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喜歡「講道理」就會越不聽話?從嬰兒時期就開始訓練「承擔責任」!
在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上,想必家長的觀點各有分歧。有一個觀點是:給小孩子講道理就是欺負小孩子。教育孩子要善用遊戲力。對此,我深深地不認同。雖說在講道理時可以加入遊戲力,但決不能用遊戲力來取代講道理。
我不認為找一個遊戲的討巧方式暫時解決了問題,這事就完了。如果小孩從這件事情本身沒有學到該學的東西,就不叫真正解決問題。
遊戲力要有,道理更要講。而且講道理要在先!還要生動地講、形像地講、有趣地講!
在我家守規矩才能上廚房
我是從孩子出生起就開始對著她講道理,小到挖鼻屎,大到上廚房。沒錯!從一歲九個月開始,我就讓她上廚房看我做飯了,真刀真火的。我知道,你們看見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這也太危險了吧!所以說「未經過專業訓練,請勿隨意模仿」嘛!那我是怎麼進行專業訓練的呢?
每次做飯前我都會問孩子:「想上廚房看媽媽做飯嗎?想的話,那就必須……」
「守規矩!」孩子回答得很乾脆。
從餐桌上拿任何東西放進嘴裡前,都必須徵求媽媽同意;不得碰檯面上的任何東西、不能玩水……除非得到了媽媽的允許。如果警告過三次後還再犯,那就被直接「拎」出廚房,不得再入。這對於特別愛看做飯的孩子來講,是最殘酷的懲罰了。
有意思的是,如果被我拎了出去,就算廚房的門開著,她都不敢把腳踏進來。只會極不情願地站在門坎上嘟囔,偶爾伸腳試探一下。
因為媽媽有言在先:「如果你進廚房的話,那不光現在,連明天也不能看媽媽做飯了!」連續一周被拎出去過之後,孩子學會了遵守廚房法則。
到現在兩歲,她總在一旁「指揮」我放鹽放醬油。當然了,我要是按她的建議來做飯的話,全家早就餓死啦!凡是接觸過孩子的人都一個評價:「沒見過這麼講道理的小孩!」她的乖,不是說一不二,不發脾氣;而是在沒有選擇的時候,她還是會聽大人講道理,較有合作精神。算識時務吧!
當然,是在大多數時候。
講道理的小孩也聰明
時間一長,當孩子和其他同齡小孩在一起的時候,我發現了她除了講道理不搗亂之外,在認知方面的能力也更勝一籌。比如:
抑制控制能力(Inhibitory Control)
抑制控制能力,指的是在追求一個目標時,能抑制住自己的衝動,壓制住對無關事物採取反應的能力。
該能力從學步期開始,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發展。在兒童早期,女孩在這方面的表現優於男孩;而抑制控制能力高的小孩,也會更願意去模仿父母的行為。
這其實是我最看重的一項嬰兒期能力了。嬰兒不斷地學習規則,聽從指令,服從規則的過程,就是在生活中反复地訓練這個能力。
在我家,從沒有「因為小,就可以不服從規則」一說,家裡的規則定下就不會變,變的是根據小孩現有能力允許他們做到的程度及犯錯的頻率。
因果關係理解
語言會強化小朋友對於事物的理解,也會幫助他們更邏輯地思考。我用語言提示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事先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如果她非要這樣做(比如喝水太猛把衣服搞濕了),不就正好驗證了媽的神機妙算麼?
下次如果她還想重複這個行為,我最多只需要經過語言提醒,她腦海裡就會出現這個因果聯繫,自己就變得小心了。即使在我們覺得他們太小,還聽不懂話的時候,小嬰兒也能夠從語氣和神態上揣測大人說話的目的。
如果你搞不清嬰兒從何時開始能聽懂你的話,那麼就從新生兒起開始養成習慣吧!
預測能力& 理解次序
當嬰兒把因果聯繫內化之後,他們就會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產生預測。「講道理」其實就是要求小朋友能夠有預測的能力——媽媽現在在跟我講道理。如果我聽的話,會發生什麼?如果我不聽的話,會發生什麼?
這時候,大人的一致回應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忽左忽右,忽緊忽松,就會擾亂規則的建立。其實,在我們看來乏善可陳的日常習慣,不僅給嬰兒提供了安全感,也會讓他們學會期待和預測。
評估和承擔風險
如果你說:我都事先提示了,小朋友就不聽怎麼辦?我的回答是:只要沒有生命危險,就讓她自己去承擔行為的後果吧!磕碰、喝水嗆著、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的燙傷等,在我看來都是在大人看護下,嬰兒可以承擔的風險。
比起大人的好言相勸,通過自己的行為來習得和內化因果聯繫,了解自己的局限,才是最有效的「長記性」方式!如果你實在捨不得小孩有一點磕碰,受一點小傷,那就請繼續為他擔心一輩子吧!
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論,是一種能夠理解自己以及周圍人類的心理狀態的能力,這些心理狀態包括情緒、信仰、意圖、慾望、假裝與知識等(摘自維基百科)。
第Ⅰ 級:可以表達我怎麼想
第Ⅱ 級:知道你怎麼想
第Ⅲ 級:知道你認為他會怎麼想
也許正是因為我經常通過語言把自己或他人(比如孩子爸)的意圖和情緒明確表達出來,孩子的心智理論應該說發展得算比較好。
早期心智理論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幽默」,比如一歲三個月大時,她會從一個門裡探下頭,然後偷偷從另一個門跑出來嚇我呢!
聊了這麼多,你還覺得小孩太小,跟他講道理沒用嗎?或者還認為跟小孩講道理就是耍流氓嗎?恰恰相反。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應該給小孩講道理,讓他從小了解家裡的規則。只有這樣,他才能越早理解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
記住!規則定下就不會改變。變的是根據小孩現有能力,允許他們做到的程度及犯錯的頻率。如果在三歲以前養好了「講道理」的習慣,那在上幼兒園之後,你家孩子一定能憑著自己的「聰明可愛」去贏得老師的喜愛!
推薦閱讀:
孩子變得輸不起、玻璃心?孩子壓力其實是父母造成的
哈佛精神科醫師給父母:「青少年6句心裡話,陪孩子度過青春期風暴」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給肚肚3倍呵護,爸媽3倍放心!亞培心美力3HMO親護水解,育兒神救援!
相信許多爸媽都有以下經驗,晚上為了照顧情緒反應較大的寶寶,從量體溫、餵奶到換尿布…各個面向找原因...
媽媽的斜槓生活更需要滴雞精守護!呵護自己 照顧家人就靠滴雞精!
小時候總是驕傲自己有位「超人媽媽」,上班以外,還要張羅家庭的三餐與孩子們的大小事。長大後才發現,...
阿妹〈身後〉悼念亡父、亡姐:那種窒息式的想念,妳一定也有過…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天后張惠妹1996年參加五燈獎走紅出道,但把獎盃帶回家的時候,病重的爸...
「不越界」不只存在於大人的世界,更是孩子聽話的關鍵,設立界線不怕叫不動
作者/夫人人生 什麼是「界線」呢?這是抽象概念,具體來說就是「孩子必須遵守的規則」,或者「...
孩子害怕交朋友嗎?4個方法判斷青春期孩子是否有「社交焦慮」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你知道嗎?現在有約有12.5%的青少年有嚴重的焦慮症狀,但他們經常被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