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因為一時的疏忽造成永遠的遺憾,搶救青少年心理危機
作者\西瓜媽媽
成都49中,一名16歲學生近日墜亡,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在警方的勘驗調查下,監控錄像第一時間進行了調取封存,還原了事發的整個過程。監控視頻裡,學生的軌跡得到完整呈現。死者生前出現了自殘行為,手持一把疑似刀具數次割左手腕,中間表現出垂頭、搖腦、情緒低落。
事發後,一些學生在警方調查中反映,小林平時性格相對內向。同時,警方通過調取小林生前使用過的手機數據發現,其聊天記錄中,有自我貶低的言論,表現出自我否定、多慮的情況。官方通報中稱,成都49中學在學生心理關愛方面存在薄弱環節。而被心理問題擊潰的青少年人間悲劇,仍然還在角落裡發生。
少年們的心理危機
幼小的孩童不會自殺,也沒有能力完成自殺——這是我們的偏見。根據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的數據,10~19歲中國兒童和青少年的死因統計中,自殺排在第4位,佔比6.2%。當然,統計的只是已報告的案例。
《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統計了一年裡公開報導的兒童青少年自殺案例392起,有三類因素佔據了主導,分別是家庭矛盾、學業壓力和師生矛盾。考慮到其中的間接性關係,學業壓力,無疑是中小學生自殺的首要原因,排在後面的,才是心理健康問題,佔比10%。
一些自殺行為是急性事件誘發的衝動自殺。這類新聞已不勝枚舉,孩子們把死亡看作逃避責罰、委屈和創傷的方式。比如,據報導,2019年,江蘇句容一名9歲男童,疑因撞碎學校玻璃,擔心受到責罰,從17樓跳下,自殺身亡。他用稚氣的口吻在作業本里寫下遺書:“nai nai(編者註:奶奶),我前天把學校的bo裡zhuang sui 了(玻璃撞碎了),我之到(知道)要chen fa(懲罰),suo以我跳lou了。”
急性事件之外,往往還有慢性事件和曠日持久的情緒障礙。已有研究表明,兒童在4歲左右便知道了死亡的概念,9-10歲,他們便理解人終有一死,並將死亡與自身聯繫起來。由於表達欠缺,自我認知不完善,他們自身也難以理解自己的心理境況。自殺意念的誘發,更隱秘,也更難防控。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往往會產生錯誤的認知。
心理問題之謎
導致中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差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生活條件特別是物質條件比較優越。同時,他們大多是全家人的中心,在父母和長輩的溺愛中成長,通常接收到的只有稱讚和褒揚,很少被批評教育。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心理素質通常不太好。
當他們進入高中階段後,因學習、生活的壓力突然變大,常常無法適應,加之不願意與人溝通,如遇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就會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比如:厭學、逃學、頂撞父母等,甚至還會出現明顯的抑鬱、焦慮等症狀。
2.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與引導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而家長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乃至未來的生活。如今,社會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過分保護型”和“放任自流型”兩種。
“過分保護型”多是分數教育、聽話教育。在家裡,父母關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衣食,而對子女的思想變化、心理狀況以及成長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並不常關心,不懂得相互尊重和關愛,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溝通。
“放任自流型”多是因家長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放鬆了對孩子的教育,從而導致學生與父母的交流時間少,容易產生孤僻的性格。與此同時,他們也不願意與老師、同學交流,就會很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最終引發心理問題。
3.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視
如今,很多學校還是以分數來衡量學生,嚴重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教育並沒有全面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仍是“以升學率為主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有可無,學校心理諮詢服務不到位,心理健康教師的理論功底和實施技能不紮實,使得許多學生無法尋求到外界的有效幫助,心理問題也隨之變得嚴重。
另外,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沒有意識到要細心地觀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使得很多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由心理問題逐漸向心理疾病發展。
破解之策
家長
管孩子,與孩子溝通需要講究方式方法。
1.及時發現並製止自傷行為
父母作為孩子的守護人,要具有敏感性,能夠及時察覺孩子的性格、情緒、行為等方面的可疑變化,儘早發現孩子的自傷行為並予以堅決制止,避免行為的強化。
2.學習接納,提高養育技巧
孩子在長大在變化,家長也是需要適應他們的變化,了解他們每個時期的心理髮展特點,因材施教。要學會接納孩子的各種狀況,提高親子溝通技巧,學會鼓勵、傾聽孩子,支持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並獲得自主體驗。調整過度控制、忽視等不良的教養方式,給孩子提供積極的心理支持,引導、提高孩子的情緒表達和管理能力。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隨時在管娃兒,隨時在與娃兒溝通,但其實他們的溝通都是無效的。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孩子:媽,今天我跟同桌吵架了!
