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還是礙?解析12種控制型父母最常見手段!
好書推薦\媽媽經
看穿「內在無形父母」的伎倆
解開一個謎團之後,你就摧毀了它對你的力量。
看穿魔術師的把戲,就能掃除你的迷惑。
分析廣告、破解促銷的手法,對學童來說是大開眼界的一種學習活動。看到詐騙集團是怎麼騙人的,未來你就懂得怎麼保護自己。邪教成員往往是在認清自己是怎麼被吸收、被洗腦的之後,才找回了自己的人生。
克服控制型家庭的影響也是一樣的道理。
明白父母為什麼控制你以及他們是怎麼控制你的,你就能解除他們的控制在過去和現在的影響力。
第二部「了解問題」將協助你回答以下的問題:
•父母的控制如何在多年以後仍然對你起作用,即使你已盡了最大的努力要掙脫?
•你的控制型家庭背景與你現在的人生有什麼關聯?
•父母為什麼要過度地控制你?
父母的控制是一個強而有力且無所不在的過程,和洗腦很類似。
推薦閱讀:爸媽越教越錯?別再問孩子「誰做的」
控制型家庭的洗腦由三個部分所構成:
1.我稱之為「十二劣招」的十二種不健康控制手法。
2.藉由歪曲真相來規避責任。
3.類似邪教思想改造的操縱手腕。
控制型家庭洗腦的結果將導致:孩子把父母的批評和成見內化,變成存在於自己內心的苛刻父母,亦即有礙我們成長和療傷的「內在批評者」。
探索這個「洗腦」過程的重點,在於不要細數父母的種種過錯。父母的所作所為有他們的理由。如同我們即將在第十四章讀到的,許多控制狂父母小時候也有他們的創傷,他們從自己父母身上得到的愛也不夠,因此,控制狂父母往往沒有足夠的愛給自己或孩子。
對控制型家庭洗腦手法的探究,以兩個看似矛盾的療癒之道為基礎:
1.為了放下過去的傷痛,你可能必須暫時靠近痛苦的過往
2.為了掌握自己的人生,你可能必須重訪最不受你控制的那段歲月。
每個人都有兩對父母,一對是實際存在的父母,一對是內在無形的父母。要從不當控制的教養方式下修復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與你實際存在的父母建立更健康的關係(第三部「解決問題」會讓你看到各種相關的做法)。
但對療傷而言,與內在無形的父母建立更健康的關係也同樣重要。我用「內在無形的父母」一詞,來代表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採納的負面自我評價、自我形象、自我期望,以及自我觀感。在不當的控制下,你所內化的父母是精神上的偷渡客,闖進你的心理和情緒疆界,遊手好閒、大肆破壞。你越能認清內在無形父母的真面目,就越能掌握你現在和未來的人生。
如同實際有形的父母在小時候對我們洗腦,內在無形的父母則是在我們長大之後催眠我們。他們對我們悄聲說「你一無是處」,而我們信以為真。他們說「你做不到」,於是我們就不試了。
他們慫恿我們「去吧」,但最後萬一結果不好,他們就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我們便失去了信心。
你不能換掉實際存在的父母,你也不能改變過去,但你實際上的父母和你過去的遭遇都不能操縱你的未來。能夠操縱未來的是內在父母對你、對他人、對人生整體的評斷與期望。這些評斷無非就是一種壞習慣。或許是根深柢固的習慣,源自於控制型家庭強大的洗腦力量。但就如同任何習慣,這種自我批評經過時間和努力也是可以改變的。好消息是,正因為內在父母存在於你的內心,所以要怎麼改變他們完全操之在你。
我在前面談過對家庭忠誠的糾結感受,隨著我們深入到第二部「了解問題」,有些讀者可能會再次浮現這種掙扎。請切記,一旦我們能看穿父母的控制,就能解開童年的迷思與奧祕。控制型家庭往往不鼓勵這種獨立的思考。
即使是在長大成人多年以後,檢討父母的過度控制也可能違反早年受到的規範,並使你產生背叛父母的感受。對某些讀者而言,這時候可能就要回顧一下第39頁「十種讓人內疚的家庭情緒勒索」。
還有一些讀者在探究早年受到的控制之時,可能會重新點燃無力掌握自身命運的感受。但認清被你內化的父母,了解他們是如何在你內心占有一席之地,你就能擁有小時候所沒有的認知與力量。
