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媽媽的聰明3C教養法!我們的一生只不過是「各種習慣」累積
作者\席米‧康
你的孩子恐怕昨天解鎖手機150次,但這並非深思熟慮後的結果,而是出於習慣,也就是一種我們多數人幾乎都未曾注意或理解的衝動。
我們的習慣是本身下意識採取的行為和動作。我們的每一次的經歷、思想和感覺都會觸動成千上萬的神經元,並在我們的大腦形成神經迴路。我喜歡將這些神經迴路視為林間小徑,是經過反覆穿梭而形成的。隨著時間流逝,當我們重複某些行為時,就會強化這些神經迴路的軌跡,讓這些路徑變得更好通行,使得通知我們啟動這些行為的訊息也能傳遞得愈來愈快。一旦重複的次數夠多,這些行為就會變成自動反應。
新習慣之所以難以啟動,是因為它們只是神經元叢林中的一條狹窄小徑。未知的小徑會讓人感到危險或疲憊,而我們往往不想離開熟悉的道路。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學綁鞋帶的樣子,一開始肯定手忙腳亂,需要全神貫注才能綁好。不過,經過足夠的練習之後,每次穿鞋子時,大腦就會切換成自動駕駛模式。即使是一開始看似難如登天的事情,像是彈鋼琴、說法語或操作新的電視遙控器等,在我們做過很多次之後也會習慣成自然(等一下,遙控器對我來說可能不行,我大概永遠得靠小孩幫忙了)。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尋找捷徑,讓我們不需要全神貫注就能執行複雜的任務,這樣大腦就不需要那麼辛苦地工作,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更緊迫的事務上。畢竟要是每次刷牙或煮咖啡都必須聚精會神,我們就永遠沒時間去思考其他事情了。
從我們醒來的那一刻到上床睡覺前,我們的思緒大多處於自動駕駛模式。根據杜克大學研究人員在2006年所做的一項研究,我們每天的活動中有超過四成都只是習慣。心理學家先驅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1892年曾說過:「我們的一生,儘管有具體的外在樣貌,卻只不過是各種習慣的累積。」
改變是可能的
多年來經常使用的神經迴路的確會變得更強大,與其相關的行為通常也是在無意識的狀況下完成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赫布定律(Hebbian rule)——同步受到激發的神經元會串連在一起。這通常也意味著我們年紀愈大,就愈難改變習慣;60歲想養成新習慣,就像想在茂密的叢林中披荊斬棘一般。幸好,孩子的大腦和潛力比我們所知的更有可塑性,也更容易改變。大腦可以形成新的神經迴路,進而改變、忽略和替換習慣。幼童的皮質有更多空間可以容納新的路徑,這表示他們的神經可塑性更高,也更能夠接受改變。
儘管如此,我們仍舊不能只是把好習慣強加給孩子。如果他們感到被迫去做某些事情,就會讓這種習慣產生負面的連結。根據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人員2018年的一項研究,我們成年後對運動的感受恐怕可能源自於童年的體育課經歷。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對體育課的不愉快記憶會讓我們抗拒運動,那種影響甚至會長達數十年。另一方面,喜歡體育課和對體育課有愉快回憶的人會更樂於運動,也比較喜歡活動身體。
同樣地,如果你強迫女兒每天放學一回家就要立刻練習大提琴一個半小時,那時她正感到疲倦、飢餓和暴躁,可能不會讓她對大提琴產生多大的好感。我在青少年與運動的關係中一再看到這一點,例如某個女孩本來喜歡足球,也展現出踢球的天賦,於是他的父母開始強迫她去參加營隊、接受各種訓練和投入菁英隊員的選拔,最後這個孩子可能就失去了對運動的喜好和熱情。我們得要知道,持久的好習慣必須是自發的,必須來自內心的渴望。我們要是讓孩子對這些事情產生負面的聯想,就會讓他們失去原本的熱情,因而無法展現才華,也不能養成好習慣。
反之亦然,想像一下你在學校裡原本不太喜歡某堂課,後來出現了一位教學非常熱情又活力充沛的老師,這堂課可能就變得非常令人期待。因此,我們只要能配合孩子的狀況,透過好玩、幽默又正向的方式來培養他們的新習慣,他們就能將這些新習慣和愉悅的感覺產生連結。
