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保護孩子身心靈!用愛的教育迎接「體罰零容忍」時代

保護孩子身心靈!用愛的教育迎接「體罰零容忍」時代

▲圖片來源:陪你一起長大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人本教育基金會每年響應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推出全新的公益短片,將家中常見卻總是被拿來充當體罰的器物「擬人化」,藉以傳達體罰不能改變孩子的想法給各位家長,同時呼籲各位家長要用更多溝通、包容來代替體罰。近期國內也著手研擬修正民法懲戒權,包括不得對子女進行身心暴力等體罰行為。

體罰教育OUT 貫徹愛的教育

▲圖片來源:Pexels

人本教育基金推出公益短片「愛,不失守」,影片中將家中常見的雞毛撢子、衣架、皮帶、直尺等生活物件擬人化,並透過團體治療,說出內心受傷的經歷。主角之一雞毛撢子表示,我的願望是給小孩一個乾淨的家,怎麼知道會被用來當作孩子哭鬧時,被家中大人充當打小孩的工具,至此,我成為孩童看到都會害怕的工具。

人本教育基金會表示,影片的目的是盼能傳達給家長,試著用更多溝通、包容來代替體罰,體罰無法改變孩子,只會讓他們害怕,唯有愛才能。雖然許多父母本意也是想透過愛給於孩子溫暖的家庭,但一旦爆發忍不住,失手打了孩子,愛就失守了。

修法不可體罰 溝通教育孩子

▲圖片來源:Pexels

法務部近期擬修正民法親子懲戒權,就是要讓政府投入相對資源,改善體罰教育,引導家長用更好的溝通方法理解孩子;衛福部保護司兒少保護科科長黃瑞文也表示,如果家長想要有個喘息、休息的空間或是趁機放空思考,不妨也可將家中小孩交付他人,政府希望建構全台灣都有這樣喘息服務的空間或環境,畢竟用打、罵的方式無法真正教會小孩,只會教會小孩害怕。

除了公益短片,人本教育基金會也推動照顧者支持喘息服務、友善親子空間、親職教育資源、完善幼托系統、立法維護兒權等拼圖,象徵邀請政府、民間團體、民意代表等,以親職支援系統,共同成就不打小孩的國家。

推薦閱讀:

「溫柔教養」絕對不是放棄管教!我不打孩子不代表我沒教好

「陪伴」是最有效的教養!林書豪母親三大教養觀,教出謙遜勇敢的孩子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