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停止繼續傷害我們?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您是否將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面前?您是否與那些以自我為中心、對您冷淡、誤解您或使用您的人建立關係?無論您多麼成功,您仍會感到不快樂或不配?經常對自然災害,失去所有金錢或患上重病感到焦慮嗎?
美國兩位頂尖的心理學家Jeffrey E. Young博士和Janet S. Klosko博士研究如何讓人們擺脫負面的生活模式,並致力於建立一套引導大眾識別「生命陷阱」的過程。
幫助人們停止自我毀滅
有害的童年經歷,會形成「不健康」的思維與情緒感知模式,這種不良模式的危害在於,它參與並塑造了我們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角度,在我們的一生中都會不斷地伴隨影響。
Young博士提到的「生命陷阱」,包含遭遺棄感、受虐預期、情感剝奪預期、缺陷感、社會疏離感、空虛感、失敗宿命感、優越感、缺乏自控感,或有自我犧牲傾向、尋求認可傾向、消極悲觀傾向和情感壓抑傾向。
那些不滿意的人際關係、不合理的自尊心缺乏或無法感到滿足的感覺,這些都是可以透過改變人們內在化思考來解決的,童年經歷的影響,會以下列這三種角色的姿態阻止您過上最美好的生活(參考KnowYourself):
一、屈服者
屈服者會無意識地選擇待在和童年相似的環境裡,繼續感受著生命陷阱帶給他們的擔憂和傷痛,因為生命陷阱正是童年環境的真實寫照,帶給人痛苦的同時也會給人帶來熟悉感與安定感。他們屈服於童年的創傷經歷,並認為那些負面感受是對的,例如:情感剝奪預期的人,在覺得自己不被愛的同時也會發現自己沒有愛的能力,甚至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和有愛的情感關係絕緣。
二、逃避者
他們會逃避那些類似童年環境的環境,逃避是一種「不適當」的預先防禦,它過於警惕地提防一些可能不存在的風險,但這樣反而容易讓人錯過一些正常、美好的關係。逃避者往往看起來舉止正常,他們可以與別人社交互動,但他們內部的真實狀態是拒絕建立真正親密關係的,例如,一個有受虐預期的人就可能選擇永遠不自我揭露,因為不展示自己的弱點就不會再被傷害。
三、過償者
過償者會變成和小時候創傷的自己「完全相反」的人,過度彌補兒時的缺失,例如:一個小時候極度渴望與他人建立連結的人,長大後就會變得異常獨立,好像他們一點都不需要任何人一樣。過償者會發展出一個「強大的自己」,展現出強烈的控制欲,也可能會有強迫症,還會因為過償行為而導致他人的反感和排斥,「他人的遠離」反而更加鞏固過償者心中「別人都不會關心自己」的想法。
如何中止童年創傷的影響?
1.練習讓創傷的自己和健康的自己對話
在小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物質和情感支持,為了說服自己繼續待在有害的環境,我們便產生諸如「我就是不值得被愛的」、「我什麼也做不好」這種不合理的思維模式。
2.寫一封信表達創傷的不滿和悲慟
透過「空椅法」想像和父母對話,或寫一封不寄出的信,讓心底深處那個受傷的小孩發洩長久壓抑的憤怒與悲痛,並且傾聽自己童年時的願望,讓現在這個有能力的自己去實現它。
3.放下理想,接受真實的父母
在幾次的溝通無效後,我們可以試著放過自己,停止對父母擁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承認他們的思維有所局限,無法理解曾經對你有過甚至延續至今的傷害。我們可以不諒解父母,但不需要強迫自己將父母的過錯背在自己身上,如此,我們便可以看到更多真實的父母。
推薦閱讀:
潛意識的秘密:凡是抗拒的都會持續
原生家庭被父母打過嗎?長大後對你有什麼影響?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揮別突發漏尿、尷尬異味…更年期女性養成3項好習慣,有效重拾乾爽自信生活
許多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們都有過類似經驗:一咳嗽或大笑、提重物的瞬間就察覺到褲子滴滴答答,令人尷尬的漏尿問題已悄悄找...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