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用鉛筆戳破全班同學的臉跟眼睛,家長卻說:「他只是個孩子。」家長的話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用鉛筆戳破全班同學的臉跟眼睛,家長卻說:「他只是個孩子。」家長的話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教育,家庭教育,原生家庭,熊孩子,恐龍家長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這種社會新聞,一個10歲的小學四年級學生,被全班強硬「勸退」,因為老師和同學都怕得要命,不想再頭破眼腫了…

新聞指出孩子難管,是被父母慣壞的,班上47人,高達45人都被動過手。有同學的臉被劃出疤、有人後腦杓被圓珠筆戳了一個洞,這些孩子的家長,要求男童的爸爸給個交代,不料爸爸居然回應「這是小朋友之間的小喀小碰」,以「他還只是個孩子」一句話希望撫平大家。

熊孩子,教養,教育,家庭教育,模仿

▲ 來源:爸媽研究所。

每一個野孩子,背後都出自野父母嗎?不一定,熊父母對待他人不一定粗魯無禮,但是熊父母對待自己的小孩可能無限寵溺,或是不知道怎麼正確的修正孩子的行為。

熊孩子的養成與緣起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的一篇研究論文,專門介紹「熊孩子」現象:

熊孩子最早來自於中國北方的方言,指稱那些
1. 怯弱、老實的孩子
2. 不守規矩的、惹事的孩子
3. 調皮的孩子,並表達出對調皮孩子的喜愛。

推薦閱讀:怎麼面對刺蝟小孩?媽媽做了出其不意的事

原義上還帶有一種「淘氣可愛」的熊孩子,近年來八九成卻多被定義為調皮、愛搞破壞、不守規矩、亂翻東西、會惹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甚至依照破壞力的強度被分成三個等級,

第一級:3~5歲、小學一到三年級

這兩個階段的孩子充滿好奇心,仗著不懂事而為所欲為。

第二級:1~3歲、小學四到六年級

1~3歲年紀比較小,四到六年級逐漸懂事。

第三級:嬰兒、國高中生

嬰兒只會哭不會傷人,國高中生已經過了別人會袒護他的年紀。

大家有注意到嗎?第一級和第二級別其實是關鍵階段,排除Terrible two的教養期,中低年級的小學生正在努力學習群體生活,培養自律與尊重他人,父母沒有趁這這時候好好管束孩子,小熊就會變大熊。從心諮研究的角度而言,有這4種心態的父母,容易在無形中培育出沒有同理心的熊野孩子。

1. 補償心理:

現今雙薪家庭的父母忙碌於工作,沒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好好陪伴自己的孩子,因此面對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這份愛,很容易因為補償心理機制作用而演變成有求必應。

從能預見孩子的行為可能會產生不良後果,卻仍未採取對應措施的輕度放任,乃至主觀故意的忽略、放任,也就是明確知曉孩子的行為已經侵犯到他人權利,卻仍允許或是鼓勵孩子恣意妄為的行為(顧建梅,2017),背後除了家長自身的價值觀因素影響,也是父母對子女不恰當的愛所致。

2. 還只是個孩子:

切記父母的嘴,決定孩子未來的路!當你的孩子被弄到頭都破了,聽到對方家長這句話一定更氣憤,家長應謹記包容要有邊界,不能因為一句「還只是個孩子」就不用為了其行為負責,正因為還是孩子,更需要好好引導訓誡。

3. 教養態度:

好端端地為什麼喜歡對別人動手動腳呢?學齡前的幼兒可能因為表達能力不足,所以面對外界不適應、感到不安,就會反射性地用肢體語言表示,直接手一揮就出去了。

但如果這時候父母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幼兒釋放情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孩子就可能覺得「哭鬧有用、動手有用」,根據過去專家研究,對於容易煩燥的兒童,當家長教養態度不一致時,兒童更容易展現出破壞行為(劉子聖,2008、三木,2015)。

推薦閱讀: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變成熊孩子?

而兒童自身不良的特質,也可能會負向影響到父母的教養態度(莊耀嘉,2009),此時父母可以透過自身的言行舉止來改善負向循環,讓自己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典範,盡量維持一致的原則態度,為孩子建立良善的價值觀與品格(張惠君,2002),對於幼兒社會性能力會有較好的影響(林惠雅,2008)

4. 模仿模式: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孩子會深受家庭之影響,舉凡家庭衝突、家庭問題解決能力、家庭情感表達,乃至家庭責任感,都可能成為孩子認同模仿的對象或情境,不論語言、肢體衝突,都對於孩子的行為表現與情緒問題有著深遠的影響(邱郁雯,2003,李陽、曾彬,2016)

簡單來說,夫妻相處融洽,遇到問題的時候理性溝通,在童年時期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與安全感,也會反映在孩子的心理、性格上。

歡迎加入【媽媽經駐站作家】,分享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張庭慈〈熊霸天下-擁抱熊孩子現象〉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1 2 3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