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18歲「凡事媽媽說了算」4種虎媽式教養網友大呼可怕!妳也不小心養出媽寶兒?

18歲「凡事媽媽說了算」4種虎媽式教養網友大呼可怕!妳也不小心養出媽寶兒?

教養,家庭教育,媽寶兒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最近一篇「我是虎媽?!」的文章在網路上瘋傳,一名媽媽在臉書上發文提到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孩子不僅沒有自己的手機,甚至從未跟同學單獨出去過,雖然已經是準大學生,但生活作息卻還是完全按照媽媽的安排,凡事只有媽媽說了算,這樣「虎媽」式的教養讓不少人大呼「好可怕」。

該名媽媽提到,日前她接到來自學校老師的「告狀」電話,一氣之下就帶孩子去把他最在意的頭髮剪光,當作給孩子的懲罰,對學校老師同學來說,這名孩子的媽媽非常惹不起,老師甚至曾跟其他同學警告:「誰都可以惹,千萬不要惹到xxx的媽媽!」

儘管身邊的人都認為她太過嚴格,但這名媽媽卻表示,她所有的舉動都是「是非分明、就事論事」,也列出教養孩子的四大原則:

1. 不讓孩子用手機,除非必要(無網路,使用易付卡)
2. 從未讓孩子單獨跟同學出去過(若必要,媽媽要跟著)
3. 凡事媽媽說了算(若孩子反對,會溝通到他完全接受)
4. 開心難過一天就好,第二天作息一切正常,即使已經是準大學生,但補習、上學、練琴仍舊照表操課,完全沒變

媽媽表示,孩子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自制力,所以需要媽媽的幫助,而媽媽也認為自己這樣並沒有不對,過去的世代,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各位媽媽,妳們覺得這樣的教養方式,可以接受嗎?

你家有媽寶兒?習慣成依賴?

每位媽媽都想努力想把孩子培養成懂事的小朋友,可是有時媽媽無心做的一些事,反而會不知不覺讓孩子離「好孩子」越來越遠,變成媽寶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重要,很多時候一些理所當然的做法,往往卻是最應該避免的事情,這就是媽媽們的好心反而「壞事」了。

下面說到的六件「壞事」,就是媽媽們常常不小心犯的錯誤。

1. 拒絕孩子的分享

一大盤草莓,孩子一個人端著吃的津津有味,這時,媽媽問:「寶貝,草莓好吃嗎?給媽媽吃一個好不好啊?」孩子非常大方地拿出一個鮮紅的草莓遞給媽媽。媽媽露出滿意的微笑:「啊,寶貝真懂事呀!謝謝,媽媽不吃!」於是孩子把這伸出的手收回,繼續獨自享用美味。

建議:既然是你跟孩子要吃的,就張開嘴大口吃掉孩子分享給你的東西,否則孩子會覺得大人很奇怪,一會要吃一會又不吃,莫名其妙。而且幾次之後,小人精很快就明白你是在試探他,久而久之會變成一個真的不願意分享的小孩。

2. 對孩子過於保護

公園裡,一個小朋友跑著跑著摔倒了,自己站起來拍拍手,媽媽緊張地湊上前,小心地捧起孩子的手,問:「哎呦,有沒有受傷啊?紅了!好痛對不對?寶貝,媽媽給你吹一吹,呼呼!」孩子本來沒事,媽媽這麽大驚小怪,孩子也會跟著喊痛。

建議:本來孩子自己忽略的傷痛,在媽媽的過度關懷下,反而被放大了。有些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則會漠視,說:「沒什麽大不了的。」這種做法給孩子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摔跤不是什麽大事,一笑而過。「傷在兒身,痛在娘心。」,這是人之常情,不過,就讓這種「疼」留在娘心裡吧,孩子需要更堅強和樂觀。

3. 中斷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正專心的疊積木,紅的黃的藍的,方的圓的尖的,孩子非常享受自己的建築作品。這時,孩子的媽忽然興致沖沖的跑過來,拿了一杯水遞給孩子:「寶貝,休息一下,玩了這麽久口渴了吧?快喝口水!」孩子抬頭嘟著嘴,非常生氣的推開媽媽的手,繼續埋頭苦幹,媽媽不解,估計也生氣,心想:「這孩子真倔強!」

建議:很多媽媽都認為孩子專注力不夠,做事三分鐘熱度,可是當孩子沈浸在他喜歡的事物時,就是在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呢!如果媽媽一會說「來喝口水」,一會說「來吃個蘋果」,這就是嚴重干擾。能不能先等孩子專心地把手裡的事情做完,再去問孩子要不要把心思放到其他事情上呢?

愛要給多少才足夠?我還在學著當媽媽

4. 無條件滿足孩子

孩子喜歡吃蝦,媽媽每次在剝掉蝦殼後,就把蝦肉餵給孩子吃。孩子把蝦肉給媽媽,媽媽說:「你愛吃就都留給你吃。」孩子心安理得的繼續享受媽媽的服好意。直到有一次,媽媽很隨意地剝完殼後,把蝦肉吃掉,誰知道孩子突然咆哮:「是給我吃的!」,大哭大鬧逼著媽媽吐出來。

建議:只要孩子喜歡的,自己就假裝不要,殊不知這樣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只會造成唯我獨尊、自私霸道的性格,將來唯恐很難與人相處、很難融入團體和社會,而且一旦遇到願望不能滿足的情況,就會心裡不平衡。

5. 當孩子的發言人

電梯裡媽媽帶著漂亮的女兒,孩子在唱歌,一位奶奶笑問:「唱得真好聽,你叫什麽名字?」小女孩有點害羞,沒作聲。奶奶接著問:「幾歲了?」小女孩還是畏縮著不語。媽媽怕失禮,趕忙笑著回答:「叫○○○,今年4歲了。」奶奶點點頭:「哦,好厲害啊,真會唱歌!呵呵。」

建議:媽媽認為孩子怕生,不敢跟別人說話,幫著「搶答」,其實這樣做是剝奪了孩子發言的權利和成長的機會。你是越幫忙,孩子以後越膽小越不會主動表達自己。所以,不妨善意的提醒孩子:「奶奶在問你話哦,自己告訴奶奶好嗎?」

6. 不給孩子機會去嘗試

小孩見媽媽在拖地,搶過拖把要幫忙,媽媽馬上制止:「你都越幫越忙了,去旁邊玩!」直到有一天媽媽喊:「就知道玩,真不懂事,快來幫我一下啊!」孩子頭也不抬:「我不是越幫越忙嗎?」媽媽本是一番「好心」,減少麻煩,但是卻做了一件壞事!

建議:在孩子做不好的時候,如果自己承擔,不給孩子學習和展示的機會,那麽在孩子有能力做好的時候,他也不會去做了,思維就養成慣性。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1 2 3 ... 11
推薦閱讀

揮別突發漏尿,重拾乾爽自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