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最睿智的教養,是不溺愛!一隻手的乞丐也能成為富人

最睿智的教養,是不溺愛!一隻手的乞丐也能成為富人

教養,獨立自主,父母,溺愛,太疼小孩,寵小孩,慈母多敗兒,親子教養,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你對待乞丐的態度,決定了你對待自己孩子的態度

你會同情乞丐嗎?一個乞丐來到我家門前乞討。他晃了晃他的右手衣袖,空空蕩盪,原來他是一個殘疾人。我的媽媽沒有施捨給他,而是指著一堆磚,對他說:“你能先幫我把這堆磚,搬到屋後嗎?”

乞丐感覺受到了侮辱:“我只有一​​隻手,你居然忍心讓我幫你搬磚?如果你不想幫我,就不幫,何必刁難我?!”面對乞丐的指責,我的媽媽沒有生氣,她什麼都沒說,轉身走向那堆磚,然後用一隻手抓起兩塊磚,搬到屋後,回來後說:“你看, 一隻手也能幹活,我一個女人都能幹,你為什麼不能幹?”

乞丐顯然第一次遇到這樣人,愣了一下,接著轉身準備離去,但飢餓還是戰勝了自尊,他回頭開始搬磚。那堆磚有半層樓高,他用一隻手足足搬了2個小時,當他搬完時,快累趴下了。媽媽遞給他一杯水和一個大麵包。乞丐迫不及待的啃了起來。接著,媽媽又遞上20美元。

乞丐驚呆了,他顫巍巍的接過錢,眼裡閃過一絲光亮:“非常感謝您,夫人。”

媽媽平靜的說:“不用客氣,這是你應得的,因為這是你憑力氣掙的工錢。”

乞丐感激地鞠了一躬:“我不會忘記你的。謝謝!”

過了幾天,又一個乞丐來到我家門前,同樣向我的媽媽祈求施捨。這次我的媽媽同樣是讓他先搬磚,不同的是,這次是從屋後搬到屋前。結束的時候,媽媽照樣給他水和麵包,還有20美元。

我不解地問母親:“上次你叫那個乞丐把磚從屋前搬到屋後,這次又讓人把磚搬回來。你到底是想把磚放哪裡呢? ”

媽媽說:“這堆磚放在屋前屋後其實都一樣。”我噘著嘴說:“那就不要搬了。”

媽媽摸摸我的頭說:“可是,對乞丐來說,搬磚和不搬磚可就大不一樣了……”我似懂非懂的看著媽媽,似乎明白了些什麼。此後,有好多乞丐來我家乞討,媽媽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

幾年後的一天,一輛豪車停在了我家門口,走下來一個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他器宇軒昂、氣度不凡,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隻手。看到我的媽媽,他深深的鞠了一躬:“如果沒有你,我現在可能還是一個乞丐!感謝你當年讓我搬磚,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的媽媽平靜的說:“這一切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我的作用微乎其微。”

那人堅定的說:“NO!是你,是你讓我明白,斷了一隻手,不能成為我懶惰的藉口!即使是殘疾人,我也能像正常人一樣,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你的不憐憫,給了我自尊;你有節制的愛心,成就了今天的我! ”

臨走時,他遞上了一串鑰匙:“夫人,感謝您當年的所作所為,這是我的一點心意,這是一套在市中心的房子的鑰匙,比你的這套大5倍。 ”

我的媽媽微笑著拒絕了:“我不能接受你的饋贈。”“為什麼?”“因為我們一家人,個個都有兩隻手!”

那位富人堅持說:“可是,我這套房子就是給你們買的。”母親微笑著說:“那你就把它送給連一隻手都沒有的人吧!”

當時我們家並不富裕。我有四個兄弟姐妹,雖然我們的父母沒錢,但卻盡力培養我們。如今,我的兩個哥哥都是名校博士畢業,我的姐姐是一家超市經理,而我是一名律師,馬上準備競選我們州的議員。

直到現在,我們家的那一堆磚,有時候還會在媽媽的“請求幫助下”,被搬來搬去。

看完上面的文字,你覺得我是在講一個關於“善良”的故事?NO,不是的。我是要講一個“家庭教育的誤區”。

教養,獨立自主,父母,溺愛,太疼小孩,寵小孩,慈母多敗兒,親子教養

小心把娃養成“乞丐”!哈佛:要讓娃有出息,老誤區該改改了!

