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孩子鬧脾氣怎麼辦?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比怒罵一頓更管用

孩子鬧脾氣怎麼辦?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比怒罵一頓更管用

教養,情緒,管教,孩子哭鬧,孩子鬧脾氣,性蕾期,父母管教,教育,
圖片來源:《山茶花開時》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你遇到過下面這種情形嗎?就是孩子發起脾氣來,整個就失控了,輕則大喊大叫,重則就地撒潑打滾,簡直就是一個小無賴。特別是孩子在公眾場合鬧情緒、失控的時候,真的真的太令人尷尬了。

這個時候,不少父母會試圖很用力地批評、教育和立刻掌控孩子的行為。還可能會忍不住對孩子吼:別鬧了!但是,沒用。更好的方法是什麼呢?下面我結合一些小例子講一講。

曾經去一個朋友家吃飯。飯桌上大家正吃得歡,突然她家2歲多的女兒炸毛了。原來,小傢伙想要用筷子夾菜。可是筷子她又用不好,折騰半天也夾不住盤子裡的菜。夾不住,就在那裡吭吭唧唧哭。朋友就幫她夾。結果這個動作更加惹毛了她。

小姑娘直接把碗筷一扔,嚎啕大哭起來。朋友無奈吐槽:不幫也不行,幫了也不行。這難道是存心折磨人嗎?!這個問題其實很有代表性。

孩子2歲以後,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似乎性子似乎愈發急躁了,脾氣特大,遇到一點小問題就會崩潰。有些父母甚至擔心,我的孩子是不是以後一直都這樣。我想說的是,這只是孩子發展必經的一個階段。

遇到這樣的情況,請一定告訴自己,孩子不是在故意跟你對著幹,不是處心積慮地在給你添麻煩。而是他的的確確遇到困難了。比如,朋友家的小女孩為什麼堅持用筷子?因為大人都在用筷子。她希望自己能夠像大人一樣掌控那兩根小小的棍子,那會讓她覺得自己很棒,很有力量。

這是2歲以後的孩子很強烈的一個意願:他們日漸長大,不再是那個充滿依賴的小寶寶了;他們希望在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儘可能多去體驗到一種自我效能感,說通俗一點,就是去建立起“我能,我可以”的這種信念。

教養,情緒,管教,孩子哭鬧,孩子鬧脾氣,性蕾期,父母管教,教育,家長管教

這種信念對孩子的自我發展很重要。不過,問題也就出在這裡。即便孩子有這樣的意願,也的確越長大掌握的本領越多,但是他們依然還是很小,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們會有一個很常見的痛苦,即他們在生活中,會遇到一堆一堆的挫敗。

比如,用不好筷子就是一個挫敗。看著媽媽輕易就夾住了菜,這又是一重的打擊,甚至是羞辱。所以,孩子會哭,會叫,會鬧。這不是你的孩子有問題,或者你的教育不夠好,而是孩子自己正在經歷一個很特別的、快速成長的階段。

事實上,2、3歲開始,孩子就會進入一個特別容易崩潰的階段。在大人眼中,不就是夾個菜嘛,有什麼好哭的啊。大人覺得很莫名其妙。可在孩子那裡,“夾菜”這件事,被賦予了“我很了不起,我能夠做到,我能行”的那個感覺。

孩子就是靠著一遍遍體驗到這種感覺從而一點點建立自信心的。一旦做不到那件事,他就會很容易感受到那些挫敗。所以,父母該怎麼辦呢?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去指責,也不用講道理。只是守在孩子身邊,靜待孩子的情緒過去。在孩子情緒不那麼激烈的時候,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當然,在孩子情緒穩定後,你還可以幫助孩子試著表達他剛才的情緒,比如:

“你是因為想自己夾菜,夾不到很沮喪對不對。”

這樣做,可以幫孩子把情緒轉化成語言,促進他們的情緒認知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然後,孩子就能一點點在父母的包容和幫助下,學會去耐受生活中隨時隨處會遇到的挫敗。

當然,不止是日常生活中的挫敗會讓孩子崩潰。家長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也容易引發孩子情緒失控、大發雷霆。上週,接閨女放學的時候,在路上就看到這麼一幕:是在一個紅綠燈路口,大約4歲左右的小男孩試圖要掙脫奶奶的手,要自己過馬路。那個路口的路況很複雜,奶奶當然是不允許的。為了不讓孩子亂跑,奶奶不得已緊緊抓住孩子的手臂。哪知一下子就把孩子惹毛了。

他直接就勢躺地上了。並且一邊哭喊,一邊脫褲子,伸手去摸自己的下體。孩子奶奶有些尷尬。她試著把孩子抱起來,沒抱動。於是改為沖孩子喊:別鬧了!等我牽著閨女過完馬路,還聽見孩子奶奶的訓斥聲:別鬧了,你丟人不丟人!這樣的場面,看著真的挺難受的。

