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低聲教育」取代大吼大叫,孩子會有什麼變化?
大吼大叫,是一種偷懶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一個觀點:很多時候,我們生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是讓孩子更好。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其實只是心理上的偷懶。試想什麼時候父母會對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孩子磨蹭,頂嘴,犯錯誤······一切耽誤我們時間,給我們製造多餘的麻煩,都會引起我們暴躁,因為自己很累,很忙,懶得處理。
每次一吼,孩子看似乖乖照做,靠吼教育似乎立竿見影。其實不過是因為自己想要偷懶。自己工作不順,或是心裡有煩心事,沒有心情輔導作業;為什麼老公可以打遊戲,自己下班還要輔導作業,心理不平衡;要不是因為孩子輔導作業,自己也可以刷抖音,追喜歡的劇。
面對孩子,自己不想管,可又不得不管,期待眼前孩子的事,可以一閃而過,偏偏孩子拖拖拉拉,一錯又錯,漸漸地自己耐心耗盡,脾氣一點就著,忍不住對孩子大吼。
只想偷懶,用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結束對於孩子的“教育”,而誤以為大吼大叫是加速的好方法。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孩子也許暫時冷靜了,只是錯誤依然得不到修正。想偷懶的背後,往往更費力氣,如果一心想抄近路,只會繞了更遠的路。
大吼大叫,對孩子有害無益
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尤其是,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十分常見,卻並無好處,被吼的孩子,表面變乖了,裡子卻受傷了。
如果父母繼續大吼大叫,也許孩子下一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孩子會身心緊張,為了抵禦恐懼,會忘記錯誤本身的改正。心裡是受傷的,自尊受損,容易形成膽怯,日後面對外人批評和欺負,也習慣逆來順受。
長期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伴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父母單方面的大吼大叫,就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很多研究表明,長期對孩子發脾氣、吼叫,不僅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也會讓孩子無法用正確的方式看待自己。
如果不去關注,可能產生抑鬱、焦慮、飲食紊亂、自我指責等生理、心理狀態,甚至有的孩子有樣學樣,變得很有攻擊性。聰明的父母,拒絕大吼大叫,因為不僅有害無益,而且後患無窮。
低聲教育取代大好大叫,是給孩子最高級的愛
低聲教育,蘊含著愛和尊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耳朵,走進孩子的心裡。
1、控制情緒,就事論事
心理學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耐心一點,溫和一點,孩子更容易接受。我們要懂得控制脾氣,就事論事。如果孩子錯了,不要罵他“真笨”,要告訴孩子,為什麼錯,什麼是對。如果他磨蹭了,不要大吼著催他“快點,我上班要遲到了”,要告訴他,“你要遲到了。”當我們溫和地低聲教育,孩子才會樂於接收和吸收。
2、將心比心,不要傷人
我們如今為人父母,可是我們也曾經都是孩子,當我們的父母,經常對我們大吼大叫,我們在想什麼?是不是噩夢一場?如果我們是在父母大吼的恐懼和委屈中長大,如今就要避免孩子重複我們的噩夢。
當孩子跟人打架,先不要批評,發脾氣,要先表示安慰,再了解情況。當孩子丟了水杯,先不要罵他“敗家”,幫他回憶一下,一起找找,找不到就買個新的。不要先傷了孩子,又花錢買了新的。如果我們是在父母的低聲教育下長大的,那麼也請對孩子同樣溫柔。
3. 如果對孩子吼了,請及時道歉
父母錯了或者違背曾許下的諾言,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如果不小心對孩子發脾氣,一定要及時給孩子表達歉意,因為被吼叫的孩子,很受傷,我們一定要及時告訴孩子,發脾氣是我們不對,爸媽會改的。
父母大吼大叫,表達的是情緒,而非理智;孩子接收到的是恐懼,而不是教育。語言是表達情感的工具,溝通是親子教育重要的一環,低聲教育讓溝通更有力量。當我們語言裡始終對孩子溫柔以待,會成為他童年最珍貴的禮物和最溫暖的回憶,當孩子的世界被愛包圍,他就有了抵御風浪的勇氣,世界才會對他們溫柔以待。
推薦閱讀:
父母如何處理來自的教養的焦慮?
父母必學超完美教養法:沒有處罰的「教養隔離法」
我要回應
2025-03-02 03:07:24
2025-02-28 17:49:40
2025-02-28 17:44:51
2025-02-28 14:27:49
2023-01-11 06:45:36
2023-01-11 06:12:11
2022-09-05 15:42:40
2022-09-04 12:32:13
2022-09-04 09:32:03
2022-09-04 09: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