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給的是愛還是傷害?真正的愛是真誠傾聽,才能讓孩子感覺被愛
作者\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李儀婷
一個孩子,在長大的過程,需要透過很多次的「分離」,才能完全的長大成人,如:脫離母體的「誕生」、幼兒進入學校的「學習」、青春期宣示主權的「叛逆」、結婚後離開原生家庭組建「新家庭」,最後面對父母離世的「告別」。
每一次「分離」的考驗,在生命旅途的孩子而言,都是性命攸關的時刻,意味著孩子要邁入另一個人生轉捩點。我們可以因此得知,孩子長大的過程,必須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分離」,來學習個體的「獨立」與「完整」,那麼家庭裡的父母,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父母該在孩子成長的漫長之路上,給予什麼樣的協助才能真正幫助他們完成「分離」的任務?
答案昭然若揭,只有「愛」。除了「愛」,沒有其他答案比這個答案更適合孩子了。愛,是孩子面對一次又一次「分離」時,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有了這個後盾,孩子才能面對分離時無所畏懼,因為他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他的身後有著父與母與整個家庭作為他的支柱。
然而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老來得子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快樂,盡自己所能的實現孩子所有的願望,無時無刻滿足孩子慾望,為孩子做最大的犧牲奉獻,作為愛展現,這是愛嗎?擁有高學歷或過去吃盡苦頭的父母,希望孩子將來成材,於是給予孩子眾多的才藝與補習,花盡大筆積蓄,讓孩子在課業壓力的嚴厲考驗下鍛鍊心智,要求孩子達到理想標準,為了孩子將來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這是愛嗎?
《為何家會傷人》解密了所有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只要缺少其中一項成分,父母的愛,都將成為揠苗助長的武器,讓孩子成為孤島上的無助者。
那個成分,叫做「傾聽」。書中提及,父母常將幫孩子「做什麼」視為愛,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麼」才是愛。文中更提到一個國二孩子拒絕上學,原因是英文分數考的很差,老師脾氣火爆,經常著全般人的面教訓他,讓他很沒面子,所以不想去上學。
當孩子將委屈告訴父母時,父母開口說的話卻是:老師罵你是為了你好!孩子一聽到這句話,發了更大的脾氣,而且說什麼他都絕對不要再去學校。這是父母習慣性的對話方式,聽到孩子不上學,就急於想解決問題,於是說出「老師罵你也是為你好」,孩子從這句話感受到的就是「媽媽比較重視老師,比較不重是我。」這就是父母在與孩子對話時,沒有做到傾聽。
看到這裡,父母可能腦子充滿困惑:難道孩子做錯事了都不用糾正嗎?
我長年學習薩提爾模式,薩提爾是個既有原則又全身充滿溫暖的女士,她曾說:當孩子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然的辦法,那就是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懷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是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想傾聽時才給她們講道理。
《為何家會傷人》幫所有父母拆解家庭裡看起來是愛,實際上卻是傷害的種種行徑,並從愛的根源「夫妻關係」重新為家庭打造出愛的地基,家庭才有可能在上頭立足,也才能往上發出生機勃勃的枝芽。
父母都是愛的基礎,愛孩子並不需要傷人,只要父母轉個方向,傾聽孩子所想,放手讓他們學習「分離」,對孩子們而言,這便是真正的愛。
推薦閱讀:
什麼是「我訊息」?以自己出發的溝通法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4個從小教給孩子的人生信念:親子教養無關外貌、成就、財富!
【幸福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為何家會傷人:讓愛不再是負擔】
我要回應
2022-01-20 00:01:21
2022-01-18 1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