面對乞丐,大部分人其實都很容易愛心氾濫,直接施捨給他們食物。這是人之本性。但結果呢?這會讓乞丐形成精神上的依賴:只要我去乞討,就有人給我吃的,我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去工作,去奮鬥呢?這樣的施捨,是幫了乞丐,還是害了乞丐?

著名的哲學家尼采說:同情他人的本質,是把對方當做了弱者;同情者的本質,是從對方的羞愧中,找到快感;對於自己所愛的人,不應當同情他,而應當鍛煉他,促使他提高,這才是真正的愛。

比這個問題更嚴重的是,很多人也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過度的愛!哈佛大學曾經調查追蹤了上千名兒童,得出結論:這種過度的愛,有時候比溺愛後果更可怕。溺愛,會把孩子養壞,但過度的愛,會把孩子養廢!

你發現了嗎?當我們換個角度思考下,孩子的出生,像極了一個“乞丐”降臨在我們的生命中,孩子處處都需要父母的“施捨”:

在孩子出生的前幾個月,孩子不會坐、不會吃;頭一年,孩子不會講話,不會走路;頭三年不會表達、不會社交;甚至頭18年,都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孩子處處都需要家長的幫助。而面對這樣的“乞丐”,家長不同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心性成長。

愛心氾濫的父母,一味的為孩子付出,不求回報,為了孩子可以捨棄自己的一切,辭掉工作、專心帶娃;他們為孩子任勞任怨,孩子坐沙發上優哉游哉的看著電視,她把衣服幫孩子穿好,一口一口餵孩子吃飯;他們把孩子呵護得很好,就怕孩子受一點點傷,孩子一與人有衝突,立馬為孩子出頭……

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吧?但你知道嗎?這種過度的愛,會把孩子養成一個精神上極度依賴你的“乞丐”,像青春期叛逆一族、啃老族、巨嬰,都是這種愛的“傑作”。

哈佛大學給家長們的建議:要讓娃有出息,老誤區該改改了!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有節制,有節制的愛才不會讓孩子淪為精神上的“乞丐”。就像韓寒在《後會無期》中說的:喜歡就會放肆,但愛,是克制。

就像上面說的那個故事的媽媽,她同樣是有愛心的人,同樣倡導樂於助人,但她的這份愛心是“有節制的”,她不是直接施捨,而是有條件的施捨。一來,給了乞討者自尊;二來,也激勵乞討者自強:你也可以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克制的愛,有節制的愛,才是真正的大愛。怎樣做到有節制的愛?這八字箴言,一定要收藏起來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上,起初他們確實很弱小,但家長要記住,別把他們當作“弱者”。

弱者,需要的是施捨。但弱小,需要的是幫助。隨著時間的推移,弱小的小人兒,有機會成長為比我們更加強壯的強者。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8個字:自立自強,自尊自愛

一、自立自強

即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這個社會很殘酷,誰都想依賴強者,但其實真正可以依賴的,只有自己。

培養孩子的自立,要克制,要有節制:

①、克制自己不包辦,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打掃衛生,自己做作業。

②、克制自己替孩子做選擇,要多給孩子做選擇的機會。買什麼衣服,買什麼玩具,讓孩子做選擇;吃什麼飯、買什麼菜、去哪裡玩,多徵求孩子的意見。

二、自尊自愛

呵護孩子的自尊心,等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自愛,是培養責任感的開始。這樣同樣需要克制,需要節制。

①、克制自己的情緒。這兩者都容易毀於父母的吼罵和家暴。吼罵和家暴,源於父母的“壞情緒”。天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知道吼罵和家暴對孩子不好,可有時候就是忍不住。根源,就在被“壞情緒”左右。

②、克製過度的、無節制的表揚孩子。自尊心過了頭,就是驕傲;自愛過了頭,就容易嫉妒。而這些多源於父母的過度表揚。具體表揚方法,上一篇已經分享過,這裡就不詳述了。

這是我精讀了5遍《哈佛家訓》後,總結出來的育兒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哈佛家訓》是哈佛大學育人智慧的結晶,書中不僅有育兒乾貨,還有有數百個這樣充滿育兒智慧和人生智慧的故事,每讀完一個故事,你就會覺得人生出現了另一片天空,你的眼界被打開了,你的格局被放大了。

推薦閱讀
睿智的父母,會培養孩子的這種「品質」,從小擁有便能獲益終生
你沒時間陪孩子長大,孩子便沒時間陪你終老,優秀孩子需要這6種陪伴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