家長:你們應該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快去做作業!
孩子:爸,我短跑50米跑了個第一名!
家長:又整那些沒用的,你數學、語文考了好多?你看別個**成績好好!
孩子:媽,我不想彈琴了!
家長:不學?花了那麼多錢你不學了,你對得起這幾大萬一台的鋼琴不?!對得起我們辛苦的付出不?!
這些得分為0甚至為負分的溝通場景,家長自己對號入座一下?
3.處理好父母自身的情緒
父母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把自己在事業、生活、人際交往中的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創造穩定、有序、平和的家庭環境,培養積極關注、平等溝通的家庭氛圍。孩子像個垃圾桶裝下了你們的負面情緒,他又要往哪裡去倒呢?
4.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科學應對
家長可以主動了解一些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科普知識,及時與老師溝通掌握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如果孩子確實存在心理問題,甚至有患病的可能性,要及時就診,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科學地應對,不要諱疾忌醫!
學校
中學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精神的過程。作為中學教育的主力軍,學校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擔了很大一部分職責。它可以從設置專業機構、建立聯動機制、增強教師防範意識等方面著手,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1.設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專業諮詢機構
首先,學校要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並保證課程頻率。這個課程可以幫助中學生全面認知自我,了解心理健康,預防心理失調,教會他們自我心理保健。
其次,學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諮詢室等專業機構,並配備具有專業基礎和實操技能的專職心理健康老師,通過與學生一對一的溝通,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給予具體分析後對症下藥,採取不同的指導方法,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最後,還可以邀請校長擔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總負責人,以強化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全校師生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2.強化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合力
學校應該建立制度保障,開闢多種渠道,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首先,可以讓班主任建立與家長之間的聯繫,多溝通、多反饋。其次,學校應聘請心理專家定期來學校與學生座談,幫助部分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認知自我、走出困境,同時避免其他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最後,學校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在了解心理健康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3. 提升全體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
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身必須要有優良的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不但能夠在學習上幫助學生,而且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第一,學校應該完善教師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知識。豐富教師的知識結構,鼓勵他們採用活動教學、體驗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成長;第二,組織教師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學校有責任增強教師自身的調控能力。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從而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並努力保持積極的心態。
教師
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比較多,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在學校這個特定的環境中,教師的帶動作用以及學生的從師和從眾心理髮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引導學生認識精神的作用,學會調節情緒、控制情緒,在學習和生活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1.教師自身心理素質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師自身要具備良好的態度和健康的心理。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深刻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傳染和影響學生的情緒。
