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3-5歲 » 這3類孩子容易沒朋友,有妳家小孩嗎?

這3類孩子容易沒朋友,有妳家小孩嗎?

教養,同儕,上學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幼兒園常見的三類社交問題

第一類:霸道無理

社交難題:霸道、習慣性爭搶、肢體衝突多、被告狀。

每天接孩子都是孩子媽媽最提心吊膽的時刻,因為要嗎就是老師告狀,要嗎就是同學家長告狀,內容清一色都是

孩子總是搶小朋友的玩具!

孩子不按要求排隊還推人!

孩子玩遊戲時,把我們家孩子撞傷了!

今天孩子亂發脾氣,還抓花了同學的臉……

道歉成了孩子媽媽每天的日常,但面對無法無天的熊孩子,她實在是束手無措。

成因:

1. 「自我中心」心理

心理學家Jean Piaget曾經提出著名的「自我中心階段」,研究表明規則對2~5歲的幼兒還沒有約束力,他們大多按照自我的想像去執行規則,所以想要某件物品或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時,會以肢體動作代替語言,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2. 家庭養育方式不當

家裡較為寵溺,食物和玩具都獨享,孩子習慣了被眾人捧在手心,所以不懂分享,處理問題更多從自我需求出發,簡單粗暴。犯錯後家人一再地袒護、縱容,也會讓孩子恃寵而驕。

3. 模仿動畫片

孩子模仿能力強,但分辨是非的能力弱,容易被動畫片裡的暴力行為誤導,尤其男孩看多了奧特曼打怪獸一類的動畫,偏向於以武力解決問題。

4. 想引起大家注意

在家裡享受獨寵的孩子,到了群體中不適應被冷落,希望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所以採取一些極端的方式,如爭奪、打鬧、破壞等負面的行為希望博取眼球。

對症下藥:

1. 教會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

不要用訓斥和貼標籤的行為,反作用的強化了孩子的負面行為。而是站在平等的角度,傾聽孩子的情緒反饋,共同討論事件帶來的不良後果,尋求更好的解決方式。

經常給孩子灌輸積極的交友理念,讓孩子學會用語言代替肢體來表達情緒。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禮貌用語,學會詢問和尊重他人的意見,如「這個玩具可以藉我玩一下嗎」、「我可以用小汽車跟你換積木嗎」、「我們輪流當隊長好嗎」等等。

2. 改變家庭養育方式,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反思家庭養育中的不足,傳身教來引導孩子的觀念和是非標準,重塑孩子的言行習慣,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善於分享,形成孩子的秩序感意識。家有老人或保姆,需要統一戰線,達成一致的養育方式,切忌雙重標準。

3. 篩選孩子的信息攝入

生活中盡量不要給孩子接觸帶有暴力傾向的繪本、動畫片、音頻,更多選擇用經典兒童故事和電影幫孩子理解朋友、夥伴、友誼的關係。當孩子犯錯時, 家長盡量不要用大聲怒罵以及動手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孩子無形中習得用暴力的方式去發洩情緒。

4. 加強跟老師的溝通,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發生問題時主動承擔起責任,及時跟老師溝通,尋求正面引導孩子改變的方式。每一次的問題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家園合作,共同克服孩子身上的缺點,引導孩子更好地去適應幼兒園的規則。

教養,同儕,上學

第二類:溫順膽小

社交難題:常被搶玩具、被欺負、被排斥,受氣包不敢說,不敢反抗

雖然甜甜每天上學都開開心心去,但放學時卻總是帶點小心事。媽媽仔細詢問才知道,原來幼兒園裡有幾個小朋友經常搶她的玩具,或者玩耍時故意推搡撞她,不時還會合夥嘲笑她。

可是從小性格溫順、膽小軟弱的甜甜不敢反擊,也不敢告狀,又無力解決這一的困境,滿腔的委屈只有在見到媽媽時才流露出來。

成因:

