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自戀型人格」讓人氣得牙癢癢?從日常做起,不讓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自戀型人格」讓人氣得牙癢癢?從日常做起,不讓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家庭關係,家庭教養,自戀型人格,心理學
圖片來源:王力宏Facebook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李靚蕾與王力宏近日的離婚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其中更被前妻李靚蕾揭露王力宏曾被心理醫師診斷有性成癮以及自戀型人格,引起民眾一陣討論。到底何謂自戀型人格?前一秒甜言蜜語、下一秒憤怒暴走,一旦雙方確認關係後開始以「愛」之名進行控制、冷暴力、自戀凌虐(narcissistic abuse),在親密關係裡是很常見的表現。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精神疾病嗎?

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是精神疾病診斷當中的一個分類,屬於一種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特徵為「過度自我中心」以及「自我感覺過度良好」。相反的,自戀型人格並不是自滿,反而是自欺欺人。這類人格思想極端,過度「自我為中心偏向」的人格障礙。大多認為自己想法最特別,會開啟自我保護機制,進而容易將他人看得很低。除此之外,自戀型人格無法自己肯定自己、缺乏同理心且玻璃心,因此對外界的眼光和評價十分敏感。

家庭關係,家庭教養,自戀型人格,心理學

導致自戀型人格的原因:先天遺傳 + 後天影響

除了先天基因和遺傳,後天的影響其實較為顯著,無論是家庭教養或是成長背景,原生家庭對於人格的發展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醫學研究顯示透過MRI(磁振造影)和CT(電腦斷層)掃描,觀察到自戀型人格的大腦與正常人是不一樣的。研究進一步指出若兒童在童年時受到傷害,大腦中的變化將會導致毀滅性影響,成長過程直到成人都會持續活在自戀人格障礙的狀態。

1、家族精神障礙疾病史

2、直升機父母過度保護
直升機父母的過分照顧,讓小孩很難從挫折中、錯誤中學習。父母習慣打造完美無菌的成長環境,導致小孩受挫利很弱,無法接受失敗和不完美。

3、父母從未意識子女是獨立個體
無法同理孩子的心情,也無法顧及孩子的感受,大多認為孩子的需求是由父母本身的需求去定義、延伸的,孩子會被訓練成「受惠者」的姿態去接受父母有條件的愛。

4、從小被給予過多掌聲及關愛
好勝心很強,總認為自己高高在上、比任何人特別。以至於成長之後,只重視自己的需求,無法同理他人。

推薦閱讀原生家庭絕對會影響未來人格? 讓心理學家告訴你「擺脫束縛」的秘訣

家庭關係,家庭教養,自戀型人格,心理學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詳細說明只要個體出現了九項裡其中的五項(僅一半以上),即可能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有以下9大表現特徵: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家庭關係,家庭教養,自戀型人格,心理學

如何避免養成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普遍都有人際關係上的相處障礙,他們自尊脆弱,要求他人持續的關注和讚美,無法接受評價,一旦有批評會出現極大憤怒和強烈嫉妒的表現。他們的潛意識將自己完全活在「自己」裡頭,因此缺乏共情,容易敵視外界。客觀事實就是自戀型人格的內心會特別愛自己,通過自我提升(self-promotion)與自我保護(self-protection)來實現「愛自己」這回事。

此外,自戀與自信看似類似,但其實意義大不同,兩者在心理學角度更是截然不同的性格。自戀的小孩認為自己永遠都比他人優秀,心中的優越感和自我感覺良好持續膨脹,甚至會幻想不存在的成功事件,認為自己值得掌聲和關注;自信的小孩反而是擁有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有信心面對挑戰和挫折。

1、解除自我中心的觀點
通過回憶過去童年的種種,依循人格特點上的缺失以及尤其原型的脈絡去爬梳。請一位親近的人作為監督者,一旦出現「過度自我重新」的行為,請對方給予提示,適時督促進行修正。

2、學習愛別人、關心別人
越是親密的關係,所造成的心理創傷越發嚴重,甚至影響一生。承續上一點,開始意識到「自我中心」的觀點,才能開始從愛的根本出發。

3、避免成為直升機父母
學習當「剛剛好」父母,不再以「為你好」和「愛」之名過度干預和照顧孩子的成長及發展階段。

4、不過度推崇與讚美孩子
父母要拿捏「鼓勵」和「推崇」之間的分寸,讓孩子清楚無論在任何情況都有犯錯和冒險的機會,父母會給予犯錯再重來的機會。

參考資料:臺北市內湖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淺談自戀及戲劇性型人格障礙》

推薦閱讀為孩子付出都是爸媽應該?別落入「貝勃定律」,珍惜多少才真正擁有多少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