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增加、好朋友沒來…小心「多囊性卵巢症」恐不孕!
作者\楊斯涵營養師
日前媒體大幅報導,藝人小禎因為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使體重狂胖20公斤,而使女性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聞之色變,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真的與「肥胖」畫上等號嗎?
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為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原因為卵巢中的濾泡數量增生,使得雄性賀爾蒙分泌過多且無法正常排卵,月經可能出現半年或一年才來一次等不規則的情形。除了月經不規則外,部分患者還可能會有多毛、長青春痘、胰島素阻抗、血脂異常、肥胖等症狀。
推薦閱讀:熬夜追劇惹的禍!卵巢早衰、不孕一起來
臨床診斷上三大特徵:慢性不排卵、雄性素過高、超音波檢查顯示有多囊性卵巢,只要符合其中兩項,即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肥胖」非診斷標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標準,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也並非每個人都會肥胖,約有50-60%的患者因為胰島素阻抗、雄性素增加,而導致過重或肥胖。
為什麼會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目前醫學界上對於導致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原因尚未有明確答案,但是「肥胖」的確為導致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兇手之一,過多的脂肪細胞分泌荷爾蒙,干擾原本卵巢中正常荷爾蒙的運作。其他像: 基因遺傳、飲食生活習慣、有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疾病的家族史也增加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風險。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必須即早控制、治療,以免造成不孕、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子宮內膜癌等風險。
「體重控制」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的首要治療目標,其中又以建立正確的「飲食生活型態」達到體重控制,最為有效且重要。控制體重對許多人來說已經相當不容易,再加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影響,更令人感到困難重重,有沒有什麼明確的方法適用於想減重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呢?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減重計畫
Douglas等人於2006年,發表於生育與不孕期刊(Fertil steril)中,將11位過重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女性分別採三種飲食,探討對於體重、胰島素、血脂情形的影響。
1. 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組(55%碳水化合物、15%蛋白質及33%脂肪,單元不飽和佔脂肪的17%)
2. 低碳水化合物組(43%碳水化合物、15%蛋白質及45%脂肪,單元不飽和佔脂肪的18%)
3. 標準健康飲食組(56%碳水化合物、16%蛋白質及31%脂肪,單元不飽和佔脂肪的13%)
另一篇針對28位過重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女性,隨機分配為兩組,比較體重、胰島素阻抗、血脂情形(連結)。
第一組:低碳水化合物且高蛋白組(40%碳水化合物、30%蛋白質及30%脂肪)
第二組:高碳水化合物且低高蛋白組(55%碳水化合物、15%蛋白質及30%脂肪)
推薦閱讀:排卵性不孕的頭號病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兩篇研究皆發現「低碳水化合物組」有顯著較低的體重。
臨床內分泌期刊(Clin Endocrinol)2017年刊登一篇將57位過重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女性,隨機分為:
1. 飲食控制組(由營養師指導飲食,每天減少600大卡)
2. 運動組(由物理治療師指導個人運動計畫)
3. 飲食控制加運動組
16周後發現飲食控制組及飲食控制加運動組的體重明顯降低,且飲食中的「膳食纖維」與體重呈負相關,即飲食中的「膳食纖維」攝取越多,體重降低越多(連結)。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減重兩大原則:低醣、高纖
需要減重的多囊性卵巢的女性可朝向以下飲食:
1. 多選擇全榖雜糧類,如: 地瓜、薏仁、麥片、糙米等
2. 每天青菜至少3個拳頭以上,多選擇高纖蔬菜,像是: 木耳、菇類
3. 每天水果需要2個拳頭,建議以芭樂、奇異果、木瓜等高纖維質的水果為主
4. 豆類佔2/3的蛋白質來源
建議搭配營養師諮詢個人化的低糖份量指導喔!
【好食課】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食物營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體重難控制?想減重這樣吃!】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牛奶、奶精及煉乳含有多少脂肪與乳糖,營養師一次告訴你
喝茶或喝咖啡時,很多人喜歡加入牛奶、奶精或煉乳來增添風味。然而,這些添加物在健康方面有何不同?該如何選擇才能既滿...
生理期不舒服怎麼辦?專家分享5大保養祕訣:加強保濕、補充營養緩解經痛!
每個月叨擾一次的「生理期/月經」是多數女性最頭疼的課題,除了生理期間伴隨的經痛之外,連帶引發的頭痛、肌膚膚況下滑...
歐美健身新潮流「運動零食」,每次只要2分鐘,快速燃脂!
上班久坐族別再說沒時間運動,快用歐美最新流行的「運動零食」保護肌肉!現代人很清楚久坐處理公務或緊盯電視、手機追劇...
歷經流產與出血風險,中西醫結合成功保胎產子
34歲的劉小姐,婚後便期待可以成為一位母親,3年來積極備孕,去年初自然受孕成功,但胚胎還沒滿4週時就流產,至生殖...
「流感疫情升溫:初期症狀似感冒,醫生警告這7類人易演變為重症
近日,知名藝人徐熙媛(大S)在日本旅遊時因流感併發肺炎重症猝逝,震驚社會。對此,醫師提醒,別以為流感只會威脅高齡...
我要回應
2020-01-11 13:04:01
2020-01-10 10:35:33
2018-10-14 05:15:22
2018-10-14 0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