1. 家庭過度保護

從小生活在溫室裡的小花朵,有父母遮風擋雨,處理所有的風浪,所以被過度呵護的小花朵不懂得如何自我保護,當獨自面對突如其來的霸凌,就不知道如何去抵抗和應對。

2. 父母過於強勢

父母過於溺愛或過於嚴厲都可能帶來孩子性格的偏差。如果父母比較強勢,孩子習慣了高壓管教,經常被訓斥打罵,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軟弱妥協、逆來順受的「低自尊」性格。

3. 缺乏社交技巧

日常生活圈子太小,缺乏獲得足夠社交的環境和機會,不擅長處理同伴相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對症下藥:

1. 適當放手,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生活中,家長應該抓大放小,把更多的選擇權和嘗試權交給孩子,輕輕推孩子一把,鼓勵他大膽去試一試,讓孩子積極去探索和發現,在體驗中感受成功和挫折,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問題,與人相處。

平時還可以經常跟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模彷如何去處理不同的社交問題。這是我正在玩的玩具,請你等一等再拿。剛才你跑過去撞到我了,請你跑步時靠邊邊一點點。

2. 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

當家長知道孩子被欺負時,切忌大驚小怪,越俎代庖地充當「救世主」去解決問題。父母處亂不驚的態度,才能夠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幫助他離開委屈的情緒漩渦,更客觀地面對和處理問題。

我們可以回應孩子的情緒——

哪裡被打了?媽媽呼呼。

然後幫助孩子梳理事情經過,一起探討下次要如何應對。鼓勵孩子獨立去面對,爭取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但讓他知道,任何時候,你都是他堅強的後盾。

3. 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支持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他機會做決定。比如衣服、鞋子選什麼款式,早餐吃麵包還是喝粥,週末想去哪裡玩等等,除開原則性的大問題外,小事情多尊重採納孩子的意見。

告訴他,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當遇到一些自己心裡不樂意,感到不舒服的情況時,可以大聲說出「不」,表明自己的態度。

第三類:靦腆內向

社交難題:害羞、內向、慢熱、不擅長交際、喜歡獨來獨往

根據幼兒園老師反映,嘟嘟特別慢熱,小朋友們玩耍時他從不加入,總是獨來獨往。有時老師或小朋友找他聊天,他也會不自覺地低頭躲閃,害怕被關注,更希望待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嘟嘟媽媽雖然知道他從小內向,但又害怕他在集體裡過於孤單,活成了「小透明」。

成因:

1. 天生氣質類型

有些孩子天生氣質就是偏內向,不喜歡過於熱鬧的環境和復雜的人群,更偏好於簡單的朋友圈,享受獨處的空間。

2.融入環境節奏較慢

有些孩子天性慢熱,較為敏感,進入新環境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觀察,確定安全後才能放下防備。

3. 缺乏自信

自信心不足,也會讓孩子在新環境中不敢主動表現自己,害怕被關注。

對症下藥:

1. 接納孩子的性格特點

內向不是缺陷,只是一個人天生的氣質。它們就像血型一樣,無需改變,沒有優劣。家長首先要學會去接納和理解。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即便孩子出現短暫的社交恐懼,也有信心他能夠慢慢去克服。

內向的人朋友圈雖然不大,卻很穩定,找到的都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朋友。社交這件事,孩子感覺舒服最重要。

2. 給予孩子慢慢來的時間

進入新環境,認識新朋友,不要著急催促孩子往前一步,而是給予他原地觀察和等候的時間——慢慢來。鼓勵,但不要給壓力。

3. 提供社交實習的機會

多給小朋友創造接觸新夥伴的機會,可以放學帶小點心讓孩子分給同學們吃,或者邀請同學來家裡玩,週末約著一起出去公園,引導孩子與其他孩子互動,在接觸中讓孩子逐步走出內心的安全屋,體驗到交友的樂趣。

同時,幫助他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增強他的自信心。

推薦閱讀
放手,不是放縱,也不是放棄!有些路請讓孩子自己走
「不是所有的對不起,都值得說沒關係」孩子受欺負,不要只會叫他忍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