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別以為孩子還小就不懂愛情,8個爸媽一定要教的感情觀!

別以為孩子還小就不懂愛情,8個爸媽一定要教的感情觀!

戀愛,青少年,愛情觀
圖片來源:《加油媽媽》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尚瑞君

愛情,其實是孩子在學習跟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這種關係,就像是心靈的時空膠囊,裡面裝著孩子最初接收到的愛的密碼,而他會再將自己的新設定編寫進去。

當孩子的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在體內流竄的荷爾蒙,不但會讓孩子的外表慢慢像個大人,心思和行為也開始脫離童稚,甚至往外開始經營友情、愛情。父母要如何陪著孩子在情字這條路上探索與穩定前進呢?

現在的資訊太氾濫,孩子情竇初開的年紀,已下修到小學中高年級。你知道孩子喜歡過誰,或被什麼人喜歡過嗎?你有跟孩子討論過喜歡、戀愛、性行為,與結婚生子的議題嗎?這些問題我都隨著孩子的年齡發展而慢慢跟他們討論。

一、讓孩子從小就有會被人喜歡或討厭的概念。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離愛情還有好幾個光年。愛情都是先從喜歡開始,但是喜歡是看見一個人的優點,喜歡他某種特質。而愛情除了喜歡之外,還得包容對方的缺點,接受對方的不完美,並且愛情有絕對的獨占性與排他性。這些差異不要說孩子不一定可以釐清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覺,就連很多大人都不一定可以為愛情負起責任,因而造成婚內外遇,所以親子可以一起好好學習愛的課題。

只要跟人有固定或經常的接觸,孩子就可能會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對象,這是很自然的情愫。以前有次去接還在讀大班的祐亨放學時,他興沖沖地說:「媽媽,○○說如果她長大了遇見××,就跟×× 結婚,如果遇見我,就跟我結婚。看長大後會遇見誰,就跟誰結婚。」他口中的那個女同學,不但個性活潑開朗,連喜歡的對象都還有兩位選擇,可見她的博愛與深謀遠慮。

我笑著問兒子:「那她這樣說,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他說:「我就想長大的事也說不定啊!而且我們畢業後都要讀不同的小學,也許再也不會見面了,誰知道呢?」

是啊,誰知道呢?看著那個從小就一直嚷嚷著長大要跟媽媽結婚的祐亨,現在居然也有人想在長大後遇見他就要跟他結婚了!孩子的成長好像只是在一個轉瞬間,就成為過往雲煙,我們如果不多耐著性子聽他們說,會錯過多少美麗的吉光片羽呢?

兒子們陸續進入小學後,我也會聽著他們說,誰喜歡誰或是誰喜歡他們等等。不要害怕跟孩子討論感情的議題,反倒要讓孩子從小就有會被別人喜歡或被別人討厭的概念,也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討厭或是喜歡人的能力和選擇。像他們在小學中高年級都曾被女同學示好、告白,甚至有同學為他們爭風吃醋,幸而都被班導師循循善誘化解。

當孩子可以正常地喜歡一個人或是改變喜歡的對象,可以為自己的心作主時,也許因為有自信,反而比較不會急著想要發展成一對一的戀愛關係。此外,孩子的喜歡也會變來變去,在這些變動中,他們也在慢慢形塑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與樣貌。

二、高調宣示交往只是好玩、想炫耀,或是誤解交往的意義。

因為代課的關係,我認識很多學生,有些學生都會要求我加臉書朋友,所以在臉書互動上,我會看見很多年輕的臉友及青少年之間的互動。這些臉友,他們從小學進入國中後,常常在交友狀態中寫著跟誰在交往,甚至直接在社群上以老公、老婆相稱。很多其實只是為了好玩、想炫耀,覺得脫單比較酷等等。而且顯示跟誰在交往的對象中,女同學跟女同學交往的比例最高,因為女生比較在乎情感上的支持與歸屬感。

也有些狀況,甚至是搞不清楚交往的意義。

有個男學生A就說他在國一時差點被另一個男同學B害死。因為在小學時,B問A喜不喜歡他,A認為就是同學之間的喜歡啊!於是直接回說喜歡。沒想到在國中時有人問B國小有沒有跟人交往過,他就說自己跟A交往過。後來A知道後跟大家澄清,就是一般同學之間的喜歡,大家不要亂傳他們談過戀愛。國中生的情思啊,真的是情感教育不足的變形小說。

有時候學生之間喜歡傳誰跟誰在交往,或是誰暗戀誰等等。如果孩子跟你聊這些話題,你要像是收到孩子贈送的特別禮物一樣,謹慎開啟。因為那是他願意跟你分享屬於他的青春祕密,既珍貴又別有趣味。父母千萬不要嫌棄他年紀小哪知道什麼是談戀愛。青春期孩子的「個人神話」,他的任何感受與經歷都是「世界之最」。

三、告訴孩子要遠離容易失控的曖昧情境。

我國小的時候,有個鄰居大姊姊在高中時休學結婚了,原來她去男朋友家看書看到發生關係而意外懷孕。很多人都覺得不會那麼倒楣一次就中獎,但次數多只是懷孕的機會會增加,並不表示完全沒有機率。而且每一次懷孕,不就只是因為那一次精子遇上卵子嗎?

