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與父母成了「精神陌上的陌生人」?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我恐怕有雙重人格吧,在家的我和真正的我。」我很清楚,我爸媽認識的我,不是真的我。我們成年以後,尤其是工作、結婚以後,和父母之間「真正的溝通」好像不復存在。
我當然知道爸媽是愛自己、關心自己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回家沒和他們說幾句話,只要說到自己的工作、生活、感情相關的問題,就會吵起來。
矛盾是我們與父母關係中的常態
矛盾指的是我們對父母「又愛又恨」、「既親密又陌生」的感受,正面和負面的情感混雜在一起。這是因為子女和父母的關係同時具備情感上的團結(affective solidarity)和情感上的衝突(conflicts)。
作為子女的一方,與父母矛盾感受的最強的時間段是在20多歲,也就是念大學的時候,因我們的生活正在慢慢轉型。然而,作為父母的一方,與孩子的矛盾情感會一直持續到孩子40歲左右,直到孩子正式進入中年以後,才會漸漸消失。
為什麼會產生矛盾的情感?
從青春期開始,我們不斷提高自我意識,我們離家上學、進入職場,與自己原生家庭的分離,掌握了獨立適應和生存的能力。正是獨立的需求和與父母的連接形成了基本的矛盾。
在獨立的過程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問題和阻礙,例如:我們會希望父母給我們更多自由、別再替我們安排人生,但父母卻難以放心,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給予支持,什麼時候該放手 (Jiang, 2016)。
我們都對父母有認知上的偏誤
「認知偏誤」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是指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 認知偏誤可能導致感知失真、判斷不精準、解釋不合邏輯,或各種「不理性」的結果。 你是不是覺得跟父母說了也沒用,說了還會吵起來,倒不如不要講,乾脆以後只報喜不報憂,如果你是父母,會不會很難過?
其實我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們也在缺乏證據和驗證的情況下,對父母的能力有一種本能的不信任。「當你覺得父母一定無法理解你的新觀點時,你也對父母做出了批判。你覺得父母是充滿偏見的,然而,與此同時,你也無法用開放的態度對待父母(Schreiber, 2015)。」。
新的孩子與舊的認知產生了矛盾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們會習慣於用「過去」的眼光看待我們,因為我們變化得太快,父母來不及跟上我們的腳步,再加上訊息溝通的不充分,他們本就會難以理解我們的行為,所以,我們更應該在和父母的溝通中擔任那個「主動」的角色。
既然我們已經是成人了,應該拋棄偏見,選擇去信任愛你的父母。給予父母一個能夠了解你的機會,別總認為他們「不能」學習你現在的想法。有時候,他們並不像你想像中的那麼古板或不通情達理,去向父母介紹一個新的你吧!
推薦閱讀:
三種最傷孩子的安慰模式,父母的安慰可能是一種暴力
對孩子的過度擔心與焦慮,其實是一種「隱形傷害」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長大以後,再也聽不到媽媽的碎念⋯⋯
作者\宋貞林 令人超級懷念的碎碎唸 #儲存媽媽的嘮叨 「幸福」不是存在於某處的東西,...
3C保母大橫行!研究:父母壓力越大,孩子用3C時間越多
作者\健康醫療網 想過嗎?父母的壓力程度和孩子使用螢幕時間長度有關!根據一篇發表於2021...
當孩子總是黏著媽媽、害怕離開父母時,父母該怎麼辦?
作者/崔治鉉 「不想離開媽媽」該怎麼辦才好? 「怎麼辦?」這句話終於登場了。接下來,...
當「孩子青春期」撞上「女人更年期」,媽媽該如何應對教養?
作者\尚瑞君 青春期是人生走在上坡的路段,更年期是人生走進下坡的路段,雖然都受荷爾蒙的影響...
33歲晉升七寶媽!林叨囝仔:夫妻同心才有可能!3大育兒觀培養孩子獨立性
作者\ 媽媽經編輯部 網紅部落客「林叨囝仔 The Lins' Kids」Sydney,去...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