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台北人就怕!林可彤曝媽媽心聲:病毒找上我們以前,心裡都要生病了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本土疫情已經連續十天超過千例,昨(24日)更是超過五千案例,面對如此不可控的疫情,不少民眾也開始進入人心惶惶的階段。藝人林可彤是一位二寶媽,她日前發文分享到,自己去台中出差,有人發現自己是台北人就不敢脫口罩,讓她心想:「在病毒找上我們以前,我看大家心裡都要生病了?!」
林可彤在貼文中表示,自己日前去台中開會,當地人得知有台北人要來就超緊張,完全不敢脫口罩,自己在工作空檔時查看媽媽群組,看見有哪間學校又因為出現確診者停課,就不免擔心孩子的健康,她說:「每天送孩子進校門都會擔心了一下。」
不只如此,林可彤坦言,因為自己還是需要出門工作,總會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被傳染者或是傳染者,每天都要詢問家人的身體狀況,每當打開社群媒體,看見的卻又是一片的謾罵聲,她說:「大家都好像超專業,這個政策不行,那個作法也不對。」無奈表示:「在病毒找上我們以前,我看大家心裡都要生病了?!」
林可彤說,心理影響身體,過多的壓力對身體一定不好,與其天天擔心確診者人數、足跡,不如多做一點運動、吃維他命、打疫苗,增強自己的抵抗力,是我們現在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發,如今已經進入第三年,長期以來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當特別時期,醫護人員、一般民眾、倖存者,這三種人面對疫情衍生的不良心理反應也有所不同。若你也陷入疫情恐慌,或者完全相反,你對疫情感到冷漠麻木,你可以參考以下的應對方式。
一、 一般大眾:焦慮型與同情疲乏型
焦慮型
一般人可能會有移病與恐慌(Hypochondria &Panic Attack)的症狀,由於媒體時時刻刻都在訊息更新,民眾固然更容易了解防疫資訊,卻也更容易感到緊張、焦慮,進而恐慌懷疑自己是下一個被感染者。
由於焦慮的情緒往往會讓人呼吸急促、胸悶、腸胃不適,剛好這些身體反應與肺炎的某些症狀描述相似,讓恐慌發作的人加倍焦慮。因此,心理諮商專建議,若恐慌發作,有下面幾個方法。
1. 深層緩和呼吸
吸氣從鼻腔出發,慢慢的感覺氣息進入肺部,默數五秒,感到腹部隨著吸氣鼓起;之後慢慢呼氣,確定氣都吐乾淨之後,重複呼吸幾次直到自己感到放鬆。
2. 挑戰焦慮來源
首先,分辨自己的問題是可以解決還是無法解決的,把心思放在能解決的問題上。例如:「我會生病嗎」是無解的;「我能如何預防」是有解的。接下來,分析事情發生的機率,如果離疫區很遠,我們就無需大量囤積口罩、杞人憂天。最後一步,若你覺得很有可能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那就追蹤具有公信力的政府部門防疫資訊,根據防疫步驟、疑似感染的通報與隔離流程去做。
同情疲乏型
「電視、網路不斷報導疫情,突然覺得很膩,看到捐款或搶購口罩的訊息,心裡也沒什麼想法,難道是我太冷血了嗎?」如果是這種狀況,你可能陷入了「同情疲勞」,也有人稱次級創傷。
同情疲勞最常發生在長期要暴露在創傷事件中的人身上,例如急診護理師看過太多傷/逝者而變得倦怠或麻木,而一般人可能因為在短時間內大量接觸這些負面消息,進而產生冷漠、煩躁、無感的心理防衛機制。
專家認為此時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先從自我關懷做起,才有餘力關心他人。實際的作法如拿一張便利貼,寫今天發生的三件好事,貼在自己看的到的地方。
二、 一線醫護人員
前線醫護人員首當其衝,最容易誘發心理壓力(Psychological Stress),通常壓力來自於害怕自己也被感染、過年無法放假,和家人分離、耗時耗力的救援工作、臨時調職換班、直接面對重症患者的痛苦和死亡。在這種狀況下,醫護人員的情緒容易變得煩躁不安、易怒、緊張、憂慮、難以集中注意力,伴隨的身體症狀有暈眩、呼吸不順、心跳加速、厭食、失眠、夜驚。

圖片來源:臉書
醫護人員在高壓環境下工作,得避免心理與身體不適影響專業能力,專家建議,醫護人員感到壓力時可以試試「落地法」:
1. 身體落地
以溫水洗手
握著一個物品,感受它的觸感
用力張開再握緊拳頭,感受手指末端伸展
感受雙腳踩在地上的紮實感
2. 精神落地
環顧周遭的人與物,心中快速念出他們的名稱
想像你的壓力是一個影片,你可以隨時按下停止播放鍵
3. 心靈落地
專心想著讓你安心的人物或地方
專心想一件你很期待的事情
三、 倖存者內疚
倖存者內疚指的是人們覺得自己應該要對受難者負責,而陷入自責的泥沼中。英國心理學家Stephen Joseph認為,產生倖存者內疚主要有三個原因:
1. 別人有生命危險,自己平安無事
2. 自己對別人的災難無能為力
3. 剛好在封城之前離開的武漢人,擔心自己成為傳染源,或覺得自己「遺棄」了在武漢的家人
倖存者內疚其實是人之常情,因為有同理心,才會對別人的災難感到焦慮和不忍,但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安生立命;行有餘力幫助他人、默默行善,就是最好的救援。
參考資料:KY KnowYourself 〈陷入“肺炎恐慌”怎麼辦?6個方法,應對疫情帶來的不良心理反應〉
推薦閱讀:
預防傳染疾病感染,妳戴對口罩了嗎?
疫情副作用?因酒精、乾洗手眼睛受傷的兒童比例上升10%!酒精噴到眼如何處置?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