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棉花糖實驗」被推翻!時隔50年重新實驗,孩童的「延遲滿足」竟與家庭經濟有關?

「棉花糖實驗」被推翻!時隔50年重新實驗,孩童的「延遲滿足」竟與家庭經濟有關?

▲圖片來源:《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Bella儂儂

「忍住不吃眼前的棉花糖,長大會更有成就。」這是來自心理學中非常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的結論,只要你懂的延遲滿足,不著急於當下的享樂,就代表你有更高的自制力,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並放棄眼前的誘惑,進而等待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以及獲得更大的享受。但如果把棉花糖換成禮物、找不同文化背景的小孩來實驗,又或者在實驗過程中加入其他影響因素,結果又會發生什麼變化?

棉花糖實驗

1960至7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博士以及其研究團隊進行一項有關自制力的兒童心理學實驗,也就是經典的「棉花糖實驗」。讓每一位小朋友獨自待在房間裡,並在他們面前放一顆棉花糖,離開前告訴他們只要能等到15 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再吃,就會再多給一顆棉花糖,但如果在研究人員回來前吃了棉花糖,就不會得到另一顆。

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只有30%的兒童堅持15分鐘,展示了「延遲滿足」,而其他的兒童則吃掉桌上的棉花糖,展示了「即時滿足」。之後,研究團隊繼續追蹤這群小孩未來的學業成就、健康、社會情感能力等,發現比起那些吃下棉花糖的孩子,當初忍住誘惑的人表現都比較好。

延遲滿足=自制力?

在 2018 年,哥倫比亞大學發展心理學助理教授 Tyler Watts 等人再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不同於先前的實驗,他們找來不同的種族群體和家庭背景的 900 多位兒童作為樣本進行觀察。他們發現那些能夠忍受眼前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很大程度是來自中產、上層階級的家庭。然而,來自家庭貧困、物質短缺的小孩則會選擇馬上吃掉眼前的棉花糖。

家庭經濟

家庭貧困的孩子在生活經驗中學習到的是:要盡可能地在能吃飽的時候吃飽。經過研究團隊追蹤觀察後,發現孩子有無延遲滿足能力,與自制力關係不大,反而更取決於孩童的家庭、社會以及經濟背景,其中家庭收入較高的孩童,普遍更願意等待第二顆棉花糖。

外界對自己的看法

2020年,由美國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與浙江理工大學共同進行實驗,將孩童隨機分成三組,分別為「老師組」、「同學組」、 「標準組」。老師組的兒童被告知老師會知道他們等待了多長時間;同學組的兒童被告知同學會知道他們等待了多長時間;而標準組的兒童則不會被告知任何內容。結果發現,「老師組」和「同學組」孩童的等待時間比「標準組」更長,其中「老師組」孩童的等待時間大約是「同學組」的兩倍,實驗證明孩童是否選擇延遲滿足的行為背後,會受到的聲譽的影響,他們會為了在別人眼中留下好印象,而願意等待更長的時間。

所處社會的習俗文化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心理學教授Yuko Munakata 和日本學者在科羅拉多州的波德、京都找來了144 位兒童,將他們隨機分派到「棉花糖組」、「禮物組」。實驗發現,「棉花糖組」日本小孩等待時間平均約為 15 分鐘,而美國小孩平均不到 4 分鐘就狼吞虎咽地吃掉棉花糖。相反的,「禮物組」日本小孩平均不到 5 分鐘就會打開禮物,而美國小孩平均等待將近 15 分鐘才打開禮物。只是把等待的事物調換,在不同文化下,孩子的自制力表現就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Yuko Munakata 表示:「孩子們願意等待什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文化教育」。

結論

「棉花糖實驗」似乎暗示著未來走向成功人生的預測與「自制力」有關,但隨著後續相關研究的發表,也讓人重新認知到自制力的背後與文化習俗、社會規範以及家庭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些也悄悄地影響著我們日後的行為和決策。

Bella儂儂】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棉花糖實驗」被推翻!時隔50年重新實驗,孩童的「延遲滿足」竟與家庭經濟有關?

推薦閱讀

選相同食物提升好感度!3個心理學小技巧拉近兩人的距離

錢可以買到快樂嗎?!5原則專家告訴你:買體驗比物質更幸福,別吝嗇用錢買時間!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Bella儂儂

做自己最時尚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