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父母情緒能改變孩子的大腦狀態!面對孩子的四種態度:「這種」是最差勁的父母

父母情緒能改變孩子的大腦狀態!面對孩子的四種態度:「這種」是最差勁的父母

忽略,教育,教養,大腦,發展,孩子,哭鬧,智力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父母面對孩子情緒爆發時有四種應對態度,讓我們來看看你是哪一種?

(一)情緒排除理念:急著趕走負面情緒…

父母只意識到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情緒,應該盡快消除!例如:不要哭!不要叫!或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手機給你!甚至用懲罰的方法來讓孩子意識到負面情緒有害、不值得關注,例如:你回家就死定了!

可見這樣的家長是具有攻擊性的,容易傳達不耐煩和生氣的情緒給孩子,孩子也因為害怕而長期壓抑情緒,不敢表達,長大後容易罹患憂鬱症。

(二)情緒紊亂理念:孩子哭,父母跟著哭!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不知道怎麼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所以父母和孩子一起選擇「逃避」,當父母不願意去面對,孩子就會「忽略」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終將有一天被壞情緒所奴隸,這樣的孩子無法從父母身上學習到情緒管理的技巧和重要性,長大後有很大的機率較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三)情緒不干涉理念:我不管。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沒有什麼態度,他們放任孩子情緒失控,不做任何處理,根本原因是父母不覺得情緒有什麼好教的,然而,這是非常危險的觀點,負面情緒是許多犯罪行為的起源,也會影響日常的社交活動運作,像是:同理心。

University of Geneva的Emilie Qiao-Tasserit也有一項研究,她和她的團隊給一些人看負面情緒影片,接著,再給他們觀看「處於痛苦中的人」時,研究者發現這些人在大腦與疼痛有關區域(前腦島和中間扣帶皮層)會表現出較少的腦部活動,意思是負面情緒會抑制我們的同理心,影響我們的大腦去感知他人痛苦的敏銳度。

(四)情緒教導理念:孩子,我理解你。

心理學家說第四種是父母面對崩潰的孩子「最好」的一種態度,父母應該敏感地去感知孩子的情緒,並用語言、動作、觸覺幫助來孩子理解情緒,如:摸摸孩子的發燙的小臉頰、氣哺哺的小手掌、拳打腳踢的小腳丫,眼神溫柔且堅定地告訴孩子正在經歷什麼用語言去標示他的情緒歷程,如:「生氣」或「難過」,能夠讓孩子更加認識情緒。

你知道嗎?情緒確實能夠改變我們的大腦狀態

有腦部照影(PET)的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哭鬧產生的負面情緒,會造成大腦認知區域「缺血」,可能會破壞大腦前額葉,進而影響智力的發展!因此,當孩子哭鬧時,父母不僅要立即回應,更應該要藉機教導孩子正確的情緒疏導方式,如:「共情」。

當代教養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使用兩個維度來描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風格,維度一,回應程度,即父母給孩子支持、溫暖和接納程度,維度二,要求程度,即父母是否對孩子行為的控制程度,依據這兩個維度可以劃分出以下四種教育風格(Parenting style):

(一)低回應+高要求=獨裁型(Authoritarian parenting)

父母認為給孩子制定嚴格的標準就是對他們好,卻不考慮世代差異,也不評估孩子的能力範圍,他們冷漠地拒絕與孩子溝通、討論,使得孩子十分害怕父母。

(二)高回應+低要求=溺愛型(Permissive Parenting)

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但這種形態的父母是愛孩子愛到失去父母的樣子,也就是「沒有原則的父母」,孩子不需要達到什麼目標,非常容易就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他想要的,確切來說就是他們只會愛孩子,卻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三)低回應+低要求=忽略型:這應該是「最壞」的教育(Uninvolved parenting)

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複製,也有可能是現實環境不允許,父母除了做到給孩子提供基本的照顧之外,對孩子的學業、成長過程漠不關心,這樣一個「缺愛」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對正常社會懷有隱性的仇恨

(四)高回應+高要求=權威型: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Authoritative parenting)

父母對孩子有要求,也十分關心孩子的心靈,能夠傾聽孩子的意見,孩子因為感受父母的到尊重,所以也會願意遵守和父母一起制定的規矩,父母會將孩子納入考量,而不是單方面的要求孩子,同時,還能夠正視孩子的情緒

與孩子一起面對不熟悉的負面情緒才是一位負責任的家長!

當孩子能夠察覺自己在情緒下的身體反應,他就比其他孩子更能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因為知道情緒的源頭,所以可以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具備了在情緒暴風雨來臨前踩煞車的能力。

推薦閱讀
不許哭」是剝奪孩子釋放情緒的權利!抓住「哭」的機會,培養孩子高情商
為什麼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