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我的孩子,平凡的很不平凡!給考試季焦慮家長的一封信

我的孩子,平凡的很不平凡!給考試季焦慮家長的一封信

考試,父母期待,教養
▲圖片來源:三十而已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西瓜媽媽

考試季,家長圈焦慮倍增。期末考、學測的各種消息不停在社群討論;身邊某某媽媽的學霸小孩又被某某學校提前錄取;別人家的孩子在期末前模擬考中又考了第一名……

可自己的孩子呢?不管你怎麼用力,還是那個不好不壞、不緊不慢的普通孩子……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掌聲,卻不願成為鼓掌的人。

承認吧,你的孩子很平凡

身邊有一位媽媽,和所有的母親一樣,從小就立志要讓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兒子還在小學階段,她就軟硬兼施讓他背完了《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全套,還規定每天都要讀一篇名家名篇的美文。

後來她發現孩子對閱讀興趣不大,就改用聽。因為買不到合適的磁帶,她就親自上陣,每個學期給孩子親自錄製十盤以上的磁帶。如此堅持了數年。然而,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試在現代文閱讀一塊都基本不能得分。

這位母親不理解,不接受,生氣,痛恨,最後絕望。每天要給自己暗示、強調八百遍那是自己親生兒子,才能勉強克制自己不動手將其打殘。

痛定思痛,這位媽媽最後分享說:“最終,我意識到在這方面,他就是一個沒有天分,不靈光的孩子,我才沒發瘋。”認識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這實在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這不僅能夠讓父母正確認識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無法正確認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樂和幸福呢?

意識到孩子的平凡,你才能正確認識他

有一對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親是理科天才,數理化樣樣精通;母親曾是文科學霸,飽讀詩書,才高八斗。

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滿懷信心,父親負責理科,母親負責文科,堅信一定能夠將其培養成一個出類拔萃的尖子生。然而很遺憾,他們的兒子恰好完美繼承了父親的文科基因,母親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簡單的數學題父親反复講了幾遍,孩子還是一臉懵懂。父親終於抑制不了內心的怒火,拍桌子,摔書本,“笨蛋、蠢貨”罵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親心疼兒子。第二天決定陪孩子去學校,坐在教室旁聽。一節數學課下來,縱然聚精會神,母親也只是勉強弄懂了個大概。

晚上,放學回家。母親決定自己來輔導孩子的數學,讓父親來輔導語文。面對一道簡單的數學題,母親也是前思後想,拿不定注意;本來很平常的語文題目,父親也是抓耳撓腮,不明就裡。說是輔導,結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討。

就是這樣,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對他在學習中的挫折與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孩子是個很平凡的人,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天分。

父母對孩子多了幾分理解,對他的笨多了幾分接納。從此,不僅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績也不知不覺有了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也對自己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和準確的定位,從此變得快樂而從容。

推己及人,接納孩子的平凡

如果說父母用自己的優勢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會給孩子造成額外的壓力,會對孩子的教育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那更為可怕的是,很多中國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長,還非得要求孩子足夠出色。

台灣著名作家吳念真曾經講述過這樣的事情:兒子數學成績很爛,老師在和家長的聯絡簿上寫道:“數學成績要加強!”兒子回到家裡,母親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

吳念真趕緊把老婆拉到廚房,問:“你原來讀書的時候,數學有沒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說:“很爛!”

吳念真說:“我也很爛!大學聯考才考了10分。”

然後吳念真和老婆很認真嚴肅地談了這個問題: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為難孩子了。

為人父母,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道路,很多時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夠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長。又何苦來為難孩子呢?

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又何必為難孩子,勉強將其培養成為百里挑一的人中龍鳳呢?

盲目讓孩子追求不平凡,反而會促成孩子的平凡

有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後做了北漂。幾經周折,終於讓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讀書的指標。朋友是個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運作,將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學生,孩子始終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點給孩子補課,結果孩子的成績乾脆降到了倒數五十名,最後還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痛定思痛,朋友開始意識到孩子完全無法跟上名校的節奏,只好將孩子轉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雖然孩子的分數沒有提升,但是狀態改善不少,開始變得自信、開朗,對學習有了興趣。最終在高考的時候,還超常發揮,製造了一個小小的驚喜。

中國父母總是喜歡抱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期望,將自以為好的東西一股腦全塞給孩子。殊不知,如同養身體,不顧本源,盲目一味大補,總是適得其反。父母盲目將孩子培養成精英,將孩子至於無法勝任的位置,會增加孩子額外的壓力,加重挫敗感,讓孩子自暴自棄。當現實與希望的反差太大時,父母自己也會容易陷入絕望。

如此,孩子就悲劇了。

所有的不平凡,都源自於有能力過平凡的日子

李娜,讓中國幾代人為之驕傲的網球女王,頭上的光環照亮了無數絕望人黑暗的心。她在一次接受采訪談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狀態:無休止的練球。一天要打爛幾十個球。同一個動作,反复練習,夜以繼日,無休無止。這種生活不僅僅是平凡,簡直是枯草乏味。

其實,所有讓大家驚羨的成就,幾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科學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複而無聊的實驗,看不完的是艱澀而無趣的學術文集。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實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為他們具備度過平凡日子的能力。換句話說,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裡堅持,就不會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將子女擺脫凡人行列的父母,卻從一開始,就人為忽略了這種能力。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個別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別眷顧,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個天才。如果真的中獎了,自然不能浪費。不過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個道理,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餡餅砸中腦袋差不多。

所以,在準備要把孩子培養成精英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備某種天賦;同時,也要照照鏡子,如果說自己都是庸庸之輩,就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了。

因為平凡,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

耀眼的人終究只是少數,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對父母而言,接受孩子的平凡,是一節必修課。正如龍應台所說:“大樹,有大樹的長法;小草,有小草的長法。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

如果孩子優秀,那固然值得高興。可如果孩子沒那麼優秀,也不必難過。小草雖然不引人注目,卻清新可人。

謹以此文送給正在為孩子各種考試焦慮的父母……

推薦閱讀
別因為一時的疏忽造成永遠的遺憾,搶救青少年心理危機
總想教育出聽話的孩子,自己最後變成了怕孩子生氣的聽話父母

西瓜媽媽】授權轉載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