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何翩翩:夫妻吵架最忌諱叫孩子「選邊站」或當「和事佬」!

何翩翩:夫妻吵架最忌諱叫孩子「選邊站」或當「和事佬」!

何翩翩,夫妻,吵架,選邊站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何翩翩

我在臉書上收到一位媽媽的求救文:「老師抱歉打擾,我實在很無力所以想請教一下。平時我的二寶很黏我,通常在我身邊都會比較愛耍賴,也許可能我某些地方比較縱容他,但我自認該教的也有教,不是一味的放縱。

「對於他犯的錯,我都希望用說的方式導正,並且限制他的行為,例如要先到某處休息,禁止他做自己的事,但成效可能比較有限,相較於爸爸直接大聲喊罵甚至打他來得快速有效很多,也因此造成夫妻不合,對於教導孩子這方面時常吵架。

「今天晚上二寶耍賴要我一直陪,我想讓他自己哭完發洩就好,結果先生衝過去毒打二寶,當下我只能靜靜在旁不插手,他卻反過來說我為何一直縱容孩子?都不會打罵,所以孩子才會這麼愛哭鬧。

「但我覺得小孩哭是情緒發洩,不是正常的嗎?不能靠過度的打罵而得到立即性的安靜跟聽話吧?還是我的想法錯了嗎?老師,對於先生的攻擊,我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呢?」

教養方式也要因應時代修改你知道總體而言,夫妻關係最低點會落在什麼時候嗎?通常都是孩子陸續出生的那幾年。工作、照顧孩子、做家務、照顧原生家庭⋯⋯因為同時有太多的雜事要去處理,加上雙方的教養觀也隨著孩子出生一一浮現,衝突、爭吵在這幾年實在很難避免,但這也將是孩子配備人際能力的第一步。他將親身經歷、親眼目睹父母在他面前,幾乎毫不掩飾的演出感情戲及衝突的處理。

夫妻好好吵架,讓孩子學習如何溝通

如果父母能示範如何好好的生氣、有目標的吵架,並在孩子面前重歸於好,將會是孩子日後很重要的人生養分。夫妻的衝突,常常只是因為期待著一種被對待的熟悉感。這種熟悉感很可能是對方原生家庭處理衝突的模式,或是原生家庭教養一貫的作風。先撇開對孩子負面的影響不談,夫妻不同調時,這份理解必須先放在心裡,才有可能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也才有可能再來因著孩子、因著世代的不同做出理性的調整。有不少爸爸從小就是被打罵長大的,所以可以想見當兒子不聽話時(特別是兒子),他們腦中第一個浮出的方式,就是「打下去、打到乖、打到會怕」就對了。

夫妻,教養,親密關係,溝通

體罰小孩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來自原生家庭的直覺性反應,但對於媽媽們來說,一方面保護孩子是媽媽的天性,另一方面不可諱言的,大部分的媽媽比較願意做功課、努力接受新知,為了孩子試著改變自己舊有的教養模式。

這時如果爸爸沒有意識到這個差異,的確很容易發生衝突,讓婚姻觸礁。別讓怒氣造成孩子的創傷換個角度、以孩子的觀點來說,他們其實很容易因為看到爸媽不理性的衝突而形成偏見,潛意識的認為「都是我不好」。就算今天媽媽是因為爸爸動手傷害了孩子而和先生大吵,在孩子的心底也會很自然地覺得一定是自己不乖,才會造成爸媽吵架。

如果希望讓這樣的傷害降到最低,切記一定要讓孩子體會到你們正在用語言解決問題、溝通並達成共識,告訴孩子:「我們剛剛比較大聲,是正在討論這件事情,『跟你沒有關係』,你不用負我們情緒的責任。」千萬不要說出:「還不都是因為你,我才會和爸爸吵架!」這樣的話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殺傷力,甚至可能影響到他未來的情感經營與人際關係。

夫妻爭吵,別要孩子選邊站

當夫妻爭吵時,對孩子而言最不好的處理還有兩種,就是叫孩子「選邊站」或是要孩子當「和事佬」。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比較健康的狀態是他會從爸爸、媽媽兩邊各學習到一些特質,而成為一位比較有彈性、成熟的人,如果成長過程中常常在聽一方講另一方的壞話,或是灌輸一些比較偏激的觀念,常常容易僵化了孩子的思考,排除了另一邊父母的特質,這對孩子而言絕不是好事。

