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讚美孩子別說「你好棒」! 錯誤誇獎,會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

讚美孩子別說「你好棒」! 錯誤誇獎,會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

誇獎,讚美,成長型思維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上週末出門,我化了一個精緻的妝,蛋蛋在旁邊一直誇我。

“媽媽今天好漂亮,散著頭髮好看,口紅顏色也好好看,還戴了項鏈,身上小裙子也好看,鞋子也好看,媽媽今天從頭到腳都好漂亮。”

不得不說,我被誇得心花怒放,開開心心的出門了。晚上回來,檢查孩子白天練的字,看完說了一句:“蛋蛋真棒!”就合上了作業本。小傢伙有些期待的看著我:“媽媽,沒有其他想說的嗎?你有沒有看出來‘春’這個字我寫得更工整了。”

“呀,你不說,我還真沒看出來,我們蛋蛋好棒啊,點讚!”說完我就豎起了大拇指。

孩子突然轉身跑去找爸爸說:“媽媽每次都說我棒,除了這個也沒有其他的話要說,媽媽是不是不想跟我說話啊?她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聽完孩子的話,我一時間不知所措,蛋蛋爸走過來說:“你想想孩子早上是怎麼誇你的,把你從頭誇到腳,每一個細節都沒有錯過,你誇他就一句,‘你真棒’,對比之下,就有點敷衍了。”自詡“育兒達人”的我今天被孩子上了一課,可能很多父母和我一樣,覺得誇孩子“你真棒”沒錯呀?

乍一看,確實沒啥問題,可仔細想想,這種誇獎就是籠統空洞,還有些隨意敷衍。

為什麼不建議說“你真棒/聰明”

除了蛋蛋這類孩子感覺到你的敷衍,還有一部分孩子會因為你經常隨口一句“你真棒”這種過度誇獎,失去判斷自己真正實力的能力。閨蜜的孩子在一次書畫比賽中沒有拿到名次,生氣到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吃飯。原來孩子在練字的時候,經常被人誇:

“你真棒,小時候寫成這樣,長大不得了啊!”
“這孩子真有天賦,以後肯定是書法家。”

一個孩子,總是被誇“聰明、優秀、真棒”,長此以往可能會養成一個怕輸怕困難或者容易驕傲的性格。在某一天,發現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時候,很難接受。

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率領團隊,對紐約20所學校的400名孩子,進行了長達10年的實驗,結果令人震驚!實驗開始,讓孩子完成非常簡單的拼圖遊戲。然後把孩子分為兩組,對A組給與“你很聰明”的誇獎,而對B組給與“你表現得很好,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的鼓勵。

第二輪實驗,讓孩子們選擇簡單拼圖和較難的拼圖,B組90%的孩子都選擇了更難的那種;而A組的大部分孩子則選擇了簡單的那種。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第三輪實驗是超級難的拼圖,雖然兩組孩子都失敗了,可大家的反應大相逕庭。B組的孩子很投入,試著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失敗後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而A組的孩子全程都很緊張,一旦發現自己失敗就非常沮喪,失敗後則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明。

在經歷了上一輪的失敗後,又開始了一輪簡單的拼圖的實驗。再次拿到簡單的拼圖,兩組孩子的成績也出現明顯的差別:B組的孩子比第一次的成績提高了30%;而A組的孩子比第一次得分退步了20%。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獎孩子聰明時,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為了保持‘聰明’,孩子會避免失敗;如果不得不面對失敗,他們往往束手無策。”

與之相反的是,當我們誇孩子努力時,會給孩子一個信息:你可以自己把控成功。孩子會更享受挑戰帶給他們的樂趣,因為他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學到了新的知識。德韋克的結論顯示:被誇聰明的孩子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維”,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則具有“成長型思維”。

讚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會慢性地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

教養,成長型思維,讚美,家庭教育

試試這5種誇獎方式

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多活兩個月。”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誇獎,孩子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表明:成人的誇獎和肯定,是3-6歲幼兒行動和探究動力的主要來源。

孩子3歲後,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開始發生變化,更能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裡的事物。正確的誇獎方式,對孩子的行為及性格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暢銷育兒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曾提醒廣大家長:“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絶不能隨意用,時間、劑量都要謹慎小心,否則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所以,我們要用能引發孩子成長型思維的方式誇獎他。

1、誇獎具體的細節或行為

這就和我們成人之間交往一樣,有人說:“你人真好。”但是,你好在哪他沒說,你也不知道。我們在誇獎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一定要把具體的細節說出來,指出他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夠好。比如誇獎孩子畫畫,可以說:

“人物這裡的細節都畫出來了,平時觀察的很仔細哦~”
“這次顏色選的很巧妙,和之前都不一樣,看來寶寶創新能力很強。”
“這個小動物畫的很逼真了,下次眼睛這裡可以再稍微大一點就更好了。”

