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百寶箱 » 全家都健康 » 專訪家醫科王健宇醫師:壓力不可避免,學會紓壓才能遠離自律神經失調

專訪家醫科王健宇醫師:壓力不可避免,學會紓壓才能遠離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王健宇醫師,健康,賀爾蒙,生病,紓壓,交感神經
圖片:出色文化提供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現代人壓力大,很多人都會面臨自律神經失調的困擾,卻沒有發現自己長久以來的病症,如頭痛、濕疹、甲狀腺異常……都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因此「醫生,為什麼我的病都治不好?」就成了診間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有30年行醫經驗的家醫科王健宇醫師為了解答這個疑問,出了一本新書《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這本書裡不僅詳實地介紹了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種種病症,也解答多數人的迷思和謬誤,讓自律神經失調這個離我們很近,卻又不甚了解的症狀能夠被大家認識。

媽媽經很榮幸專訪到王健宇醫師,詢問他關於自律神經失調的各種問題,並請他特別分析女性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還有媽媽們最關心的孩子壓力大該怎麼辦?

病總是治不好?!小心是自律神經失調!

醫師說,很多病人得到慢性濕疹、慢性蕁麻疹就會去看診、拿藥,吃了藥後病況雖得到改善,但是每隔一陣子就復發,甚至有的人每年都發作,一年持續3個月以上,讓病人覺得為什麼病總是治不好。

醫師說,雖然這些症狀吃藥可以改善,但最重要的還是病人有沒有了解自己,如果病情在心情不好時就會復發,晚上還睡不好、情緒躁動,那就要去調整心情和生活作息,甚至也可以跟醫生要安眠藥或鎮定劑,讓自己晚上能入眠、情緒不緊張,那些附加的症狀也就可以獲得改善。

而了解自己的症狀出於自律神經失調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知道了後有沒有好好處理。所以王醫師才會在書中告訴大家,如何紓壓、減壓,更提出「三放人生」:放下、放手、放生。醫師更說,2020年特別多悲劇發生,其實面對避不掉的困頓挫折,最重要的是放自己一條生路,若沒放下就只能剩下絕路。

王醫師將人生巧妙比喻為彈珠台,我們每個人都是被彈出去的彈珠,一路上一定會碰到許多釘子,雖然避不掉,但是要往哪個方向前進卻可以由我們自己決定。

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王健宇醫師,健康,賀爾蒙,生病,紓壓,交感神經

▲王健宇醫師(圖片:出色文化提供)

自律神經失調是憂鬱的前身,尤其女性當媽後罹患比例更高

每個人都可能會自律神經失調,那麼女性和男性誰比較容易會自律神經失調呢?王醫師說,自律神經失調與賀爾蒙有關,因為賀爾蒙會影響情緒,情緒再影響神經,互為因果。而女性一生中會歷經賀爾蒙變化的機會比男性多,如青春期、妊娠生產前後與更年期,因此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機會也較男性高。

女性因生理期影響賀爾蒙變化的關係,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患上異位性皮膚炎,有慢性濕疹的人容易復發,而更年期的女性若罹患過尿路感染,很容易因為擔心忍尿會再度感染,結果一直逼自己解尿,反而造成膀胱過動症,這些症狀需要特別注意。

王醫師又接著舉例,前陣子讓大家惋惜的日本女星竹內結子,她所面臨的疑似產後憂鬱的問題,其實很可能就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延伸出的一部份。而女性在生產後自律神經失調的比例確實升高了,因為我們的社會期待女性「為母則強」,這其實就是要媽媽面對困境時要「ㄍㄧㄥ」到底,給了很多媽媽極大的壓力,影響媽媽們的情緒和賀爾蒙,如果能幸運「ㄍㄧㄥ」過那個檻就沒事,但如果不能就會變成自律神經失調,甚至是憂鬱症。

至於孕婦若自律神經失調,會不會影響胎兒呢?醫生說雖然這個問題無法透過實驗驗證,但以前就有研究發現,若準媽媽處於緊張狀態,胎兒的心跳也會變快。而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到賀爾蒙、呼吸、心跳和壓力激素等,但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影響胎兒的生理健康,除非懷孕的媽媽因自律神經失調而得到厭食症或暴食症,影響到胎兒的營養。但通常在產檢過程中,如果有出現這樣的情形,醫師就會提醒要調整,所以準媽媽們不用太過擔心。

孩子也會自律神經失調嗎?爸媽可從這幾點觀察

「醫生,小孩也會自律神經失調嗎?」一聽到這個問題,王健宇醫師就顯得相當關心,原來王醫師先前就撰寫《醫生的開竅教養學》一書,也擔任過孩子學校的愛心爸爸,身為醫者30年生涯裡接觸過無數小朋友患者,對於小孩議題的關心不在話下。