另外,如果常常要孩子扮演和事佬,爸媽得要靠孩子來維持夫妻關係,其實是把孩子拉進了夫妻的三角關係中,無法分化的結果也會使得孩子得背負著罪惡感成長,造成未來面臨各種選擇時的障礙,不敢離開父母而獨立長大,甚至衍生出很多心理的問題。我們永遠不可能將另一半變成跟自己一模一樣,或是要求他完全依照自己的心意來處理教養問題。

當初走進婚姻,不就也是因為欣賞他有和自己不一樣的特質嗎?當教養不同調時,如何接納另一半的論點、一起討論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才是身為父母的我們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文初的來信中,我能理解媽媽看到孩子被爸爸體罰時的心碎與無助,也能看到爸爸對於媽媽不設教養界線的心急與無奈。

我相信夫妻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我也可以感受到爸爸並沒有放棄,而且想要在孩子教養上出一份心力的努力,以及媽媽不斷在修正教養方式、尋求協助的認真。但當彼此無法看到對方的擔心與好意時,婚姻的衝突就會一再的發生,而最終受傷的,肯定就是我們的孩子。如果能讓夫妻雙方的不同在孩子的身上合一,相信那將是孩子最大的福分!世界上最難的工作,就是和另一半一起好好的攜手把孩子帶大。

教養觀當然可以不同調,但如果可以真正看懂孩子的需要、欣賞另一半的努力、理解彼此的差異,然後理性的溝通討論出彼此的觀點與地雷何在,我相信孩子將會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長出雙倍以上的能量,更從容、彈性的去面對他的未來。更別忘了,你的另一半才是會和你牽手走到最後的那個人。

這就像買了兩張門票進到叫做「家庭」的遊樂園。你們將一起經歷刺激驚險的雲霄飛車,也可能會一起玩著令你頭暈目眩的咖啡杯,當然也可能是在草地上開心的野餐、遊戲,不論在遊樂園的日子你喜歡或不喜歡,最後你們終將手牽著手走出樂園,結束那段為人父母的生活。那段生活可能不是每分每秒都讓你愉快喜悅,但它將豐富你的人生、擴展你的生命經驗,讓你成為一個更好、更完整的人。

當夫妻在教養孩子時發生衝突:

1.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對方,如果你還希望另一半能共同參與孩子的教養,分擔教養的重任,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讓對方難看。心中所有的批評、抱怨,都請關起房門再討論。

2.當雙方都在情緒上,隨時容易失控時請喊暫停、先離開現場,並善用通訊軟體。有時用書寫的方式比較能說出自己的擔心與論點,同時可以避免情緒化的發洩,才有可能讓對方聽到你想說的重點。

3.不小心在孩子面前爭吵了記得事後要還原全貌,讓孩子了解也許爸媽是因為你該不該補英文而大聲討論,但這絕不是你有什麼問題,只是我和爸爸的想法不一樣,和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果可以,也請在孩子面前和好,孩子才能真正感到安心。

4.無論如何,請努力看到對方的用心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長大,只是很多錯綜複雜的因素,讓彼此對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和對待。大人們一定要先彼此好好的了解,開誠布公的理性討論,才有可能讓教養的不同調,對孩子產生更多的助益而非阻力。

夫妻,教養,親密關係,溝通

推薦閱讀
「以退為進」保護男人的面子,也保護你們的感情
夫妻吵架,一句話,讓老婆放下殺夫武器!

如何出版社】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帶你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讓教養不再卡關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Mella

大家好,我是麒麟雙胞胎兄弟和小諭兒妹妹的媽;目前在蒙特梭利幼兒園擔任園長的工作,曾經在紐約生活與工作了三年,在那裡拿到紐約大學(NYU)的幼教碩士與3-6歲蒙氏教師證。在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分之下,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圍繞著孩子們轉啊轉的,工作與育兒的過程中有壓力、有挫折,但也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的時刻,願意真誠的呈現給大家,希望這些生活體驗式的分享甚至是自我省思,能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其實沒有人是孤單的,而只要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會是收穫最豐富的人。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