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百寶箱 » 全家都健康 » 「腸病毒71型」重症創七年同期新高,注意勤洗手及環境消毒

「腸病毒71型」重症創七年同期新高,注意勤洗手及環境消毒

腸病毒,洗手,消毒,疫情,腸71型,手足口病,漂白水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特約外稿 丁彥伶

日前疾病管制署公布近兩週以來,南部各增加一名腸病毒71型重症病患,雖然按照病例增加升幅,只有微增了7.5%,但是目前全台重症個案數累計已經有六例,為近七年同期新高,疾管署推估五月可能進入流行期,民眾不可不慎!

腸病毒疫情緩慢上升中,五月進入流行期

日前據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發表疫情週報時表示,近期健保腸病毒急診就診人次近四週來呈緩慢上升趨熱,雖然疫情仍處相對低點,但是今年全台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累計六例,分別是腸病毒71型四例、腸病毒D68型及克沙奇A10型各一例。

推薦閱讀:全台腸病毒升溫!5歲男童「全身紅疹、高燒」,家長千萬提高警覺

其中71型病毒引起的重症數雖然只有四例,但因為目前尚未到腸病毒流行季已經有四例重症病例,是近七年同期新高,病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腸病毒71型是容易造成重症的型別,容易引起腦炎、心肌炎,過去曾在1998年造成四百多名幼兒死亡,是引發重症病例中排名第一的病毒,未來疾管署會密切觀測71型的疫情趨勢,也提醒家長不可輕忽。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美國克沙奇是第一個發現腸病毒的地方,所以用A型克沙奇、B型克沙奇、3壺小兒麻痺病毒和伊科病毒的區分,後來把小兒麻痺病掉拿掉了,再發現的許多腸病毒很難分,後來就腸病毒第68型開始命名,一直到腸71型,共有六十多種腸病毒可以造成感染。

手足口病症狀嚴重,但大多不致命,重症病患病程往往急轉直下,轉眼住加護病房

腸病毒感染的症狀,大多是手、腳有紅疹、水泡,或是小朋友不吃食物、流口水,發現口腔有水泡、潰爛,一般的感染是手足口病,看起來症狀很嚴重,但是通常只要爸爸媽媽細心照料,口破孩子怕痛不敢吃時,改餵冰涼的布丁、牛奶做的奶昔補充體力,通常不是致命性的感染。

但是像腸71型等易引發重症的病毒,通常患兒的病程會快速變化,一般初期沒有明顯手足口症狀,而是以攝氏39度以上高燒超過三天來表現,之後才會出現手、腳有針頭狀的紅疹或口腔水泡的手足口症狀,一旦形成重症,通常病情都是急轉直下,本來都還可以蹦蹦跳跳,卻突然有活動力不佳的狀況,之後變得嗜睡、意識改變,有些會手腳無力、持續嘔吐,或是肌肉跳動的「肌躍型抽搐」,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會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往往發病後三到七天就引起腦乾炎、心臟衰竭、肺水腫或肺出血等重症。

腸病毒,洗手,消毒,疫情,腸71型,手足口病,漂白水

疾管署表示,腸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病程變化迅速,5歲以下嬰幼兒為高危險群,常見初期症狀有39℃以上高燒超過3天,手、腳及口腔黏膜出現針頭大小紅點的疹子或水泡(又稱手足口病),若病情變化時易有嗜睡、意識改變、活動力不佳、持續嘔吐、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如未及時治療,發病後3至7天內易引發腦幹腦炎、心臟衰竭、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

推薦閱讀:腸病毒會發燒、嘴巴破?對腸病毒常見誤解大整理

預防孩子感染,全家總動員勤洗手、幼兒環境每天消毒

要預防孩子受腸病毒感染,家長要注意托兒所、幼稚園和國小的同學感染狀況,一般重症以五歲以下為主,但是偶爾還是有高年級,甚至是國、高中大孩子感染腸病毒引起心肌炎的情況,防疫醫師吳佩圜提醒,家有幼童一定要注意托兒所、幼稚園和居家的環境清潔。

腸病毒,洗手,消毒,疫情,腸71型,手足口病,漂白水

使用5公升水加50c.c.的含氯漂白水加以稀釋,針對幼童會接觸到的玩具、家具、把手等表面清潔消毒,以防範病毒散播傳染,而成人也要和小朋友一起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摸過其他物品的手不要觸碰自己和小朋友的手及口、鼻、眼黏膜,才能避免把病毒傳給小孩。

執行編輯:Hovis
核稿編輯:Stephanie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1 2 3 ... 17
推薦閱讀

揮別突發漏尿,重拾乾爽自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