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手機滑不停?i世代的錯失恐懼症
作者\蔡佳璇、葉品希
與手機、網路最息息相關的世代,就是1995年到2012年出生的i世代。自他們有記憶以來,就生活在網路世界中。
i世代經常花許多的時間與精力在網路社交上,因為虛擬的世界很新奇很開心,還能從中獲得歸屬感。但除了這些以外,其實還有滿滿的焦慮,害怕自己錯過朋友的生活點滴,擔心朋友在沒有我的情況下也能玩得很開心,憂慮錯過之後會無法融入朋友的話題。這些焦慮驅使著他們反覆不斷的更新畫面確認訊息,很難停下來。
單看行為層面,有人會覺得這就是網路成癮,但有研究指出另一種觀點,將這種社交上的焦慮稱之為「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
雖然目前並未被納入正式的診斷,只是觀察到的一種狀態,可確實對年輕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這議題值得大家一同關注與理解,對於置身其中的年輕人而言,可以幫助自我覺察、降低焦慮;對家長而言,可以藉此理解青少年的行為,更好地關心與陪伴他們長大。
錯失恐懼症,到底錯失了什麼?
FOMO 一詞在2013年就被納入牛津字典,國外也有許多學者關注這個議題並展開研究,因為這現象在i世代中非常普遍,手機滑不停,害怕錯過任何的訊息,一直要刷新動態,佔據了每天大部分的時間,也影響了身心狀態,像是睡眠不足,心情煩躁、難以專心上課或工作等現象。
這並非只是科技世代的產物,其實錯失恐懼的現象一直都存在於人類心中,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害怕錯過的資訊也有所差異。例如:在原始時代,人類是依靠狩獵跟採集為生,所以人們需要知道森林中哪裡有食物可以捕獲,也需要知道哪邊有什麼危險需要避免⋯⋯如果不知道這些資訊,可能就會吃到毒果或找不到食物餓死。所以想要知道資訊的欲望,害怕錯過資訊的焦慮,都是因為有助人類生存而存在的。
此外,在人類演化上還保存著一個重要的生存機制,就是我們必須要融入群體一起生活,好比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群,如果有隻羚羊落單了,會有什麼後果?可能就會變成猛獸的大餐了吧!人類也是如此,因此獲得資訊與融入群體是攸關生死的。i世代本能上知道自己不能成為那隻落單的羚羊。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在青少年時期獨來獨往,沒有屬於自己的群體,分組時永遠需要老師幫忙,其實會生活得相當辛苦。
不過,雖然是演化保存下來的生存機制,還是帶給了現代人許多的困擾,常有老師家長反應青少年有網路成癮的問題,影響到生活與學校適應。
就我們的觀察,通常網路成癮很多時候是果不是因,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狀況,像是被霸淩或交不到朋友,或在人際上比較敏感,感到孤單或疏離。錯失恐懼症的核心,來自於很多對自己存在意義的困惑,會覺得如果我不在,有人記得我嗎?有人想到我嗎?我是你們的一份子嗎?我,重要嗎?
這些問題其實是對於自我價值的懷疑。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主張,人天生就會去尋求歸屬感跟價值感。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要感受到歸屬感跟價值感。知道自己和他人有所連結,知道自己佔有一席之地。當歸屬感和價值受到威脅時,我們就會想辦法保全,而這些辦法不一定都是適當的行為。然而,不適當的方法有時可能會有短期的效果,長期看來卻沒有辦法填補心中的空缺。
青少年想要與同儕建立連結,所以試著在社群軟體上一直滑貼文,看到新內容就留言或按讚回應,似乎這樣做就參與其中,但是,獲得了短暫的快樂愉悅,然後呢?把時間、心力都投入在獲取這些資訊的過程,取代了很多本來可以做以及應該要做的事,無法完成我們應該盡到的責任。回想過去我們與親朋好友吃飯、聚會時,看的不是對方,而是手機。害怕錯過資訊反而讓我們容易失去與別人的連結,也沒辦法活在當下,難以建立長期正向的人際互動與自我價值。
所以,當發現自己有這樣的狀況時,該怎麼做呢?
