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暴力叫「應該」,妳所想的孩子不一定都懂
作者\楊璐西 哲學諮商對談
諮商中,最重要(但也最困難)的就是把來談者的焦點從外在他人移到內在自己。所謂的內在自己包含語言和心態。
活了幾十年,我們對事情該怎麼發生、該怎麼進行都有一套定見,然後不經思索的認為別人也該這麼想、這麼做。丁華(化名)的兒子將要迎接15歲生日,為了給兒子一個驚喜,丁華為他報名寒假去韓國的青少年滑雪營。沒想到兒子的反應不是驚喜,是驚訝,而且是很不愉快的驚訝。兒子臭著臉說他才不要參加這種冷得要命又可能會摔斷腿的玩意兒。
華:這件事真的讓我很挫敗,覺得自己沒有把小孩教好。
推薦閱讀:孩子也有叛逆期,這四種感受來預防
西:嗯,怎麼說呢?
華:我真心誠意的想讓他高興一下,他應該要懂得感恩。就算不喜歡,也應該用比較委婉的方式表達。這麼直接潑我冷水實在不應該,讓我覺得平常是不是對他太寬鬆了,他才這麼放肆。
西: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件事,你剛說了三次應該?
華:喔……真的嗎?我沒注意到。
西:如果你把這些”應該”向他說出來,你認為他會照著你的意思做嗎?
華:我猜是不會啦,有這麼簡單那就天下太平了。
西:不會的原因你認為是什麼?
華:可能他覺得大人很八股?可能他覺得對家人說實話不必太客套?對了,還有一個,他一向不太喜歡運動類的事,可是我一直希望男孩子要外向一點。
西:看起來你大略猜得出他心思。那麼你剛才說這些”應該”的目的是什麼?
華:這個問題我沒想過耶……可能是我想要表達他這樣的行為是錯的吧?
西:當一個人不認同或不喜歡某件事時,但你直接認為他是錯的,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麼?
華:……是強迫嗎?還是控制?
西:你覺得呢?
華:可是……可是我沒有這個意思啊。我只是覺得他應該感恩,要多接觸運動,但我沒有要強迫他或是想控制他的想法,你誤會我了啦!
經由上述對話,我們看到一個現象,當來談者的核心概念被指出時,常聽到的初始反應是:“我沒有這個意思”、”你誤會了”。哲學中有一個理論,我們的世界是由語言架構的。也就是說我們是通過語言去接觸及理解現實世界,語言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符號結構。
文中的“應該”在約定俗成的語意中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須如此。如果使用在上對下時不可諱言的它攜帶了一種隱晦的權威心態暴力。東方的家庭價值中強調小孩該聽從父母的話,更加強了這種心態的合理性。
與其說”我沒有這個意思”或認為自己被他人誤會,其實我們要先檢視一下自己在使用語言時埋在文字下面的心態。生活中另一個常見例子:你每次都這樣。
"都"在語意上就是全稱,這句話一出口,不能怪對方反彈或是小題大作,因為它指涉的是對方全部的行為,這就是”都”這個字攜帶的意涵,它顯現了你聚焦在對方錯處的心態,而不是對方誤會。
丁華的諮商仍是現在進行式尚未結束,他還沒有對其親子關係發展出一個新的視角。再多談幾次,希望他能逐漸的認出埋在言語之下的心態。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