難道還會有分幾次才遇到嗎?大人小孩都不要自己騙自己了。我在補習班當高三物理班的帶班導師時,有次一個學弟很興奮地告訴我:「學姐,我之前不是跟妳說過,我剛認識一個女孩。」

我說:「對啊!怎麼了?」

他說:「昨天我請她來家裡複習功課,看了一下書,我問她要不要參觀我的房間,然後到了房間,我抱她、親她、摸她,一下就到三壘了,怎麼會這麼容易?」

那個高頭大馬的學弟,說得眉飛色舞,我的腦海裡卻一直回響著他的那句話:「怎麼會這麼容易?」那時我不懂,後來我明白了這是「情境使然」。不要說燈光美、氣氛佳,才會發生意外的關係。當兩個年輕肉體在私密的空間相聚,莫名其妙的電流就可能讓電線插上插座,事後兩個人卻都推說不知道怎麼就發生了!

全身荷爾蒙狂飆的青少年,理智的大頭,管不住情慾高漲的小頭,只想全力衝刺奔回本壘,一邊探索一邊奔壘。還好當下女孩拒絕了,而缺乏經驗的男孩也還來得及煞車。不然完全沒有身心準備地直接性交,誰知道會演變成何種狀況呢?

朋友親戚家的高中女兒也因為懷孕休學結婚,十六七歲就當媽,現在二十出頭,已經生了三個,這讓朋友的女兒們,在看了她們表姊的人生經歷後也心生警惕。

青少年談戀愛,要選擇在公開場合約會,避免在曖昧的情境中獨處。少女往往對愛情充滿夢幻和憧憬,但青春期的男孩,不是被愛驅動了靈魂,而是對性的好奇,主宰著他的行為和思緒。如果不小心擦槍走火地「弄出人命」,不管是選擇生或不生,都會對兩個孩子的人生,造成無法評估的影響。

青少年要成功避孕,只有一個百分之百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發生性行為。我們聽過多少在外面磨蹭射精,而女友還是處女就懷孕的故事呢?

愛情,是從兩個相互吸引的靈魂開始好奇之旅,如果只急著探索彼此的肉體,那只是慾念。

四、要保護自己,尊重彼此。

性,是人類繁衍的原始驅力,原本是單純、健康,情感交流而美好的連結。但如果逾越年齡、意願、道德、禮教、場所,甚至淪為權勢、金錢、暴力的交易或脅迫與迷惑時,就變成色情與犯罪。

青春期的孩子在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後,會對性好奇只是基於本能,但如果他們沒有正確的知識,被誤導或是被利用,那都是我們不願意看見的事。

常常有讀者私下問我孩子自慰或是交異性朋友的話題,其實在我們的對談中只是協助父母釐清心中真正的觀念和想法,讓他們有能量協助孩子走過躁動又懵懂的青春。父母可以多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戀愛經驗,告訴他們自己對同性和異性的觀點和看法。還有父母當初怎麼選擇對象、怎麼保護自己、怎麼達到情感交流卻也尊重彼此。這些過往經驗可以給孩子一些實質上的參考,才不會讓孩子在網路上亂看、亂學。

每對父母心中的尺度都不一樣,自己要先釐清可以接受的範圍與界限,用健康的心態跟孩子討論,不然孩子只好自己胡亂找資料滿足他的好奇,這樣不是更危險嗎?

五、學會失戀,才能夠勇敢再愛。

以前有位朋友跟我說起她的真實經歷。有天她在路上,遠遠看到一對手牽手的男女朝她走過來,彼此距離愈來愈近時,男孩跟她交換著彼此訝異的眼神,然後男孩鎮靜地開口跟她說:「媽!這是我女朋友!」當下她雖然驚訝到說不出話,還是禮貌性地打了招呼。

後來,朋友和她先生決定邀請女孩來家裡吃飯,得知女孩來自只有父親的單親家庭,言談之間對愛充滿了幻想,他們決定先觀察兩個年輕人的交往狀況。朋友的兒子正常約會了一段時間後,突然變得有些無精打采。她關心地詢問兒子,兒子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她發現更喜歡的男生,對方也答應跟她交往,我們就分手了!」

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愛戀,朋友的兒子被動地接受女方的追求,也被動地接受女方的分手,就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發燒,來得快,退燒得更快。戀情有開始就有結束,父母也要跟孩子們談談如果分手怎麼辦。

平常跟孩子們聊天,我們就會談談別人遇上分手時的狀況。祐亨在國三時曾說:「分手就分手吧!天涯何處無芳草!」

我說:「對啊!談戀愛就是在練習跟別人相處,我們不會因為失去一個人的愛而活不下去,也不會有人因為失去我們的愛而活不下去。要找到一輩子的愛情不容易,但是在進入戀愛關係前,我們可以先學會好好愛自己。」

有一位大學教授曾經說過:「以前我剛在大學教書時,學生從大一談戀愛到大四要分手,一段感情就是大學四年的光陰。現在的學生是開學談戀愛,學期結束前就分手了!」

校園戀情這樣的轉變,反映著什麼都求快的社會現象吧!

