動往後退,讓他站在前面。

美國心理學家 Zimmermann 說過: 孩子的信心,相比較他的實際能力,更多地取決於他的自我效能感。換句話說,孩子內心相信自己能行,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當媽媽越強時,自然就蓋過了孩子成長的光芒;當媽媽懂得弱一點時,原本屬於孩子的成長空間,就有了發展的機會。愛是及時地牽好手,示弱是適時地放開手。既然人生的路注定坎坷,那麼唯有學會放手,才能養育獨立果敢的孩子。

推薦閱讀
親子關係:五個不經意的生活習慣,最傷孩子心
情緒沒處理好就像慢性中毒!改善親子情緒互動:多看、多聽、多想、先不說話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