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作家投稿 » 生活放輕鬆 » 【雲端恩語第51集(回應文)】天使到我家—早療老師另類的到宅服務

【雲端恩語第51集(回應文)】天使到我家—早療老師另類的到宅服務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口述/張靜薇

整理/詹慶臨

刊頭設計/謝馨霈

 

 

(圖說:戶外教學好開心!)

 

到宅服務是把早療資源帶到家庭裡面教育需要早療的孩子,還有一個另類的「到宅服務」,是老師把早療孩子帶到自己家裡面幫助他們,那又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在旗山早療中心服務的時候,發現有一些很特別的孩子,來自兒虐、受疏忽,或者是失去功能的家庭,伊甸看到這樣的需求,就成立了一個0到18歲的兒少安置機構,收托重度、極重度的孩子,例如水腦、頑性癲癇等非常重度,沒有辦法到一般的育幼院,社會局就安置到我們的機構。

 

(圖說:小朋友請跟著靜薇老師比個愛心手勢,我們要一起唱遊囉!)

 

成立的初期,工作人員都還沒有這麼穩定服務2到18歲兒少,白天他們可以上幼兒園、早療中心或到學校,晚上就回來機構,像家人一樣,我們替代他們的家來照顧他們。可是每到週末或者是過年假期的時候,人手非常缺乏,也希望孩子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所以我會帶1、2個孩子回到自己的家中。我有3個兒子,那時候我的大兒子四、五歲,才大班的年紀,我的老二大概兩、三歲,最小的孩子還不會走路,還抱在手上。印象很深刻就是我帶一個跟我老大差不多年紀的孩子回家,小巧(化名)是原住民的孩子,腦性麻痺,會用助行器走路,皮膚非常的黝黑。可能因為家庭過去的經驗,所以她有情緒障礙,會一直哭泣,常常忽然大哭,而且一哭就是好幾個小時停不了。

 

小巧來到我們家跟我的小孩們玩得好開心,光是看人跳彈簧床就樂此不疲。我兒子在那邊跳來跳去的時候,小巧在一旁笑的非常滿足。以前小巧復健的時候,因為腦性麻痺行動不方便一直不想多動,她為了要跟我們家的孩子玩,拿著助行器,移動的速度可真快!在語言的部分,原先她的語言不多,可是她為了跟我們孩子玩,聽著其他小孩子嘰嘰喳喳講話,她也自然而然地有語言的互動,於是語言也變多了,這情況讓我更加發覺融合教育的重要。

 

禮拜六我帶著孩子們一起去買菜,禮拜天也帶他們去教會主日學,然後我發現,除了我們服務的孩子的轉變之外,我的孩子也改變了,變得特別有同理心,比如說當我抱回來這個皮膚非常黝黑、跟我們完全不一樣膚色的小巧,兒子好奇地問:「媽媽,小巧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會走路?她怎麼會這樣莫名其妙牙齒就會出血?」我的兒子特別會感受到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樣的孩子。

 

當我幫小巧洗好澡,大兒子就以為這個她沒洗乾淨,因為還這麼「黑」,我回答說:「小巧皮膚本來就很黑,你聞聞看她是不是香香的?」我覺得兒子特別會接納對方,了解原來世界有很多不一樣的人,因此也變得更有同理心。

 

像小巧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的服務中心裡面,會因著情緒障礙常常哭,且哭聲好大聲,好像爆裂了一般,還好我的先生非常接納這件事情,每當我抱不同的孩子回家,我先生都會說:「這是我女兒、兒子哦!」然後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接著我也發現這孩子回到我們家很開心,情緒問題竟然就轉好了。

 

我帶這群孩子,在行動上會比較不方便,因為我最小的孩子坐嬰兒車,老二拉著我的衣角,我們家老大很貼心,會幫我拿東拿西,我則專心看著早療孩子用助行器行走的情況,這真是一個可愛家庭的組合,帶出「共融」的概念。「融合教育」(英文:Inclusive education)又稱融合式教育、統合教育,指特殊生和一般生在同一班級中一起學習的教育方式,強調提供給每個孩子正常、非隔離式的學習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張蓓莉為文指出,「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身心障礙學生有平等的完全參與機會均等,強調他們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不應該被隔離。」

 

(圖說:看看誰的土挖得最鬆呢?期待種子快發芽。)

 

引導這一群行動移位緩慢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我沒有覺得特別引起什麼困擾,人都需要歸屬感,有個愛的地方能夠被接納。當我把這些早療的孩子帶到家裡面跟自己的兒子們互動,發現兒子們經歷了這一段過程,反而更好教,並且也更貼心了;特別是我們家老大,他非常的有愛心,會把他的玩具、他的東西跟早療孩子們分享,也會教他們怎麼玩。

 

當旗山早療中心創立第一個融合班時,大兒子就是一般生的一員,一直到國小,而現在他已經上大學了。學校的融合教育是非常難得的教育方向,除了孩子跟孩子的互動,也會在相處過程中,接納他人的不同、尊重他人的存在,然後互相的融合,在玩樂當中達到教育功能。

 

我的大兒子是屬於「非常暖男」,特別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給予他們一些支持,這是蠻寶貴的價值,應當與當年和慢飛天使融合教育有關,在一般學校不一定學得到哦!

 

(圖說:小巧(化名)在園藝活動中藉著挖土訓練手腕力量。)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47.6.20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伊甸基金會

已故劉俠女士(筆名杏林子)於1982年12月1日創辦了屬於身心障礙朋友的伊甸園-「伊甸基金會」。
伊甸針對兒童、身心障礙者、老人等不同服務對象,提供直接與專業的社會服務,從成年身心障礙者職訓、就業輔導、心靈重建開始,進而延伸至發展遲緩兒的早期療育服務,以及高齡老人居家照顧。
伊甸秉持著「全人全生涯關懷」,提供服務使用者身、心、靈的支持。此外,更將服務推廣到海外,不僅在越南成立服務中心、四川災後重建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