有個朋友的兒子剛念大一不久就談戀愛了,大大方方地把女朋友帶回家過夜。結果不到三個月,那個女生喜歡上別人就跟他分手。朋友只問兒子,分手後,你確定她生理期有來嗎?他兒子說確定她生理期有來啊!我很好奇朋友為什麼要這樣問她兒子?她說:「雖然他們分手了!但也要確定女方沒有懷孕啊!不然以後還不知道會衍生出什麼事。」

哇!現在大學生談戀愛進展與分手,是不是都用光速進行呢?爸媽都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嗎?爸媽都有跟孩子們討論交流過嗎?

六、利用分組或社團活動,多接觸不同類型的朋友。

除了好奇、想炫耀等原因會導致早戀之外,這樣的孩子大多也缺乏「愛」。當親情與友情匱乏,在青春期時就可能讓愛情提早萌芽。父母除了多關心孩子,把親情填滿,更可以鼓勵孩子多利用學校的資源,在分組或社團活動中,多接觸不同類型的朋友,擴展自己的人際網路發展友情,才不會急著想鑽進一對一的小型世界。

如果父母以為不讓孩子參加社團活動,禁止孩子談戀愛,孩子就會把所有時間花在用功讀書上面,這樣其實是有些自欺欺人的鴕鳥心態。壓抑與禁止,不是讓孩子變得更反抗與更叛逆,就是變成逃避與自閉。青少年喜歡冒險,更熱中挑戰權威,只有疏通才不會造成氾濫與衝撞。

七、崇拜偶像,釋放「想愛」的能量。

讓孩子想愛的能量有一個安全的發洩管道,那就是偶像崇拜。我會聽聽孩子談他們喜歡看誰的影片、聽誰的節目與歌曲。青春期的孩子花一點時間崇拜偶像,就像是地球偶爾的小型地震釋放能量一樣,不但安全正常,也可以帶給孩子不同的變化和成長。

像祐亨在高一時很喜歡聽一個分享投資股票的理財節目,透過這個節目的介紹,在高一暑假閱讀了二、三十本好書,他說:「這個暑假看了這麼多的好書,過得好充實。」

每一個孩子心中的偶像,都比父母有吸引力。如果孩子透過偶像的介紹,而開啟自己不同的接觸層面,也是好事。但現在資訊浮濫,父母也要關心孩子們關注的偶像,是否健康、正向。

八、「愛」是一種向上的驅力。

因為愛你,我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愛我,你也讓你自己變得更好。如果因為談戀愛而讓兩個人成績退步,茶飯不思,影響到健康與正常的生活,這其實是慾念在作祟的迷戀,迷失在戀情中的愛不是真愛。真愛是一種向上的驅力,這種內驅力,會讓自己和對方都往變好的路上前進。一如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造成孩子成長的阻礙,那也不是真愛而是溺愛。

祐亨讀國二時我問他:「你會喜歡怎麼樣的女生?」

他說:「像我一樣優秀的。」

我再問:「那幾歲會想交女朋友?」

他說:「十八歲以後,成熟一點吧!」

這個答案,顯示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會投射到他選擇朋友的考慮和需求。讓孩子多了解別人與自己的不同,本著尊重與欣賞的眼光,多交朋友。可以跟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切磋成長,也可以透過觀察跟自己不一樣的朋友,看見世界的其他面向。

我們離開父母的保護之後,也是靠著同學朋友在人生的路上相互切磋砥礪。不管是同性還是異性,孩子只要用健康的心態交朋友,慢慢地,也可以發展出自己良好的人際網絡。

父母關係會影響孩子的感情觀

如何跟異性相處?孩子一開始都是跟父母學習的。如果你希望孩子的愛情關係健康、正向,那就先向孩子示範你們良好的夫妻關係。

尊重與忍讓,往往是親密關係的重要元素,不同方式的應對與表達,也左右著情感的連結。孩子在觀摩父母的互動中,可以學會做適合自己的選擇,珍惜與善待人際相處的緣分和情感。

戀愛,青少年,愛情觀

▲剛剛好的距離:設立關愛界線,家有青少年的親子相處指南

推薦閱讀
兒子帶十三分考卷回家,爸爸的反應,令人佩服!
父母給予的負面訊息影響多深?早年傷痕若沒能治癒,將大大侷限人生觀

時報出版】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剛剛好的距離:設立關愛界線,家有青少年的親子相處指南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擁有31年文化出版的厚實基礎、穩固的經營體質,未來將繼續以「文化傳承」的精神為依歸,肩負文化與教育的功能,在獲利與理想間尋求最佳之平衡點,一方面要提昇全民知識水平、為後代留下文化資產,同時兼顧讀者各方面的需求,繼續耕耘廣大的華文出版世界,與讀者一同打造知識產業,建立華文出版文化國度!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

揮別突發漏尿,重拾乾爽自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