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百寶箱 » 孩子健康事 » 不可輕忽!腸病毒疫情攀升,留意「7個重症前兆病徵」

不可輕忽!腸病毒疫情攀升,留意「7個重症前兆病徵」

腸病毒,腦幹腦炎,腸病毒症狀,病毒,腸病毒潛伏期,腸病毒 症狀,腦炎,腦幹,腸病毒71型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腸病毒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夏季常會發生的傳染病,但彰化秀傳醫院小兒科主任吳宗樺表示,即使在冬天也絕不可輕忽,因為台灣四季如春,普遍氣溫較高,就算是冬季也可能會出現腸病毒的案例,家中有孩子的家長更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學校班級屬於人群高度聚集的地方,加上孩子可能比較不懂保持衛生,很容易班上一個孩子中鏢,其餘孩子也跟著被感染。

腸病毒疫情緩升,社區出現「71型」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腸病毒疫情仍在低點,但近期疫情緩升,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病毒A型」為多,但也有「腸病毒71型」活動。「腸病毒71型」不可小看,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吳宗樺表示,幼兒容易感染的腸病毒,以「克沙奇病毒A型」及「腸病毒71型」最為常見,其中又以「腸病毒71型」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

「腸病毒71型」輕症會有發燒、出疹,身體虛弱、脫水,不想吃東西等情況發生,若持續發病會影響腦神經系統,導致嗜睡、抽筋,嘔吐,以及手腳無力等,若病毒對人體產生激素風暴而攻擊到心臟,就可能造成心臟衰竭。以年齡層來看,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幼童最容易感染,到國中以上免疫力才會比較強。

乾洗手無法預防,應以肥皂濕洗手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酒精、乾洗手對腸病毒抑制較無效果,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正確勤洗手,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他建議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應教導幼童出入安親班、托兒所與室內兒童樂園等人員互動頻繁場所、返家或進食前須確實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洗手;如果身體不適,應在家休息。

別讓病毒交叉感染!留意重症七前兆

疾病管制署表示,為避免腸病毒透過學童頻繁互動傳播,或隨學童帶回家中感染其他幼童,提醒民眾應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正確洗手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與清潔。幼童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因與其他幼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

此外,提醒民眾家中幼兒若感染腸病毒,應留意其病情變化,一旦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務必立即送大醫院治療。

腸病毒,腦幹腦炎,腸病毒症狀,病毒,腸病毒潛伏期,腸病毒 症狀,腦炎,腦幹,腸病毒71型

嘴破長水泡、發燒?趕快看醫生!

疾管署的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由於腸病毒在初期發病時跟新冠肺炎一樣,也會出現上呼吸道症狀,父母在觀察孩子是否有相關病徵時,也應留意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口病,像是手足出疹、口腔潰瘍,避免將兩者搞混。

根據中時的報導,去年的一例重症病例,彰化一名3歲多的男童,發燒、嘴破、疱疹性咽峽炎合併肌抽躍住院,心跳過速140~150次/分,疑似誘發心肌炎,通報腸病毒71型感染重症並轉入加護病房。衛生局也在通報第一時間進行疫情調查,加強就讀之幼兒園及個案住家之環境清消衛教,並持續監控疫情。所幸男童家長把握黃金時間送醫治療,現已康復出院。

新生兒腸病毒vs腸病毒71型

為什麼抱小孩前一定要先洗手?因為「新生兒腸病毒」的傳染途徑為垂直感染、接觸感染,而且全年都有,好發於春夏,新生兒在感染伊科病毒、克沙奇B型病毒後首先會發燒,接著有活動力不佳、嘔吐、胃口不好、腹脹、心跳快、黃疸、紫斑症或瘀青、休克等等。垂直感染來自於產婦,因此孕媽咪、產房醫療人員、產後護理人員都需要更加注意環境與個人衛生。

至於今年流行的「腸病毒71型」也是透過接觸傳染,雖然大多屬於輕症個案,但春夏之際,6個月到5歲年紀的嬰幼兒均為高危險群,常見的初始症狀為手足口症(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或咽峽炎(嘴巴上顎後方,形成小水泡或潰瘍),接著會有心跳加速、肌陣攣、嘔吐、無力、意識改變等等症狀。

要杜絕腸病毒71型散播,學校、家長、醫院診所尤其急診室與加護病房等工作人員需加強衛教,除了使用肥皂洗手(不是把手沾溼就好,須落實濕搓沖捧擦),人潮擁擠之處配戴口罩,若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併發發燒等感冒症狀時,應盡速就醫。

而要特別注意的是,腸病毒其實在發病前幾天,喉嚨及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會有傳染力,而傳染力最高的時間是發病後一週內,即使痊癒後腸病毒仍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持續注意手部清潔,避免傳染。

推薦閱讀
今年首例!腸病毒發病僅三天,一歲男童不治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大人也會感染,4點提醒保護家中孩子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1 2 3 ... 7
推薦閱讀

揮別突發漏尿,重拾乾爽自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