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媽媽走入親子溝通與感受的誤區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我們常聽到很多媽媽這樣與孩子溝通:「你的房間總是很亂,你什麼時候才能把它收拾乾淨啊?」「作業做完了嗎?你總是等著我提醒!」「吃完飯後把碗筷收拾好,為什麼總是要媽媽來做呢?」
聽到媽媽這樣說,孩子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大多數的孩子肯定會用不耐煩的語氣這樣回答媽媽:「好啦!知道了!」「我一會兒就去,真囉嗦!」
大多數的媽媽對上面的這些場景和語言都不會陌生,生活中媽媽隨時隨地需要與孩子溝通,提醒他們錯誤的行為、教他們學東西、表揚他們正確的行為等等。
這些溝通很瑣碎,有時還需要費很大的力氣,但還不一定能達到媽媽想到的結果,因此便出現了上面所說的那些場景:媽媽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孩子對媽媽的教育感到厭煩→媽媽漸漸對孩子失去耐心。
很多媽媽之所以會對孩子失去耐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們走進了親子溝通的誤區,並親手為親子之間的溝通增設了很多障礙。
每一位媽媽與孩子溝通,都是想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只是媽媽無意或有意扮演的那些角色,卻扼殺了孩子表達自己感受的勇氣,扼殺了孩子想傾訴自己的欲望。
媽媽所扮演的以下幾種角色,將會很嚴重地影響親子之間的順利溝通。
一、指揮型媽媽
場景一:廚房裡,媽媽正站著挑菜,孩子在旁邊玩,媽媽對孩子說:「把你旁邊的那個椅子幫媽媽搬來!」孩子裝作沒聽見,心想:「你自己不會過來搬嗎?」
場景二:客廳裡的垃圾筒滿了,媽媽對孩子說:「去把垃圾倒了!」孩子仍然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說:「我不管!」
這種類型的媽媽總認為自己是媽媽,是一家之主,因此自己有權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殊不知,這種命令的口氣會令孩子很反感,有時孩子為了表達自己的反感情緒,常常故意不聽從媽媽的命令,故意與媽媽對峙。
作為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媽媽要時常轉換一下思維。如果你的上司用命令的口氣跟你說:「周末你必須加班!」聽了這樣的話你有什麼樣的反應,是不是會有滿腔的怒氣?在這樣的情緒下,即使在老闆的權威下,你勉強同意加班,但你是不是也會把不滿的情緒帶到工作中?
同理,如果孩子常常在「命令」和強迫下去做一些事情,他們肯定會有很多的不滿和抱怨。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不滿和抱怨之中,不但不利於親子之間的順利溝通,而且這也將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值得媽媽們注意的是,在親子溝通過程中,很大一部分媽媽並不是喜歡充當「指揮者」的角色,而是常常會無意識地「命令」孩子。
例如,天涼了,媽媽想提醒孩子加件衣服,但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意思從媽媽的口中表達出來變成了:「天這麼冷,還不去加件衣服!」本來是好心,但卻讓孩子聽了很不舒服。毋庸質疑,這也將成為媽媽與孩子之間溝通的一大障礙。
二、嘮叨型媽媽
場景一:孩子的成績只考了60分,因此低著頭不想理任何人,這時媽媽說:「你這樣垂頭喪氣是不對的,你應該振作點!」孩子不耐煩地說:「媽媽,你煩不煩呀?」
場景二:孩子放學一回家,就對媽媽說:「今天我惡作劇了老師,讓他很生氣。」媽媽說:「你應該為你的行為向老師慎重地道歉!」孩子聽了後很失望,很生氣地對媽媽說:「不用你管,我自己知道怎樣去做!」
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都扮演著「說教者」的角色,總是試圖通過「嘮叨」、「說教」教育孩子。例如,無論孩子做什麼, 她們總喜歡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做、「不應該」怎樣去做…,但孩子往往對這種「說教」很反感,他們會認為媽媽不理解他們,而且媽媽的「叨嘮」讓他們很厭煩。
正如上面場景所表明的那樣,在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媽媽的「說教」不但不會為他們解決問題,相反,它會使孩子的情緒越來越糟糕。
三、萬事通型媽媽
場景一:孩子不小心跌倒了,這時媽媽跑過去對他說:「看吧!你不聽我的話,失敗了吧!」孩子聽了後馬上趴在地上大哭,不肯起來。
