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是不是發燒了?體溫多少才算正常呢?
自疫情爆發以來,無論是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問題折磨得崩潰的人,還是在線下和線上辛勤忙碌的醫生,都在面對一個靈魂拷問:
究竟什麼樣的體溫才是正常的呢?
客戶端 :腋溫、耳溫、額溫、口溫,水銀溫度計、電子溫度計、紅外線測溫儀,不要擠,大家排好隊,一起上啦
諮詢者A:醫生,我早上用水銀溫度計測量的體溫是36.6℃,中午吃完飯又量了體溫,水銀溫度計是37.1,耳溫槍量的是37.3℃,剛剛我把家裡清潔做完,又量了一個耳溫是37.6℃ 我的體溫越來越高,我是不是發燒了?
諮詢者B:我量了耳溫,也量了口溫, 然後發現耳溫和口溫是一樣的,都是37.4℃,我是不是低熱了?
諮詢者C(孕早期媽媽):我今天早上用水銀溫度計量的腋窩溫度是37.2℃,我是發燒了嗎?我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我好害怕呀!
醫生端 :醫生群裡圍繞體溫也進行了嚴肅認真的討論,請圍觀
T醫生:一個朋友說為啥我的腋溫和耳溫一樣,我說今天25度C,你穿兩件毛衣一件外套就會這樣的……
L醫生:我昨天開車頂著太陽回小區,保安給我測額溫是37.8℃, 就開始呼叫同事了……我被他整懵了?怎麼滴還得抓我去醫院麼?我說你們大中午測額溫有啥意義,他順手再測就是38.1℃,嚇得臉都紫了。我說你讓我在背蔭處等一分鐘再測,複測額溫36.8℃,這才放我回家。
Y醫生:今天我吹了一路冷風,測體溫35.6℃,很驚慌我是不是吃退熱藥了?
以上情況,相信不少讀者也碰到過。那麼,這些例子中的體溫能算正常嗎?下面是無獎競答時間:
請問上面提到的6位朋友,有幾位有發燒嫌疑呢?
答案是:零。
什麼是發熱?
發熱,是指人體核心溫度(core temperature )升高超出正常範圍。
我們通常測的腋溫、耳溫(鼓膜)、口溫和額溫都是體表溫度,不是核心溫度。
體內監測法(肺動脈導管、膀胱、食管和直腸測溫)測出的溫度能反映核心溫度,但日常不方便操作。耳溫與核心溫度接近。
體溫的正常範圍應該在多少?
為了找正常範圍,我查了不少資料,最後發現並沒有統一的指標。
第九版《診斷學》上給出的正常範圍如下表,但關於發熱的診斷標準,書中只給了口腔溫度37.3-38℃為低熱,並沒有清晰闡述其他測量方法的發熱診斷標準。
而數據庫UpToDate則引用了一個小規模的研究給出結論:上午口溫高於37.2℃或下午口溫高於37.7℃可考慮為發熱。
一般來說,腋溫比口溫低0.2-0.5℃,耳溫比口溫高0.2-0.5℃。
以下是美國偉倫體溫計提供的不同部位體溫的正常範圍:
為什麼給出一個正常值這麼難?
因為正常人體溫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波動,受機體內、外因素的影響,也和測量方法有關。
受晝夜節律影響。正常體溫清晨低、傍晚高,一天中相差0.5-1℃。
隨女性週期而變動。處於月經週期的女性中,排卵前2週內上午體溫一般偏低,排卵後至下次月經來潮前這段黃體期內,體溫升高約0.6℃。(見下圖)妊娠早期體溫和黃體期體溫類似,所以諮詢者C孕早期早上體溫37.2℃是非常正常的。
進餐後升高。這是食物的熱效應,進食的熱量越高,熱效應越強。高蛋白食物的熱效應更強,進食高蛋白食物後1小時體溫開始升高,2-3小時達到峰值,如果食物很合胃口,熱效應也會加強。
劇烈運動、勞動後體溫也可略升高。上面諮詢者A的體溫升高就是由於進餐和活動所致的生理性升高。
老年人體溫相對低於青壯年,老年人的食物熱效應也減低。
自主神經功能也會影響體溫。精神緊張會引起生理性低熱,所以有些人體溫升高真的是嚇出來的。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導致核心溫度輕微上升。
有些藥物通過阻止出汗或血管舒張乾擾體溫調節,也會引起核心溫度升高。這些是人體本身的原因導致核心溫度變化。
另外,體表溫度檢測也受當時的環境因素和檢測方法的影響。如前面的諮詢者B,以及醫生們提到的體溫測量結果都是由於受當時環境因素影響。
醫生,我這個體溫是不是發燒了?