首先,從自我覺察開始。觀察自己,先如實記錄,每天花多少時間在社群平台上;幾點睡、幾點起床;每天應該要做的事情有什麼,其中哪些做了哪些沒做;一週後再檢視記錄,就能看出實際被影響了多少,可以從哪邊開始改變,循序漸進的調整使用模式與時間。覺察外在的狀態,再慢慢覺察內在的自我,探究對於錯失的恐懼來源,了解自己害怕失去什麼,理解行為背後的追求,調整達到目標的行為。
接著,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個連結如果越穩定,就越能提供支持。若在網路上搜尋到興趣相關的人或社團,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妨參與他們的實體活動,例如一起去參加漫畫博覽會,成為現實中的朋友;或者滑手機發現,網路上最近有推薦的餐廳或者景點,就主動約朋友一起去,如此就可以增加現實生活中的連結,將網路平台轉化成幫助你的工具,而不是阻礙。
傾聽與同理,提供實體的歸屬感
現今,無論學業或工作都與網路息息相關。在後疫情時代,更得透過線上學習與工作。對於父母來說,其實很難禁止孩子使用網路。一旦孩子有錯失恐懼症的現象,身為家長想必也會感到十分困擾。
提醒大家不要忘記,錯失恐懼症是大腦演化發展而產生的本能,對於青少年是攸關生存的機制。所以,當身邊的人有錯失恐懼症時,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同理」,而同理就是「我能夠理解此時此刻作為你的角色,會有什麼樣子的感受」,並且要能傳達這一份理解,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與被重視。更白話地講,就是被同理的人,心中會浮現一句「你懂我」,對方可從中感受到連結感與歸屬感。
這對有些家長而言可能會有點困難,但卻非常重要。家長可以先從練習傾聽開始,這是同理的第一步。停下來,去聆聽孩子訴說發生了什麼事,用開放且好奇的角度,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舉個之前的案例來說明,當時一位家長問我,他的小孩吵著要買一萬多元的球鞋,他當然不可能買這麼貴的鞋,要怎麼回應孩子呢?
首先,家長要抱持著開放好奇的態度,先問孩子原因:「為什麼想要買這雙球鞋?」孩子可能就會回說:「有同學今天穿來學校,大家都覺得超帥!還約好週末要一起去買。我也想跟他們一起去買,好不好?」家長好奇的詢問搭配傾聽,才能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了解之後,可能我們會想:「人家穿你就要穿嗎?只會盲從喔?」之類的反應,可惜這樣的回應無法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更可能的是出現「吼!你不懂啦!」的抗拒,當互動出現指責跟批判,就很難繼續溝通。
家長可以嘗試回應:「這雙鞋真的看起來很帥,可是一萬多元是很大的數目,我們沒有預算可以購買。我知道你很想買這雙鞋,因為你很期待可以跟同學一起去買,還可以穿同款球鞋,不能買這雙鞋,你一定很失望。」在話語中表達你可以理解他,但不一定要認同或答應,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在這段互動的過程當中,家長就與孩子建立了連結,表現出「在這段關係中你是重要的,我想了解你怎麼了,而且我也理解你的感受」,這就是青少年一直在追求的歸屬感跟價值感。當他可以在現實的人際關係中獲取,自然就會減少在網路世界裡尋覓的行為。
在治療室中常聽到青少年說,其實他原本不想做某一件事情,但為了想融入群體,還是會勉強自己去做;而我們也了解這是青少年的求生本能。無論是年輕人或家長,若能好好理解錯失恐懼症,把焦慮往好的方向發展,相信將能讓青春揮灑出更多樣的色彩。

▲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哇賽療心室,19道練習陪你解鎖人生難題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哇賽療心室,19道練習陪你解鎖人生難題】
推薦閱讀:
育兒只有一次機會,不能被當!新手爸媽的三堂必修學分
主動給予愛與欣賞形成正向自信的親子正向迴圈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