此外,切記你實際存在的父母,現在對你的影響力已遠不如小時候了。想要掙脫父母不健康的影響,你能做的事情有很多,而且你無疑已經做了很多。
十二種有害孩子身心發展的劣招
「以母職、父職、教育與教養之名,我們脅迫、遏抑、束縛、誘陷、賄賂、拐騙孩子對我們言聽計從、照單全收。」──美國詩人瓊.喬丹(June Jordan)
父母能以十二種強大的手法過度控制孩子,有些明顯而直接,有些則是迂迴難辨。我之所以稱它們為「十二劣招」,是因為一旦使用過當,它們就違背了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健全發展有害。
這十二劣招是:
1.食物控制
2.身體控制
3.界線控制
4.社交控制
5.決定控制
6.言論控制
7.情緒控制
8.思想控制
9.施暴
10.剝奪
11.混淆
12.操弄
你可能會注意到,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下表所列的十二劣招無所不在。
手段 | 實際做法 | 潛在後果 |
1.食物控制 | •命令孩子何時該吃什麼、 要怎麼吃 •左右用餐氣氛 |
•自主性低落 •嚴重的情緒問題 •有飲食失調或上癮行為的危機 •自我形象不佳 |
2.身體控制 | •過度注意身體機能 •試圖支配穿著和儀表 |
•迷失自我 •喪失自由意志 •身體形象認知扭曲 |
3.界線控制 | •嚴格控管孩子的睡眠習慣、家務和遊戲時間 •侵犯孩子的隱私 |
•加重依賴心 •缺乏安全感 •感覺時時受到監視 •期望低落 |
4.社交控制 | •干涉交友和交往對象的選擇 •不允許和非家庭成員的外人接觸 |
•難以養成個體獨立性 •對人不信任、容易受騙上當,或對人際關係的觀點扭曲 •對別人的價值觀缺乏認識 |
5.決定控制 | •支配孩子對學校、工作和人生重大決定的選擇 •質疑或駁斥孩子的選擇 |
•難以養成做決定的能力 •過度依賴父母的意見 •嚴重自我懷疑 •對成就感到很矛盾 |
6.言論控制 | •左右孩子說話的時間和方式 •強迫糾正文法或禁止某些字眼 •不容反對、不准問問題 |
•主動性降低 •溝通技能發展遲緩 •壓抑內心感受 •自信心低落 |
7.情緒控制 | •踐踏、指揮、訕笑或蔑視情緒 | •減少了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機會 •對於情緒表達方式的想法扭曲 •失去了一個賴以認識自己的珍貴資源 •對他人的強烈情緒感到困惑不解或不耐煩 |
8.思想控制 | •強加道德觀、價值觀和喜好在孩子身上 •父母的人生觀是金科玉律 •過分狂熱地阻撓新的想法 |
•智識發展遲緩 •注重誰對誰錯,忽視好奇與學習 •自尊低落 •對他人的觀點缺乏認識 |
9.施暴 | •肢體暴力或性侵 •言語上或精神上的虐待 •威脅恫嚇 •禁止孩子捍衛自己 |
•孤立感和遺棄感 •提高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 •以為自己活該被虐待 •衝動控制能力薄弱 •有上癮行為的風險 |
10.剝奪 | •不高興就收回情感和關懷 •不給孩子溫暖與鼓勵 •剝奪安全感和歸屬感 |
•覺得不被愛 •依賴心加重 •自信心低落 •期望低落 •樂於接受虐待 •提高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 |
11.混淆 | •不明確的規定、混亂的訊息、善變的行為、不明所以的溝通方式 | •反覆自我檢討的情形很嚴重 •覺得孤立無援 •高度警覺和焦慮 •難以做決定或採取主動 |
12.操弄 | •讓人難堪、讓人背黑鍋,以及其他各種狡猾的詭計 | •對人不信任 •覺得自己是因為外在的表現才受到重視 •將不該由孩子解決的家庭問題內化 •憂鬱和憤怒 |
【大雁出版基地】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