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齡六階段,培養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大人
作者\蔡穎卿
以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多數的社會把三歲以下的孩子叫嬰兒或乳兒。三歲以上到入學之間的年齡本來叫做幼兒,但因為社會的生產與生活的結構不斷的改變,孩子上學的年齡也就因為父母的工作狀況而產生很大的變化,於是,我們不再能以一定的理想年齡來規劃上學的起點,所謂幼兒期,也不再有清楚的範圍。
在中國古籍的記載中,入學最低的年齡是8歲,最高的年齡是15歲,我們可以從《白虎通》、《禮記》中讀到古代孩子上學的資料,在朱熹的《大學章句序》中也有「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的句子。
現代孩子皆早熟
這麼大了才上學,對今天的父母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有多少小小孩,不到三歲就已經很可愛的背著尿布奶瓶去上學了,而幼稚園年齡分班的稱謂,幼幼班也已經不再是指最小的那一班,現在有「寶貝班」,指的是那些比小小孩還要更小,卻已經去上學的baby。
孩子不只是提前去上學,物質的進步所帶來各種刺激,再加上經驗因為科技的發展而可以快速傳遞,孩子的早熟,已是必然。我其實不贊成我們總是在面對孩子讓人頭痛的問題之後,才把「早熟」當成一種遺憾,搖頭嘆氣的以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早熟之害。
推薦閱讀:幼兒大腦發展要五感,聽覺是語言發展關鍵
在我看來,今日兒童既然受了環境的各種影響,已經展現出新的生命質地,那麼,早熟孩子所需要的深刻教導,也就是新的教育目標。我們必需遠觀社會的需要,重新思考傳承的計劃,來滿足新生世代心靈的成長,讓他們為自己,也為未來的社會做有益的準備。
公民素質,是社會真正的競爭力
我經常在接觸孩子與體會社會改變的同時,陷入思考與反省。我相信一個忙碌的社會,兒童比過去更需要成人的善意與有計劃的引導,需要從觀念落實到行為,為他們打下穩固的生活基礎。之所以需要這份能力,是因為有一天它將要發展為公民的素質,也就是一個社會真正的競爭力。
記得在讀《李光耀觀天下》的第三章時,他講到歐洲自二十世紀以來的歷程與現今的腳步。李光耀用來形容他預期會持續發展得不錯的德國,所用的語詞,全部都像在描述一個個人的特質。比如說:
• 他們量入為出
• 他們有衝勁,也準備隨時組織起來
• 他們有高水準的技術
• 因為自律,他們是歐洲最成功的國家
這些分析,使我想起杜威(John Dewey)最為人熟知的一本書《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這本書出版之後,到今年剛好整整一百年,一百年來,證實了教育最基本也最深遠的理由;也指出人最內在與最社會化的需求。
在序文中杜威說,社會群體的每名成員必然有生有死,這個根本的事實,使教育成為一種「必需」。所有的社會都如此,新生的成員幼小柔弱,首先必須維持夠多的數目,不只如此,還得使他們學會成年者的興趣、目標、見聞、技能、常規,否則,之後就不能夠繼續固有的生活。
即使在原始的部落裡,成人的能力也是遠遠超出沒有人教導的幼小兒童,而在文明興起之後,幼弱者與生俱來的那些僅有的能力,當然就離年長者的標準更遠了。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成員,如果只是在生理上成長,只是懂得最低限度的活命方法,對於群體來說是絕對不足夠的。既然要傳承群體生活,那麼就得要刻意努力與用心教育。
借經驗傳承,更新群體生命
說到社會的生命要繼續,一定要維持夠多的數量,對我們來說最熟悉的故事,莫過於「勾踐復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勾踐臥薪嚐膽,立志復仇的過程,但也許不知道在他的強國措施中,有關保護與教育孩子的內容。
除了鼓勵生育之外,他非常強調愛養幼兒,如果有人知道哪家有婦人要分娩,一定要報告官府,官府將派醫生守護。如果生一個男孩,政府就賞給他家兩壺酒和一隻狗;如果生一個女孩,就給兩壺酒和一頭豬;如果生三個孩子,政府另外加派乳母,如果生兩個孩子,政府會給口糧……。在這些措施當中,我們了解到孩子的誕生與社會生命延續的實質意義。
生命繼續了下來,但能透過「教育」把情感落實於有計劃的行動,實在是人類對於「愛」的一種極大的自我突破。因為,雖然撫養後代是一種天性,但並不是說,在這種天性之下,我們生來就有「教」的概念。
人類之所以懂得教育,是因為對於生命永續的價值產生了認知,我們的祖先了解到,可以藉由觀念和行事經驗的傳承,達成整個群體生命的更新。因此,所有被重視的教育,一定是先得到了教育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它的「有」或「無」所產生的作用與影響,都已經被深刻的檢視過了。
幸福生活的兩種基本能力
「生活教育」在我的心中,就是如此,它從來都不是一個空虛的口號。尤其中年之後,經歷了社會品質好幾個階段的改變,我了解到,無論我們從哪一個社會的歷史或社會的願景上來討論生活教育,都絕不會離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攸關於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發展。