王醫師說,小朋友因為神經還未發展完全,所以不會用「自律神經失調」來定義孩子的症狀,但小孩的確會因為壓力過大而出現異常行為,如咬手指、拔頭髮等。而當出現這些症狀的孩子來看診時,醫師最大的難處是了解病人的時間太短,不像家長可以長時間與孩子相處、觀察孩子的表現;加上小孩不像大人可以透過心理諮商的方式釐清病因,只能透過家長細心觀察給出的線索來推敲。

「比如說一個孩子若總是在鋼琴課開始前咬指甲,那很可能就代表鋼琴課是他的壓力源。」王醫師接著說:「但是大部分的家長若是看見孩子咬指甲,不會聯想到這小孩已處於失壓狀態,只會叫他不要咬了。」於是這名孩子只會莫名覺得自己被罵了,但咬指甲的狀況還是會持續發生,問題沒有解決。

王醫師提醒家長,一定要懂得觀察孩子的異常行為,尤其是「以前不會做,現在卻會做」的行為,因為孩子還不太會表達,當有壓力時,很可能就透過行為來表現。除了觀察行為,家長也要有適當的敏銳度,去找出周遭環境中,是什麼帶給孩子壓力,並盡量不要再加重孩子的負擔。

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王健宇醫師,健康,賀爾蒙,生病,紓壓,交感神經

▲王健宇醫師(圖片:出色文化提供)

當孩子壓力大…父母應教導如何與壓力共處

前陣子接連傳出大學生跳樓的新聞,讓大家非常遺憾,究竟當孩子課業壓力大,父母該怎麼辦?王醫師舉了兩個案例,一個男孩從小比較頑皮,功課不好,父母就將他送去國外讀書。長大後醫師問他:「你覺得父母將你送出國對你有幫助嗎?」他坦承幫助並不大,但他感念父母親付出,還是有好好念完大學,並找份穩定的工作。

而另一個家庭也有相似的問題,女兒小學時成績不錯,上了國中卻開始下滑,到了國二更開始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於是父母便把她送出國,沒想到不僅對她沒幫助,還讓她從自律神經失調惡化成憂鬱症,再引發暴食症,回台後治療了2、3年才讓情緒逐漸穩定,最後勉強讀完了高中。

同樣的做法,卻有不同的結局。醫師說,當孩子面臨課業壓力,父母都會想要幫忙孩子,以為換個環境就能讓孩子變好,但是孩子的改變不是父母能預期的,就算做出相同的決定,孩子也可能朝完全不同方向發展,因此該如何做,沒有標準答案。

那難道當孩子面對壓力,父母就完全沒有辦法了嗎?醫師說,抗壓這件事,就像施打疫苗,要挨過針的痛,才有抗體;要自己走過路,才知道該怎麼做,因此醫師建議,比起想盡辦法讓孩子遠離壓力,倒不如教導孩子如何與壓力共處,並懂得如何紓壓、減壓、抗壓,這才是家長該做的。

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王健宇醫師,健康,賀爾蒙,生病,紓壓,交感神經

▲王健宇醫師(圖片:出色文化提供)

紓壓狂吃甜食?王健宇醫師:不建議

說起紓壓,很多人會將「吃東西」當成一種小確幸,喜歡吃下午茶、甜點、刺激的食物等。醫師建議有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飲食要定時定量,也不要吃沒有營養的食物,就算覺得吃甜食可以讓自己心情變好,但甜點沒有任何營養,會讓身體發胖、皮膚變差,因此還是不要放任自己亂吃。

如何照顧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家屬?

王醫師說,最重要的是病患本身有沒有「病識感」,如果病人沒有病識感的話,旁人也無法幫助他,只能提醒他。而如果病人有病識感,並且也積極接受治療的話,那就要用正向的態度面對他,就算有時病情反覆不定,也切忌不可拿病症刺激病人,如對患者說:「你看嘛!你就是自律神經失調!」

王醫師說他也曾碰過性情非常激烈的家屬,他覺得對方可能也患有自律神經失調,對方卻和他說:「生了這樣的小孩,能不自律神經失調嗎?我已經忍很久了,如果是其他父母早崩潰了」但是這樣的行為只會加重孩子的病情。當患者面臨創傷,家屬應該要予以安慰,讓他知道自己的身邊有人陪伴支持,並讓他有自己站起來的力量。

【王健宇醫師介紹】

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王健宇醫師,健康,賀爾蒙,生病,紓壓,交感神經

▲現任台北市民生承安診所副院長、興安診所院長,曾任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國立台北大學專任特約醫師、飛碟電台生活大師之諮詢醫師。著有《醫生的開竅教養學》、《為什麼你的病總是看不好?》等書。(圖片:出色文化提供)

【新書資訊】

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王健宇醫師,健康,賀爾蒙,生病,紓壓,交感神經

▲圖片:出色文化提供

《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作者:王健宇醫師
出版:出色文化
試閱及購買連結:《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