我們兒科採用最多的發熱的診斷標準是:直腸溫度或耳溫38.0℃以上,口腔溫度37.8℃以上,腋溫37.5℃以上。而成人的體溫要稍低於兒童。
我們以數據庫UpToDate的口溫範圍作為成人發熱標準,即上午口溫高於37.2℃,或下午口溫高於37.7℃,則判定為發熱。
那麼,大家在測體溫時:
■如果測的是腋溫,加上0.3℃,換算成口溫,再和上述標準對比。
■如果測的是耳溫,減去0.3℃,換算成口溫,再和上述標準對比。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算起來有點費事,為什麼不直接用腋溫或耳溫作為判定標準呢?這是因為腋溫和耳溫雖然簡便安全,但是不夠準確和穩定。
測體溫的時候,我們將得到以下三種結果:
1. 在上述判定標準以下,為正常體溫。
2. 結果在38℃以上,達到中等發熱或高熱標準,這個時候往往伴有症狀,明確為發熱。
3. 剛達到判定發熱的標準,但是又不到38℃,這個時候容易困惑、糾結和擔心。
在第三種情況下,我們要結合症狀,即自己的感受、全天體溫波動情況、測量時間和測量方法來考慮。
主觀感受:如果沒有乏力、難受、頭暈、畏冷等不舒服,那考慮這個體溫是正常的。
發熱的人,體溫波動範圍會增加。如果全天體溫波動在1℃之內,說明體溫調節功能是好的。
結合以上引起生理性體溫波動的因素,若是在進餐、劇烈運動、勞動後,或女性處於黃體期,妊娠早期,這個時候的體溫升高屬於生理性發熱,也無需擔心。
測體溫時有沒有影響測量結果的因素,比如剛剛洗了熱水澡、泡了腳,穿很多衣服、被窩裡測腋溫,都會導致結果偏高。
測腋溫時體溫計有沒有夾緊?腋窩汗液有沒有擦乾?測口溫前10分鐘有沒有喝熱水或冷水?肛門體溫計插入肛門的深度是否達體溫計長度的一半?測量耳溫時有沒有耳垢或彎曲的小耳道?這些因素也會干擾準確性。
與自己以往的體溫相比:若以往健康時測過體溫也偏高,說明可能屬於代謝比較快的人群,體溫處在正常偏高或稍高於正常範圍。
推薦閱讀:發燒咳嗽要不要隔離?居家隔離怎麼做?這9個問題要記牢
總結
要給出一個確切的指標,什麼溫度就是發熱,這個確實好難。多數時候,體溫升高,可能只是生理性發熱,雖然叫發熱,但屬於正常,而且和新冠病毒肺炎沒有關係。
如果由於測了體溫生理性增高,而緊張害怕,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還會真的升高。
這段時間線上義診,就碰到不少每天量十幾次體溫的客戶,最後越測越高,這是嚇得體溫高了,不僅嚇了自己,還嚇倒了醫生。
總的來說,如果沒有主觀上感覺到不舒服,只是體溫在正常和低熱範圍之間波動的話,首先考慮生理性波動。
畢竟,數據是死的,人是活的。
數據是通過研究「不是你的人」,得到的相對標準,而你自己,是檢驗這個數據的唯一標準。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3種解身體濕熱、補元氣,養生中藥食材飲品食譜,自己在家DIY手搖飲
扶原中醫診所總院院長郭大維表示,炎熱的天氣易大量出汗,而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大量出汗易使心氣受損、虛弱,因此同...
預防失智這樣吃!營養師推薦6大蔬果,其中這款水果最關鍵
想要預防失智症,除了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不菸不酒、規律運動、增進社交互動、多動腦等,飲食是守護大腦健康的關鍵,但要...
破解植牙4大迷思:醫病溝通是成功關鍵
「植牙」是以人工植體取代牙根,補足缺牙問題的療程;但其成功率卻並非百分之百,過程中可能因為術前評估不完全、患者個...
拉近與青春期孩子的距離!研究揭秘,共聽音樂助親子關係更親密
你平常喜歡聽音樂嗎?聽音樂可幫助調節情緒,並使身心放鬆、減輕壓力。根據2018年的研究指出,親子共同聽音樂可以增...
睡不好?專家教你用「正念淋浴」改善失眠,4大重點一次學會
多久沒有放慢步調好好享受生活與時間了呢?我們總在生活、工作各種角色之間周旋,忙得焦頭爛額同時也時常忘了愛戴自己、...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