正因為如此,我把這份希望放在生活實際的事物上講解,希望提醒家長「基本生活力」的意義。系列中以一年年增長歲數的社會幼小做為關懷的對象,討論如何有計劃的增強他們面對生活的各種能力,期待在能力中,自然的啟發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各種條件。
在每一集中,我將會說明某一個年紀的孩子,應該具備的基本生活能力。我會列出清單,幫助父母在那一階段的開始,了解發展的機會與方法,也在同一個階段的結束,檢視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經具備了這些能力,或欠缺什麼。針對欠缺的部分,又該如何補足教導與訓練。
我說「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是因為有不少人以為,幸福是一種由外在環境所主宰的感受,比如說,我們總以為物質舒服一點,享受多一點的人,就相對幸福一些。但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一種偏見,用來教育幼年的孩子,特別不好。
幸福的生活其實是需要對同一件事情有兩種基本力,那就是「感受的能力」與「實作的能力」。有些人有感受的能力,但他們沒有實踐的能力,所以,當他需要擁有這種感受的時候,需要借助金錢或借助他人的經驗,來引發類似的幸福感,那麼,他與幸福就不能常相左右。
另一種人,手上有工夫,有實踐的能力,但在受教育的階段,卻很遺憾的沒有同時被引導去體會過程中的美感與成就感。因此,就算環繞在實質的條件中,他也體會不出事件或物質與自己的相關,這當然就常常與幸福感失之交臂,非常遺憾。
生活是不可分拆的立體結構
雖然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所規劃的是以一個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為範圍,但希望大家一定要了解的是,生活本身是立體的結構,絕對不能煮菜歸煮菜,打掃歸打掃這樣刻板的教導或訓練。所以,我也會加入很多相關的社會知識,如文字、歷史和人際關係,盡可能把「生活教育」最完整的內容,最現代化的角度,提出與大家分享。我最大的希望是,不要讓任何一個現代孩子,因為「生活教育」的誤用,而走上不夠認真學習的歧路。
在四十年前,我父母給我讀了這樣的一段話,拿到今天重讀,它的意義已被時間與時代印證了。我願與大家一起再深思這段話:
不喜歡學習就是不喜歡生活,即使生活情況與學習都不好,兒童不肯受教育,不但表示對學校不滿,更表示他們對生活不滿。
當許多大人忙著安慰那些對學校教育不滿的孩子時,我們應該檢討自己,有沒有弄清這句話當中的道理。如果,您是一位重視生活教育的父母,希望您不要把知識教育跟生活教育一分為二,當成不同範圍的學習來思考。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一樣 ,他們絕對不是因為不喜歡或不擅長讀書,才應該注意生活能力。也希望,如果您的孩子目前花了很多時間用功於課業,您能主動的替他著想,給他足夠的時間學習應該俱備的生活基本能力,因為,這不只可以為一成不變的生活帶來喘息的機會,更可以幫助他儲備感受或創造幸福生活的原動力。
目標是,做一個成熟獨立的大人
在這系列的內容中,雖然我是以一歲歲做為討論的階段,但請大家一定要了解,這些目標都是建構在「知道要做什麼」與「知道要怎麼做」這兩大基礎之上。
我認為,當一個人進入社會,被承認他是一個成熟的人(成人),所指的「獨立」,就是不再有人會一一給予指導。他應該在面臨問題與處境時,有判斷與決定「該做什麼」的智慧,同時還有「知道要怎麼做」的工作技巧;這兩者,就是我所統稱的「基本生活能力」,也是我認為人發展自己有意義的一生,絕對必要的基礎。
3、4、5歲──積極發展「該做什麼」的觀察能力,讓「看」與「做」在日常生活的自理活動中,愉快的相遇。
6、7歲──從工作中置入正確的人際體貼,擴展前期生活自理的能力,從規律的生活自理中,慢慢了解時間的意義。
8、9、10歲──發展分析能力,從認識工作的各種成本問題開始置入效率的觀念;從鳥瞰事件的習慣裡,體會計劃的真實與意義。
11、12歲──了解工具與思考的關係,準備更成熟的工作技巧,以應付更複雜的工作內容。
13、14歲──擴大並磨練已有的工作能力,從中了解整合與統籌的完整度。
15歲──展現「責任」的完成,開始認識人生不是能者多勞,而是勞者多能的愉快。
執行編輯\Sandy 核稿編輯\Angela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敏弱肌也適用!皙透肌 HINOKI 養膚關鍵成份檜木醇,溫和守護肌膚原生美
每年到梅⾬季節氣候變得又悶熱又潮濕,連帶⽪膚狀況也跟著起伏不定,您最近是否也很介意肌膚不像以往舒...
心美力3 HMO親護水解配方給寶寶3重保護,自在探索媽媽好安心!
從孩子誕生到世界上的那刻起,爸媽們就開始對寶寶的未來有無限想像:想像孩子赤足在草地上奔跑嬉戲、想...
同居再結婚,還是結婚才同居?
作者/小尖 Claire M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孩,從小愛看浪漫的劇,小學開始到漫畫店租漫畫,...
傳承爸媽的樂天性格,羽球國手方振宇:「沒有家人,我早已放棄。」
文|許幀貿 照片|方振宇提供 步伐靈活、動作靈敏,球場上一躍而上回擊一記扣殺得分。他是方振...
【逐夢少年系列報導:王澤民×中心教會】 撰寫生命的詩歌
特約寫手/小尖Carrie 「逐夢少年計畫」是愛樂福關懷文創發展協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