教師不僅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的變化,而且要利用積極情感和樂觀向上的愉悅情緒調動和引導學生的積極情緒,從而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校是一個團結、向上的大集體,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
2.良好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分享
在教學實踐中,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聯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流程、步驟,靈活運用開放、自由、活潑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力、創造力,增強分享度、融洽度,把教師的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學行為,以提升他們的成績表現。
3.積極心理暗示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教育心理學的實驗證明,教師合理的高期望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成績水平。因此,教師只有多用激勵的教育方式,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要給予肯定;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時,教師也要給予適當鼓勵,以防產生挫敗感。同時,恰當的激勵方式也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嚐到成功的喜悅,即使回答不正確,也能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重視,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社會
社會應該通過媒體、書籍等媒介正面、積極地向公眾傳達兒童青少年自傷的正確知識,糾正大眾對於自傷行為的錯誤認知和不良態度,並向青少年提供正確的處理方式和求助途徑,給予有自傷行為的兒童青少年更多的理解、重視和引導,避免歧視和污名化。
孩子,請試試這些辦法
接下來的這一段,想單獨給孩子們聊幾句,相信你們可以感受得到自己的情緒,也能夠看懂下面的這些方法,希望可以幫助你們在遇到這類困惑時,更好的處理和緩解情緒,與自己、與外界合解。
1.嘗試理解自己的情緒與行為
解讀及理解自己的痛苦,想一想為什麼會做出自傷的行為,梳理可能付出的代價、考慮後果。遇到同樣的事件,不同的思考方式可能會使人出現截然相反的感受和反應,咱們可以試試學習分析自己情緒的來龍去脈,掌握情緒產生的認知層面的原因,試試換一種更加積極的思考方式,逐漸調整不合理的認知,強化正面情緒和積極的調節技巧。
這裡有個情緒記錄分析的導圖供你們參考。
2.學習放鬆與自我撫慰,嘗試接受現狀,不評價、不指責
比如遇到堵車不抱怨,靜靜等待;調動嗅覺自我撫慰:吃美食、噴香水;調動視覺自我撫慰:欣賞美景,看看喜歡的人的照片;調動聽覺自我撫慰:聽舒緩的音樂、輕鬆有趣的談話節目。
3.尋找安全的替代行為來紓解情緒
你們可以嘗試自己能想到的任何健康的、無害的行為來替代自傷。比如,當想要自傷的時候,用手握住冰塊,用力擠壓,讓徹骨的寒意麻痺並分散你的注意力,或者用紅色記號筆在身上狠狠地畫下去,來替代刀割。
4.學會轉向快樂的活動
快樂的活動可能不會馬上消除痛苦,但可以起到舒緩的作用,如音樂、電影、散步、運動等。
5.學會轉移注意力
試試用學習和雜事(比如做家務、數數)等來轉移注意力。
6.及時求助
如果自己發生了自傷行為,不要任其發展,應及時向父母、朋友、老師、醫生等求助,積極改變消極的自我認知、學習控制情緒的方法、減少自我傷害的行為,甚至在需要的時候配合醫生接受專業治療。
本文綜合自《華西心理專家提醒家長,不少孩子正在用你沒有察覺的方式傷害自己!》《好好的孩子,為什麼想死》《中學生出現厭學、逆反等心理問題,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西瓜媽媽】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
疫情對孩子影響有多大?3個方法減低孩子焦慮感
專科醫師:孩子突然出現這些行為,恐是罹患「憂鬱症」!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孩子不願意好好用餐?新手父母必學5步驟讓幼兒愛上吃飯
「寶貝,再吃一點點好嗎?」「寶貝,要吃飯才會長高喔!」在新手父母的家庭裡,這些話是不是言猶在耳呢?您的寶寶喜歡吃...
【新手爸媽必讀】寶寶為什麼總是哭鬧?探索嬰兒哭泣的真正原因!
作者\孫明儀 生產與滿月:不糾結,不自責,允許自己不完美 可以告訴我,寶寶為什麼一直哭嗎? 不管是生完...
3到7歲孩子有夜驚困擾怎麼辦?父母必知的陪伴方式,讓孩子安心入夢鄉!
作者\in媽咪育兒新知Jiabin 你家小朋友有沒有在睡覺的時候,突然大哭起來,哭得很凶,有時還尖叫踢打,...
親子教育關鍵時刻:如何應對孩子的首次學業挑戰!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隨著孩子進入小學,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現一些新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孩子面臨的第一次期中考試...
「寶寶說話大作戰!」三歲前是語言黃金期,怎麼引導幼兒輕鬆開口?
3歲前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學習速度最快!這時家長可提供豐富的語言刺激,用簡單的問句和疊字都是很好的互動。本篇整理...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