孩子奶奶出於安全考慮,要求孩子必須跟自己牽著手才能過馬路,這種對孩子的規範跟限制,一點錯也沒有。棘手的問題在於,奶奶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受挫後情緒崩潰的孩子。這個一鬧脾氣就躺地上、還摸下體的男孩,到底在表達什麼?這裡需要提到性蕾期。

心理學認為,3~5歲的孩子進入了性蕾期。他們開始對生殖器感興趣,哪怕這個孩子他沒發脾氣,我們往往也能夠注意到,他就很喜歡去觸碰自己的性器官。撫摸生殖器時,孩子會覺得很舒服、快樂。那麼當孩子陷入到一種很痛苦的情緒中時,通過撫摸生殖器,某種程度也可以減輕他心中的痛苦。

至於孩子發脾氣後躺倒在地上的行為,就更常見了。這個動作其實有個更深層的意思:躺下來,從而可以讓自己忍住不去擅自行動。再或者說,這更像是一種示弱和求助。

怎麼辦,我好痛苦,我想做這件事你卻不能滿足我,我不知道怎麼忍耐過去,你快幫幫我吧。

如果能夠表達,那麼這就是那個躺倒在地上、撒潑打滾的孩子的心聲。此時,大人該怎麼辦才好呢?我們的建議是,蹲下來,守在孩子身邊,允許他有情緒,接納孩子的這個不管不顧的狀態。

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傷害到人或者什麼東西,那麼就不要去批評,去阻攔,而是真正的試著去理解和接納。假如父母一急、一打、一罵,孩子明明是在自我控制,反而被父母認為是壞事,孩子的忍耐力就鍛鍊不起來。

當父母陪孩子忍過去了,孩子的忍耐力就慢慢加強了。等孩子情緒稍微平穩的時候,你還可以試著用語言去溝通。告訴孩子,“我看到了,你真的很想要……只是因為什麼原因真的不能此刻滿足你。”

這樣表達你對孩子的看見和理解,哪怕孩子想要的東西、想要做的事沒有得到滿足,他的情緒也能夠變得平穩,可以試著去接受那個自然而然的挫敗。

總之,大人對孩子多些理解,孩子就不必總是獨自忍受強烈情緒的侵襲,更不需要反覆通過摸下體找快感來分散注意力了。孩子發脾氣,是每個父母都會碰到的情形。在孩子發脾氣的那個當下,很多言語都會淪為無效。此時,父母能夠保持平靜和足夠的淡定,非常重要。

寫到這裡,很想補充一點:我們所說的平靜和淡定,並不是冷漠和冷暴力。

比如,昨天就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則新聞——大街上,一個寶寶趴地上哭鬧,年輕的爸媽就站在幾米開外的地方,雙手別在胸前,冷眼旁觀。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情緒失控。但是,大冬天的趴在冰冷的地上,哭得可憐兮兮,父母卻站那麼遠,還美其名曰“教育”,這個我是不敢認同的。

這種父母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覺得孩子的哭鬧是裝出來的,純粹是在要挾自己。所以,堅決要冷酷以對,否則孩子可能就得逞了、就被慣壞了。其實,那個趴地上的小小孩,真的能想得了這麼多嗎?那多半是成年人的投射罷了。

那個孩子只是好像溺水一般,陷在某種痛苦的情緒當中,需要我們伸出援手。假如這世上最值得信賴的父母都無視他的感受,那麼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再退一步,就算孩子的確在以“哭鬧”的方式要挾我們,那也不過是要引起我們的關注,想要得到我們的回應罷了。

所以,任何時候,孩子陷入失控的情緒當中,請一定不要袖手旁觀。假如是在公眾場合,那麼你需要把孩子抱到一個相對來說不那麼打擾到別人的一個地方。如果是在家裡的話那麼就忽略這一條。接下來,你可以平靜地守在孩子身邊,等待孩子情緒的釋放。

請注意,這裡你需要做的是,要真正允許孩子去憤怒,允許他在你面前又是打滾又是撒潑的歇斯底里(而不是抱手站在一邊,心理盤算著:我才不吃你這一套;跟我鬥,沒門)。當然,在孩子情緒稍微弱下來的時候,你可以上前去抱一抱她。或者簡單地撫摸一下也可以。就這樣,孩子其實很快就會安靜下來。

心理學管這個動作叫做溫和但堅定。你的溫和但是堅定的態度,就會傳遞出兩個信息:

一,規則就是規則;

二,孩子,不要擔心你的憤怒。不要擔心你爸媽承受不了。我允許你有憤怒。這是很正常的一個事情。

這就會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安全感。孩子長大後會知道,該遵守的規則就得遵守;同時,傷心和憤怒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既不會吞沒你,也不會傷害我。生活就是這樣有愛有淚的複雜又真實的樣子。

這樣的孩子,他們以後面對生活,才會足夠強大、足夠皮實,從而去面對人生路上的各種挑戰。

推薦閱讀
不知如何教導孩子管理情緒?情商高的父母都具有「這7個」特點
「情緒型父母」5個特徵,妳中了幾個?控制不好情緒的父母,是孩子一生陰影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