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拉出「心的界線」歡送憤怒離開

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拉出「心的界線」歡送憤怒離開

小孩
▲圖片來源:《憤怒的小孩》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胡瑋婷

打開心:拉出心的界線,歡送憤怒離開

在朋友的眼中, 我和先生都是脾氣很好的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 但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 卻經常感到挫折和憤怒, 也因想法不一致, 起過無數次爭執。

「 原來我脾氣這麼差啊!」 是我們成為父母之後的共同感受, 不知你是否也是如此呢?

我曾在某個專題講座上開玩笑地說:「 自從當了母親, 才知道原來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有這麼多令人憤怒的事情。」 引來現場參與者的哄堂大笑, 可見憤怒多常來敲門啊!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旅途中, 有太多值得生氣的事了, 有時是被孩子激怒, 有時伴侶才是引爆點。 像是孩子壞習慣不改或屢勸不聽、 孩子沒來由的失控哭鬧、 伴侶常推卸教養責任、 自己需要幫忙卻求助無援、 看不慣某人的教養方式或自己的教養方式被某人看不慣……。

當自己受到委屈或不公的對待時, 憤怒就會來敲門。 它期待我們為自己爭取權利, 有時可能帶給我們驚人的力量, 讓我們去逼迫對方順從自己, 雖然粗暴但卻很「 給力」。

我們可以憤怒, 也可以表達憤怒, 這沒什麼問題, 因為憤怒能讓我們更有能量去捍衛公平正義與保護自己。 然而, 當我們打開門迎接憤怒, 理解它的目的, 解決憤怒的困擾後, 記得送憤怒離開心門, 當我們拉開心與憤怒的距離後, 才有空間邀請其他正向的情緒進門入住。

父母演出憤怒的劇本,孩子也會跟著配合出演

某天接近中午時分, 一歲多的莃莃對阿嬤喊著:「 餓餓, 餓餓。」 忙著切菜的阿嬤隨即放下菜刀, 手刀奔去沖泡嬰兒奶粉。沒想到, 莃莃喝到一半, 就拿著奶瓶, 咚咚咚地跑去廚房找阿嬤, 露出乖巧的笑容, 右手高舉奶瓶, 要給她清洗。

然而, 生性節儉的阿嬤, 眼裡只有那沒喝完的奶, 於是威脅孫女說道:「 沒喝完, 阿嬤不疼你囉!」 語畢後, 她又繼續廚房的工作。

阿嬤的冷漠回應, 讓莃莃感到恐懼, 於是她趴在地上手亂揮、 腳亂踢, 不斷發出哀號的抗議聲, 期望得到阿嬤的關注。莃莃突如其來的反抗行為, 使忙碌的阿嬤更加不耐煩, 便怒吼:「 不管你怎麼番, 我都不會理你啦!」阿嬤的嘴巴就像機關槍不斷噴射出「 不理你」 子彈, 每擊必中孫女心頭上的「 哭點」。

隨後, 孩子的哭聲與長輩的責罵聲交替響起, 讓正在看電視的莃莃爸爸也感到不耐了, 他出聲制止:「 好啦! 你不要念了!越念, 她只會哭得越大聲。」 這下, 才制止了這場, 你我大概都很熟悉的劇碼。

我回想起小時候的經驗, 在就讀國中時, 由於家裡地處偏僻, 也沒有公車可以搭乘, 而步行到學校得走兩個小時的路程,因此我只能仰賴母親的接送。每次放學, 我都會坐在學校附近的麥當勞裡, 癡癡地望向外頭, 尋找母親那穿著白色工作服、 騎著紅色摩托車前來的身影。

有時, 母親比較晚下班, 她的遲來便會勾起我被遺棄的幻想:「 是不是我太麻煩, 所以媽媽不要我了?」 這個幻想是如此令我恐懼。 因此, 在為人母之後, 我便常常提醒自己, 不能讓這種害怕被遺棄的故事, 繼續在女兒的童年上演。

所以, 當孩子哭鬧時, 我不偏好使用「 關係」 來威脅孩子,即便這是最能有效馴服孩子的方式。 我也不希望讓孩子對關係失去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採取各種不討喜的行為, 來吸引照顧者的注意力, 好來證明照顧者還是愛他的。

父母,教養,育兒

▲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15個「遇」兒心姿態,展開親密的親子之旅

推薦閱讀

4個從小教給孩子的人生信念:親子教養無關外貌、成就、財富!

與其花心思讓孩子快樂,不如想辦法讓他擁有適應不快樂的能力!

橙實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15個「遇」兒心姿態,展開親密的親子之旅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橙實文化

女性時尚、彩妝保養、運動瘦身、親子育兒
橙實文化給你最想要、最實用的流行攻略資訊!


1 則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