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同理與換位思考?從猴子的故事認識「鏡像神經元」
作者\拉斯─約翰.艾格
在我的某個研究案例裡,我採訪了一位經驗豐富的人質談判專家,我問他通常是如何做準備的,他回答說:「如果我要去見一位因為遭到妻子兒女拋棄,憤而挾持人質的人,在跟他對話之前,我會先獨處一下子,把這件事暫時拋開,開始思考我的家庭。我想像自己回到家裡,在廚房桌上看到一張家人留的紙條,寫著他們已經離開我,我會問自己在那個當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接著,這名人質談判專家描述這種感覺,是如何幫助他隨後跟挾持者的接觸和對話變得順利。稍後,我會進一步闡述這類方法如何幫助我們在更多日常情況裡達到同樣的目標。不過,在本章裡,我主要是想說明這類方法為什麼如此有用,為何能夠幫助我們跟別人的接觸更加順暢。
鏡像神經元是換位思考和同理心的基礎
一九八○年代,帕爾馬大學有一組義大利籍研究人員專門研究獼猴腦中理智區塊的特定神經細胞(即神經元)。他們注意到,當猴子在吃香蕉時,某些細胞就會開始產生反應。奇怪的是,即使牠們看見另一隻猴子在吃香蕉,腦中也會出現相同類型的細胞。換句話說,當某隻猴子看到其他同伴在吃香蕉時,牠大腦產生的反應就跟正在吃香蕉的猴子一模一樣。
研究人員將這些細胞稱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es),因為它們意味著猴子可以「鏡像複製」另一隻猴子正在經歷的事情。因此,這些神經元有可能「消除」兩隻猴子(或兩個人)之間的界線,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理解另外一人實際經歷到的事情。
當那位人質談判專家想像人質劫持者的處境時,就觸發了他大腦裡的鏡像神經元,這也是我們人類得以在不同情境下理解別人感受、行為以及意圖的原因。簡言之,這就是我們所謂換位思考和同理心的基礎。
推薦閱讀:
同理心的四個層次,從建立關係開始
不是說對不起就沒事了,可以這樣教孩子同理心
【時報出版】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HAPPY HAPPY溝通力:瑞典知名談判專家傳授最強說話術,讓彼此化解歧見,達成共識,共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