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今日缺席的父親,就是明天可有可無的陌生人

今日缺席的父親,就是明天可有可無的陌生人

爸爸,別在你的位置上偷懶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Dolly

學生王宇是個「問題」學生,學習不用功、行為習慣也不好,沉默少語,總是一副桀驁不馴的模樣。作為班主任,我通常會在私下找他聊天,試圖開導他,但一開始他是拒絕和我溝通的,不管我說什麼,他都不語,眼神總是遊離在別處。

有一次,他跟同學發生了口角,打了起來。場面有點難看,我大喊停下來,他不聽,繼續與對方僵持著,掐著對方的脖子,眼裡帶著殺氣。我見情況不妙,只好走上前去把他們扯開。勸架之後了解到,他們打架的原因是,對方嘲笑王宇是個「沒爹」又沒人要的孩子,他不服氣,便與人打了起來。

而據我所知他是有父有母的,並且家庭條件還不錯,對此我深表疑惑,找來他問了問究竟。王宇告訴我,他跟同學都說自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他說:他恨爸爸,在他的成長中,爸爸一直是「缺席」的,從小到大爸爸一直很忙,忙著賺錢、忙著應酬,甚至忙著他手機的朋友圈,就是沒有時間陪他。

有時候王宇的媽媽會和爸爸吵鬧,希望他多親近和管教兒子,可是王宇爸爸說:「我在外面累死累活,你連一個孩子都不能管好嗎?」「知道我為什麼越來越壞糟了嗎?因為我以為我變糟了,他就能注意到我,會關心我。」說這話時,王宇居然哭了,像一只受傷的小狼似的嗚咽。

爸爸,別在你的位置上偷懶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很多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的運行模式,教育孩子的責任更多地扛在媽媽身上。可是,媽媽再多的愛也不能彌補父愛的缺失。

一項調查顯示:即使是尚處於朦朧狀態的嬰兒,他也會因為缺乏父愛而出現焦躁不安、食慾減退、抑鬱易怒等「父愛缺乏」的典型症狀。少時「父愛缺乏」的孩子,中學輟學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長大後成為單身母親的可能性高出3倍。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會相對健康很多

我的朋友周泉,是一位中學教師。教學任務很重,還要負責學校的教研任務,再加上自己常進行研究,是一個大忙人。可是,在教育孩子這一塊,他從來沒有閒著,他和孩子一起踢球、陪孩子閱讀、帶孩子參加孩子真正感興趣的興趣班。

趁著暑假,周泉帶著他十一歲的兒子翌恒自駕去旅遊了!說是旅遊,其實是縱走司馬遷壯遊路,進行文化考察。七月的陽光炙熱,可是周泉激情滿懷:「趁著暑假、趁著年輕、趁著陽光正好,微風不躁。」「天氣這麼熱,自駕不容易,再說,十一歲的小孩,能懂什麼叫文化嗎?」「讓他開闊開闊視野也是好的」他一臉篤定。

爸爸,別在你的位置上偷懶

翌恒小朋友雖是小小年紀,卻是圍棋五段小高手,畫畫也似乎很有天分,學習也是一流的,最重要的是,他性格開朗,是個陽光大男孩。

很多父母會罵自己家的孩子:「你瞧瞧別人家的孩子!」但又有幾個家長會自我反思:「你瞧瞧別人家的父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從源頭上找問題,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家庭教育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健全的家庭教育,離不開媽媽的細心教導,也需要爸爸的引領教育。父親是向孩子呈現外在世界的關鍵性人物,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往往更外向樂觀,勇於表達自己,自信大方。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孩子生命的前六年裡,成年男性的出現是非常必要的,男孩能夠在父親身上學到適當的男性品質;而女孩不僅能獲得對異性的基本看法,並且能發展出更加堅韌、果斷和樂觀自信的人格特徵。

爸爸,別在你的位置上偷懶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往往藏著孩子未來婚姻的模樣。男孩會把父親視作未來發展的楷模;女孩則通過觀察父母來學習男女的相處之道,父母的婚姻相處之道決定了孩子如何選擇另一半。

大導演李安曾經說過:「我做了父親,做了人家先生,並不代表說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們尊敬,你每天還是要來賺他們的尊敬。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孩子的尊敬是父母的努力賺來的,一個長期缺席的父親是無法贏得孩子發自內心的愛和擁護的。

今天你在父親的位置上偷懶,明天你就會成為可有可無的陌生人。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特約編輯

小朵莉,喜愛用文字抒發心情,自詡為牧羊人,期望能用生命感動更多的靈魂。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