還有生活中,孩子幫忙你做了什麼事情,與其興高采烈的說“寶寶真棒!”不如說“謝謝你幫助媽媽做XXX,媽媽很開心。”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小故事:一個孩子把自己的作文拿給媽媽看,媽媽看過之後覺得一般,但她卻說:“這次作文用了兩個成語,有進步,下次再多用一個!”孩子很開心,並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聽取了媽媽的意見,這一次媽媽依然覺得作文寫得一般,但她又說:“這次用了一個排比句,很不錯,下次可以嘗試其他句式。”

孩子更高興了,高中的時候,孩子已經在報刊上發表過幾篇文章了。這位媽媽的聰明之處就是誇獎細節,讓孩子漸入佳境,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誇細節,描述得越具體,誇獎越有說服力,這種針對性的方式,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往哪些方面努力,應該怎麼做。

2、誇獎努力

生活中,我們脫口而出的“孩子,你真聰明。”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因為你聰明才做得好。”這樣一來,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固定思維,認為能力是天生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是自己不夠聰明,而不是不夠努力。

而誇一個人努力,到底算不算好話?我記得之前《奇葩說》討論過這個話題,其中龐穎說的一段話,深表贊同。

對孩子付出的努力進行誇獎,讓他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人看到,並得到了認可。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加重視過程,面對困難,也會認真堅持。比如說,孩子取得好成績,你可以說:“媽媽看到你為了這個結果所做的準備,你看,你的努力沒有白費。”同時,誇孩子也不需要誇那些無需努力就擁有的東西。

之前,網上有一則這樣的故事:一位中國的訪問學者,去當地一位教授家中做客,進門看到教授5歲的小女兒。孩子滿頭金髮,眼珠如同純藍的蝌蚪,靈動美麗。學者忍不住說:“你長得真漂亮,可愛極了。”在孩子離開後,教授竟一臉嚴肅跟這位學者說:“你剛才的話傷害了我的女兒,請你向她道歉。”

學者一臉疑惑,誇孩子,怎麼還做錯了?後來教授解釋說:“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但漂亮這件事,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上沒有關係。但孩子還很小,不會分辨,你的誇獎就會讓她認為這是她的本領。

而且她一旦認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給她造成了誤區。其實,你可以誇獎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後來,學者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兒道歉。所以,父母也不需要對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有過多的誇獎。

3、誇獎勇氣

在孩子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就沒有必要誇了,當孩子嘗試做新的挑戰時,要及時的誇獎他的勇氣。讓孩子知道,結果輸贏都不重要,嘗試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之前,黃磊的小女兒玩滑板車時摔倒了,黃磊沒有第一時間哄她別哭,而是告訴妹妹:你真勇敢!事後,妹妹說:“我特別疼,可我想著如果我哭就會耽誤我玩的時間,所以我就使勁忍使勁憋,把眼淚又憋回我腦子裡去了。”

當孩子挑戰難度大的任務時,記得多肯定孩子的耐心和堅持。孩子看到自己的堅持,同時孩子也會知道你全程都很關心他,這樣也會增加他的信心。

4、誇獎參與

當孩子積極參與活動時,無論結果如何,都要誇獎孩子的參與感。之前,吳尊女兒參加芭蕾舞亞洲比賽,雖然失敗,但吳尊依然誇獎孩子積極參與。“我只想讓她來見識,來吸取經驗,讓她去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慢慢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

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多“第一次”,這時候,父母的鼓勵無疑是很重要的,他們需要我們的誇獎給他們信心。

5、誇獎選擇

蛋蛋3歲之後,每一件事,小到一件衣服,大到去哪個幼兒園,我都讓他自己做選擇,並尊重他的決定。往往一件事的成功,不僅僅是努力的結果,一開始的選擇也很重要,做出抉擇也是一種成長型思維,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自主能力。

孩子最渴望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誇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對於孩子來說,最需要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誇獎,這是孩子成長和學習的動力。那些被盲目敷衍誇獎的孩子,有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同時成長型思維也被扼殺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正確的誇獎方式,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擁有更好的成長力量。還有一點,我們在誇獎孩子的時候,態度一定要真誠。語言固然重要,態度也很重要,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他哪做的好,發自內心的肯定孩子,孩子才能更加認可自己。

我們這一代幾乎都是在“挫折教育”下長大的,父母對我們的誇獎幾近吝嗇,等我們有孩子了,更願意多對他進行誇獎。但是誇獎也是需要技巧的,父母恰當且智慧的誇獎,會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學會“誇獎”這件事。

推薦閱讀
孩子跟你發脾氣,其實是在「求助」!現在不聽,長大他就不想說了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儀式感,為孩子注入歸屬感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