場景二:孩子拿著不理想的成績單回家了,媽媽看到孩子的成績單,開始對孩子說:「當年我在你這個年齡時,我的成績在班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媽媽還沒說完,孩子就哭著跑走了。
這種類型的媽媽喜歡替孩子解決問題,常常給孩子提供一些勸告、建議或分析原因,有時甚至是長篇大論,在孩子面前總是表現出高人一等的形象。
但令這些媽媽很疑惑的是,孩子常常會不買她的賬。對於媽媽的建議、勸告、分析原因,孩子往往是左耳聽,右耳出,有時甚至連聽都不聽,或者乾脆捂起耳朵來。
孩子對媽媽所說的話不感興趣,大多數原因在於媽媽的溝通方式。可以說,媽媽這種「萬事通」的角色已然成為了親子之間溝通的障礙。
四、判官型媽媽
場景一:孩子拿著不理想的成績哭著回家了,媽媽對他說:「我認為成績不好要怪你自己!」孩子不理媽媽,沮喪地躲進自己的房間裡。
場景二:孩子拿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媽媽對孩子說:「你的行為是錯誤的,我認為你必須馬上把玩具還給別的小朋友。」孩子把玩具抱得更緊了,說:「不,我想要這個玩具。」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很多媽媽總是試圖充當「法官」的角色,對孩子的任何行為都作出審判,而且審判的結果一般都是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
雖然媽媽的這種審判大多數是正確的,但孩子往往因為媽媽沒有接受他的情緒而拒絕接納媽媽的審判。所以媽媽的這種判官角色也會成為與孩子溝通的一大障礙。
推薦閱讀:教養不同調?孩子能感受「愛」最重要
五、批評型媽媽
場景一:孩子晚上很晚才回家,媽媽生氣地對他說:「你翅膀硬了,想飛了是嗎?我們管不了你了,是嗎?」孩子很氣憤地說:「是的,我不用你管!」
場景二:媽媽在教孩子做作業,教了很多次,孩子還是不會,這時媽媽說:「你真笨得可以,誰教你都會瘋掉。」孩子生氣地把筆扔在地上說:「我不學了!」
這種類型的媽媽也是試圖在證明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試圖讓孩子認同自己的觀點和情緒。但她們喜歡用一種很「冒險」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例如,利用嘲笑、諷刺、開玩笑、貼標籤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批評型媽媽的這種語言和行為,會造成親子之間很大的代溝和隔閡,而且還會對孩子的自尊造成很大的傷害。
雖然以上的幾種媽媽在與孩子的溝通中,都企圖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但很不幸的是,媽媽在給孩子灌輸正確觀念的同時,都忘記了認同孩子的情緒,因此也導致了親子溝通的障礙。
另外,媽媽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的各種態度,無一例外地向孩子傳遞著令孩子沮喪、受挫的信息,那就是:「孩子,你錯了。」
類似的溝通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幫助,或密切親子關係,相反的,這種溝通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影響,例如扼殺了孩子表達的勇氣、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剝奪了孩子自我反思的機會、阻斷了孩子想自己負責的行為等。
因此,每一位做媽媽的都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自己是否有過不經意間扮演這種角色的經歷?如果媽媽確實發現了自己曾經或者經常扮演這些角色,為了與孩子之間有效的溝通,為了使親子關係更加密切,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媽媽們就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角色了。
本文選自《盆栽奶昔的博客》的博客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揮別突發漏尿、尷尬異味…更年期女性養成3項好習慣,有效重拾乾爽自信生活
許多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們都有過類似經驗:一咳嗽或大笑、提重物的瞬間就察覺到褲子滴滴答答,令人尷尬的漏尿問題已悄悄找...
我要回應
2017-12-03 12: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