壞習慣
當然,習慣有好也有壞,而我們的孩子也可能會染上惡習,像是過度追求完美、缺乏耐心、暴飲暴食、一心多用或喜歡拖延等。一旦形成某種習慣,這些神經模式就會被植入我們的記憶庫,也就是稱為海馬迴的大腦區域,這麼一來就可能永遠不會完全消失了。
直到今日,每當我看到喬許在電視機前漫不經心地吃著東西時,我都很好奇這個行為有多少是出自他的自我意識,有多少是他小時候那幾個月一邊看《海底總動員》、一邊吃飯時養成的習慣。不過幸運的是,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餐桌旁吃飯,所以他能建立新的迴路來汰舊換新。
除非我們能幫助孩子重新養成新習慣,不然他們的舊習慣隨時會自動開啟。比方說,有些癮君子即使戒菸多年,還是有可能在喝冰啤酒或下班準備開車時出現想點根菸的衝動——不管以前誘發他們想抽菸的事情是什麼都一樣。
而今日3C普及會讓一些壞習慣變本加厲,像是我們可能一整天盯著手機、不和人有眼神接觸,或是坐姿不良、整天坐著不動、整天待在室內、隨時查看手機訊息等等,這些壞習慣說都說不完。
其實,現在因為很多孩子太常使用手機,導致有些人罹患了稱為「重複使力傷害」(repetitive stress injuries)的病症,症狀包括「簡訊指」、「簡訊頸」和「手機肘」等。此外,手機也會損害我們孩子的記憶力,讓他們更難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影響他們結交朋友和學習社交禮儀的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感到焦慮、憂鬱和孤獨。
如果你的孩子在生氣或焦慮時會拿手機舒緩情緒,那麼他就會把這種不健康的應對機制和這些情緒連結起來。他沒有學習怎麼處理情緒這個重要的成長議題,而是學會逃避,不去面對難過的感受。他不知道如何自我調適心情、面對生活的挑戰和解決問題;當他悲傷或憤怒時,可能會一直盯著螢幕來麻痺自己,但這些情緒會在惡性循環中加劇——也就是說,你的孩子可能會用上網來逃避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情,但在網路上又發現同儕比他更厲害、做更多事、有更多朋友, 這會讓他對自己的感覺更糟,更加想要逃避。

▲哈佛媽媽的聰明3C教養法:3C如何影響0~25歲成長荷爾蒙?六週聰明科技習慣養成計畫
【三采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哈佛媽媽的聰明3C教養法:3C如何影響0~25歲成長荷爾蒙?六週聰明科技習慣養成計畫】
推薦閱讀:
別讓孩子整天看手機!兒童使用3C不只傷眼,醫:成長發育恐出問題
給網路時代父母的教養書:孩子的3C網路初體驗,如何正向地開始?
旅遊不知去哪裡,跟媽媽經放心玩
放假跟著媽媽經一起放心玩,精選台灣各地高CP值渡假飯店,為每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十足的親子假期!
看見孩子的高敏感天賦 !焦慮與恐懼是成長過程的自然產物
作者\崔治鉉 高敏感孩子很容易感到焦慮和恐懼,但孩子會有這樣的情緒,並不代表一定有問題。孩...
爸媽這樣說最有效!育兒專家:記住三件事避免過度保護孩子
作者\鄭才英、李西鎮 如果不想成為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你需要記住下列事項。父母和子女的主導...
「陪伴」是最有效的教養!林書豪母親三大教養觀,教出謙遜勇敢的孩子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林書豪自NBA退役之後,在近日重磅加盟台灣職籃「高雄17直播鋼鐵人」,...
離婚恐影響小孩的一生 掌握5項重點減輕對孩子的傷害
作者\健康醫療網 台灣離婚率高居亞洲第一,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21年離婚對數4萬788...
用餐時間老是坐不住?試試小學生「自我調節力」32個練習
作者\申東媛 有些人喜歡與他人一起用餐,有些人則十分厭惡。面對吃得到處都是的人、邊噴口水邊...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