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絶情!6歲前成長關鍵期,孩子要知道的三個道理
建議大家,在孩子2-6歲成長的關鍵期,一定要儘量陪在孩子身邊。即使實在沒有辦法,也要每天定時定期和孩子視頻、打電話,想方設法每天都要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樣,我們才能拉近和孩子的距離,身體力行地為孩子樹立榜樣,幫助他健康、樂觀、自信地成長。
這些必須要父母的言傳身教,才能傳遞給孩子的。比如下面這3條道理,如果孩子學會了,可以受用一生。
能吃得下苦,將來才會有出息
一位哈佛大學的學院院長,在畢業典禮上分享了自己母親從小對他的訓誨和告誡——“騎著馬兒上高原”。
這是一句古老的德州諺語,意思是不要把目光侷限在安逸的山谷裡,而要勇於走出舒適區,騎著馬兒去攀爬一望無際的高原。院長說,自己五歲的時候,媽媽替他報名參加了朗誦班,每星期兩次,都會開車帶他去上課,小孩才上幼兒園,就要拿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當專業教材。
每天清晨,媽媽很早就把他從床上拉起來做功課,她會面對面坐在兒子對面,耐心聆聽、指導,有時候孩子半睡半醒,朗誦得有氣無力,媽媽就會打斷他:“你還不夠努力,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推薦閱讀:護理師CC評比懶人包:2020市售6大滴雞精品牌及推薦!
現在回憶起來,院長說自己其實早就已經忘掉了當年的大部分句子,但母親的教誨一直深深地留在腦海裡。其中不僅包含著母親對他的期望,更重要的是,他品嚐到了在枯燥機械的訓練之後誕生的甜美果實,促使著他步步前行,腳步堅定,也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就。
有句話叫“有遠見的家長,都帶點絶情”,學會讓孩子吃苦,是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必須給孩子上好的一課。
提醒大家,如果在3-4歲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堅持、克服惰性,那麼在孩子上小學之後,走神、粗心、跟不上的毛病就會大大減少。但是要特別強調的是,不提倡大家採用極端的方式讓孩子強行“吃苦”。
溫暖、真誠待人,以心換心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在私訊我們一個故事,讓印象極其深刻:有個小男孩養了一隻小烏龜,冬天天冷,小孩想讓小烏龜探出頭和他玩,他又是用棍子敲,又是用手拍,但是烏龜始終動也不動,小孩很生氣,整天噘著嘴,特別不開心。
過了兩天,小男孩的爺爺來了,看到這只犟龜,就說:“我有辦法!”
爺爺把小烏龜放到暖爐的上面,不一會兒,小烏龜感到了暖意,就漸漸把頭、四肢和尾巴伸了出來。小男孩開心地笑了,爺爺對他說:
“當你想要讓別人按照你的方法去做、去改變的時候,永遠不要採取攻擊、強硬的方式。而要給予他關注、溫暖,這樣的方法往往是更加有效的。”
所以,也經常教給孩子,要善待他人,和別的小朋友交往時要禮貌、真誠,釋放出最大的善意,別人感受到了你的誠懇,自然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我們既要教孩子善待他人,也要告訴他們,不能無底線無原則地對別人好,否則,孩子的善心就很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
愛占小便宜,往往會吃大虧
有一對父子,一天早上,爸爸做了兩碗兒子最愛吃的荷包蛋鐵板麵,一碗臥著一個大大的荷包蛋,一碗除了面什麼都沒有。
爸爸問兒子:“想吃哪碗?”
兒子不由分說,就端起了有蛋的那碗麵。
爸爸說:“讓爸吃有蛋的那碗吧!”兒子堅決搖頭。
“好吧!”爸爸就端過那碗沒有蛋的面,“千萬別後悔哦!”
“不後悔!”兒子斬釘截鐵。
結果吃到後面,兒子發現爸爸的碗裡有兩個荷包蛋,傻了眼。
“記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爸爸指著碗裡的荷包蛋對兒子說。
推薦閱讀:田原香滴雞精,每一口美味香醇都讓身體更有活力與好氣色。
過了幾天,爸爸又做了兩碗麵條,還是一碗有蛋,一碗沒有蛋,爸爸照樣問兒子:“你想吃哪碗?”
兒子學乖了,主動端起了沒有蛋的那碗麵:“孔融讓梨,我讓蛋!”爸爸又問:“真不後悔?”兒子手一揮:“不後悔!”
結果,兒子把整碗麵吃完了都看不到一個荷包蛋,而爸爸的碗裡,不僅上面臥一個,下面還藏了一個。
爸爸說:“記住,想占便宜的人,真的可能會吃虧!”
第三次,爸爸還是做了兩碗麵,依舊一碗有蛋,一碗沒蛋。這次兒子再也不挑揀了,主動讓爸爸先吃。
“那我就不客氣了!”爸爸端過了有蛋的那碗麵。兒子發現,自己的那碗裡面下面,藏著兩個香噴噴的荷包蛋。
“記住,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反而不會讓他吃虧!”爸爸對兒子說。
這個故事記了好多年,直到自己當了媽媽,才發現裡面蘊含的一片苦心。孩子的品行,直接影響到他今後的發展,千萬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其實,真的沒有孩子生下來就喜歡貪小便宜,很多孩子都是受到了身邊父母長輩的熏陶。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貪小便宜”行為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能誇孩子“機靈”,而是要告訴他,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是不對的,早晚有一天,會因為此而吃更大的苦頭。
在生活中,我們家長一定要做好孩子在生活中的榜樣,教會他是非對錯、善惡美醜,教會他對他人有基本的尊重,在公共場所,保持基本的禮儀和修養。
別因為一點沾沾自喜的小聰明,導致日後吃大虧。
推薦閱讀:
孩子承受不了挫折都是父母害的!這7種錯誤教養會破壞孩子
一輩子都不發脾氣?看看「這群爸媽」如何教養孩子、練習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