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二例猴痘出現!30歲男發燒、睪丸腫脹…4傳染途徑必須注意!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台灣出現第二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在今年五月至七月到美國出差,7/3起出現左睪丸腫脹、發燒、鼠蹊淋巴結腫脹等情況,雖服用抗生素但並未改善,更出現皮膚紅疹與腹瀉情況,7/10入境時,自行表示疑似罹患猴痘,被診斷後於12日確診,現在正於醫院隔離。
而台灣首例的猴痘確診個案,是一名自德國返台的本國籍20多歲男性,猴痘目前已知會由呼吸道和黏膜近距離接觸感染,病程2-4周,傳播期很長,在痘痘結痂以後還有傳播力。猴痘最強的危險因子有三:性行為、接觸確診者、疫區旅行,皆有演變成重症可能,死亡率大約3-6%。
法國出現首例兒童猴痘個案
法國衛生當局在當地6月25日晚間宣布,巴黎出現一名小學生感染猴痘病毒。葡萄牙科學家挑選出 15 份猴痘病毒樣本,發現這次的病毒總共攜帶 50 種新突變,將這些突變 與2018~2019 年檢測到的病毒株相比,發現是過去從未見過的,以往猴痘病毒每年突變頂多1~2個,現在一口氣出現 50 種,突變速率相當驚人。科學家認為這顯示猴痘病毒已經「加速進化」,也懷疑因此造成傳播力急遽上升。
目前傳出該名法國孩童的同住手足也出現疑似症狀,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由於猴痘屬於接觸傳染,所以推測這位法國兒童猴痘患者由同住家人傳染的機率較高,不過,由於孩童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一旦感染,可能嚴重度會高於成人,雖然該名孩童目前病況穩定,但後續仍要持續觀察。
對此,李建璋醫師表示:「雖然我們可以謹慎樂觀,但是疫情累積的速度由線性快轉變成指數,帶來了一些憂慮,顯示病毒正在快速演化,適應人類的環境。眼看新冠疫未了,猴痘又來亂,英文諺語說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fire,是我們最不樂見的發展。」
居家3物品為高風險傳染途徑
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也指出居家3項物品為傳染途徑,提醒民眾千萬要避免接觸。吳昌騰醫師日前也發文表示,典型的猴痘發病病程與天花高度相似,猴痘一般是透過破損皮膚、呼吸道、眼睛、鼻子和嘴巴進入人體,可感染任何年齡層。
吳昌騰醫師指出,目前主要傳播方式為密切接觸已感染病毒的人或動物,及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感染者的衣服、毛巾或床上用品,尤其「猴痘病毒的DNA在表面上非常穩定,被感染者污染的衣服和床單可以傳播這種疾病」。
猴痘可能出現的4種傳染方式
1、密切接觸已被感染的人或動物:尤其是有皮膚或傷口的接觸,最容易被傳染
2、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例如感染者的衣服、毛巾或床上用品等
3、呼吸道:長時間接觸已感染者,飛沫若有噴濺也可能被傳染
4、性行為:大量的皮膚接觸恐導致染疫
另外,蔡逸姍醫師透過臉書發文,表示猴痘為新興傳染病,人畜共通及人傳人疾病,結痂掉完才沒有傳染力。傳染途徑則為密切接觸受感染的人或動物,或是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猴痘潛伏期約7至14天,在明顯發病前可能會出現發燒、倦怠、頭痛、身體虛弱、咳嗽、喉嚨痛,甚至會在局部或全身處出現淋巴腺腫大等前驅症狀。

圖片來源:皮膚科蔡逸姍醫師 Facebook
法國國克雷泰伊(Créteil)醫院的兒科傳染病專家柯恩教授(Professor Robert Cohen)表示,人們對猴痘在男性的同性性行為中傳播一事進行了很多討論,但可能還不夠,因為猴痘並不是一種只會透過性來傳播的疾病,其他形式的密切接觸也可能導致感染,因此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影響,包括兒童。法國感染學教授拉科姆 (Karine Lacombe)也曾指出,猴痘不是同性戀疾病,女性、異性戀者、兒童也一樣不能排除感染機率。
專家並指出,雖然還不需過度擔心,但必須釐清孩童傳染的途徑和傳播鏈:「如果是家庭內部的,那就不足為奇,但如果我們無法弄清楚它來自哪裡,那麼問題就更大了。」
推薦閱讀:必看猴痘7大QA懶人包:常見症狀、染疫怎麼治一次看!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