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教養壓力山大,注意別對孩子說這句話!
文章整理\媽媽經
在愛情、婚姻、教養等關係裡,你總覺得自己愛最深、付出最多,但卻頻頻受傷嗎?或許,你就是27種令人心疼的大人之一。
新手父母嚴峻的挑戰
夫妻之間的挑戰本來就已經很多。當我們成為父母時,都會希望孩子能平安長大成人,但當有了孩子,一般父母要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生活作息大亂,例如,孩子四小時要喝一次奶,期間還要注意孩子睡姿是否危險,是否會阻斷嬰兒呼吸,以及孩子的身高、體重、頭圍是否正常發展、尿布疹如何根治等等。
新手父母除了往往必須承受照顧孩子的壓力之外,還會面臨人生中第一次怎麼睡也睡不飽,精神不好又情緒崩潰的狀態,如果還加上新手母親產後荷爾蒙的躁動,那麼往往會更激化對生活的無助感。
推薦閱讀:八大惡行導致夫妻失和感情崩壞
等孩子長大一點,孩子要吃什麼副食品,家裡的擺設要如何放,才不致讓孩子危險等,而若孩子的作息沒調整好,在不該睡的時候睡,晚上哭鬧尖叫不睡,但大人卻早已累趴。
好似每一回合,父母才剛對孩子有些把握,有些上手,就又得輪番面對下一回合的挑戰。
有時父母實在太過於疲憊,而當孩子又不聽話時,父母的內心會悄悄出現:
「我都得不到,你憑什麼得到。」
「我爸媽才沒有這樣對我,我都對你這樣,你還不珍惜。」
「你是不會體貼一點喔!」
「聽不懂人話嗎?」
「都長大了還這樣?幼稚!」
推薦閱讀:小男孩娘娘腔,原來是渴望爸爸的愛!
而如果夫妻失和,卻又要照顧稚嫩的幼兒,那麼狀況將更險峻。除了往往無法給予彼此支持和支援外,還可能會彼此計較,例如有一方可能會說:
「為了孩子,你又做了什麼?」
「我跟你講,少在那邊推卸責任。」
但可能又顧慮「吵架不要在長輩面前吵」或「吵架不要在小孩面前吵」,而讓彼此將不滿積聚在心裡。
此時,父母的內心都沒有機會被照顧到,反倒是競爭和彼此攻訐的成分居多,這個時期大約兩到三年。
別對孩子說:「那又沒什麼,你有什麼好難過的?」
若彼此的需求都沒獲得適當的回應,這樣的心態就很容易延伸到第三人──孩子身上。孩子很容易就變成夫妻籠絡的對象。
當父母心裡的壓力與痛苦沒機會被彼此照顧,那麼也很難照顧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難受、失望、無助的心情時,父母的這一句「那又沒什麼,你有什麼好難過的」。完全不是輕聲的安慰,反倒變成羞辱,意思是「我比你強,我很行,你不行」的證據。
推薦閱讀:夫妻吵架長輩插手?忌牽拖家人讓爭吵失焦!
此時,長期不受到對方肯定的父母,為了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往往會將別人的需求拿來開玩笑,弱化別人的感受,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而當父母對彼此沒有同理的能力,在孩子出生後,他們也無法同理孩子,甚至反而可能將孩子視為證明自己比較行的比較對象。讓孩子感到追趕不上大人,但孩子偏偏又急於想長大,以證明自己。
父母雙方如果都是沒安全感的小大人,這兩個大孩子透過孩子成長的過程,漸漸意識到一個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出現,只有和這個小孩相比,才能襯出自己無比的強大。
當這些成人面對小孩的無助和恐懼,他們會利用這個機會,透過掌握小孩的恐懼來駕馭自己內心無法控制的不安。如果這個孩子有弟妹,他會讓這一幕重演。也就是當他占據優勢地位的時候,他會讓另一個人扮演弱小無助,充滿羨慕的角色,那個自己也曾經扮演過的角色。
一個人對弱者輕蔑,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無助。這是隱藏內心脆弱最好的方式。
真正強大的人,能經由自身經驗了解他自己的內心也存在著軟弱,所以不需要用輕蔑別人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力量。
作者\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心理師至今演講、團體暨工作坊經歷超過上百場,她以細膩又專業的分析,為我們每個承受著原生家庭傷痛的人,提供面對與療癒的方式,那就像是梳理著我們的傷痛,給出我們溫暖的擁抱。
【寶瓶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看不見的傷,更痛: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把自己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