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媽的育兒心聲:永遠不要放棄孩子,就是最好的教養方式
作者/宅媽花花(黃瑜萍)
單親媽媽教養小孩很辛苦怎麼辦?
在個體心理學當中指出,所有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
我們幾乎擺脫不了與他人之間的連結,不論我們再如何邊緣化自己,日常生活中總會有其他人必須共同參與,一般人大多數的煩惱,都是因為沒有做好所謂的「課題分離」。
「課題」指的是每個人得要自己承擔的責任,這邊的責任涵蓋範圍很廣,有形的、無形的、實體的、抽象的、過去的、現在的,所有一切都能夠稱之為「課題」。
我是獨力扶養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孩子們的生父對於養育孩子的費用不聞不問,使我除了得要教育孩子之外,還要背負沉重的經濟壓力。教養孩子與經濟壓力,以及因為生活困難衍生出來的狀況與情緒等等,這些就是屬於我的課題。
由於與孩子分開整整五年,兒子們剛被我接回來時,身心狀況都很不理想,最初兩個孩子不論在校園或是家中,都會不斷製造麻煩,造成我的困擾。我也因為經常得跑學校了解情形,無法再繼續做收入穩定的教練工作,轉成工作時間彈性但收入極為不穩的部落客。
若是我辱罵兒子們不知道感恩惜福、不懂我賺錢有多辛苦,將經濟壓力帶來的情緒發洩在他們兩個身上,那就是我沒有做到課題分離。
即便我的負面情緒是來自於養育兒子所帶來的經濟壓力,那也是我得自己去克服的問題。我可以對兒子們說明自己賺錢很辛苦,若是他們願意幫忙的話,只要在家中與學校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去工作就夠了。
我不能認為因為我養他們兩個很辛苦,所以他們兩個必須當個乖小孩,同時也不能期待講完之後,他們就不會再製造任何問題出來。我必須接受即便我好好向他們說明自己的難處,他們也不一定會理解,或是為此做出任何改變。
當一個乖孩子並不是為了滿足任何人,而是孩子發自內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好的,那才是有意義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他人無權干涉或試圖改變另一個人。即便是自己的孩子,父母也必須做好課題分離。

▲孩子別哭 劇照
在兩個孩子們尚未接回身邊之前,我所接觸到的任何一個人,都不需要去負責他們的人生,他人要如何去過他們的人生,或是他們的人生過得順利與否,那些都與我無關。
然而在親子的問題上,就不是那麼容易做到課題分離,或者說,在課題分離上應該如何拿捏才恰當?因此,面對孩子們的脫序行為,我不能夠像對待他人一樣視而不見,在法律上或者道德上,我對他們都有應盡的義務,我有責任將他們教育成一個能夠自立的個體。
正如同「個體」二字所要表達的,兩個孩子就有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生體悟,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與習慣,我不能夠抱著解數學題目一樣的心態,認為套入公式後就會呈現出一個固定的答案。
對孩子而言,過度的課題分離會使他們感到沮喪。如果任何事都放任孩子自由發展,當他們遭遇到挫折時,很可能會開始認為自己是無能的,甚至會對整個世界產生不信任感,認為身邊的人都是敵人,不會有人在他需要幫忙時,伸出援手來幫助他們。當孩子越來越確信這樣的念頭是正確的,他們就會開始放棄努力,甚至出現反社會的行為。
因此,課題分離絕對不是要父母親完全不要去管孩子的一切行為,而是要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有能力改變的,哪些事情是只有孩子自己才能做出改變的。
如果試圖透過用打罵或者情緒勒索、讚美或利誘等方式來讓孩子服從,就是在試圖控制孩子的行為。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這樣的方式或許能有短期的成效,但卻會在他們的價值觀種下扭曲的種子,當他們長大後,就容易複製這樣的模式去對待身邊的人,例如恐怖情人。
孩子們的脫序行為都是一種渴望被愛的表現,正是因為表現平凡無法引起關注,因此才需要用特別的方式來達成目的。如果父母因為脫序行為而處罰孩子,或是上述任何試圖控制孩子的方式,就正中孩子的下懷,也會讓他們對這樣的方式產生依賴,不斷重複脫序的行為。
面對脫序的孩子,父母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去放大孩子造成的「結果」,而是陪他共同去面對因為他脫序所造成的問題。舉個例子,用餐時間父母邊吃飯邊聊著日常瑣事,一旁的孩子不斷將碗中的湯舀出來,經勸導後仍舊故我。父母能做的是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個行為,而非斥責他:「你看桌子、地板都被你弄髒了!」
如果已經是夠大的兒童,可以先嘗試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若孩子無法說出具體的原因,或僅表示「因為很好玩」,那麼多半只是單純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此時可以溫和的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並且引導他善後自己造成的問題,如擦桌子、地板等等。
但不是這樣就結束了,善後完還要再跟孩子說明為什麼他得自己整理,讓孩子了解課題分離的重要性。詢問孩子如果不能把湯舀在桌上的話,當無聊的時候他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情,父母可以從孩子的回答中去教導他哪些可行、哪些不恰當。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沒辦法像成年人那樣透過自我約束的能力來改變自己,因此脫序的情形可能會一再發生。身為父母的責任就是要不厭其煩、重複溫和且堅定的教養方式,直到孩子領悟什麼叫做「原則」,並且建立成他固定的生活型態。
在接回孩子的這一年當中,個體心理學的教養方式是很折磨人的,尤其我又是在沒有任何後援的情況下,扛起整個家的一切,我的壓力之大,真的很難用言語來說明。但這不能夠成為我控制孩子的理由,即使打罵可以快速達到效果,我也必須要忍住那樣的衝動。
打罵會讓孩子的心理變得多麼扭曲,我自己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當然,我也並非明白課題分離的重要後,對孩子們就能夠完美做到課題分離。我的情緒本來就比一般身心健全的人波動更大,因為躁鬱症是不會康復的,只能夠找出方式去控制,服藥是一種方式,靠自己的理智也是一種方式。
如今我已經停藥多年,一直以來都是靠著透過個體心理學在控制自己,在尚未接回兒子們之前,我已經能夠做到對任何事都不會有情緒反應,甚至面對酸民對我的人身攻擊,也絲毫不為所動,因為我能夠與他們做好課題分離。
不過面對兒子不像面對陌生人一樣輕鬆,因為我不能不理他們。這一年來,我也有過幾次情緒崩潰的狀況,我有口出惡言辱罵他們兩人,也有出手怒打他們兩人。坦白說,現在回想起來,在我崩潰時對他們所講出的那些話,真的惡毒到即便被他們憎恨一輩子,我也不會感到意外。
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已經口出惡言或是出手的事實,因此懊惱對於修復彼此的傷痕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我只能夠誠懇的為我失控的行為向他們兩人道歉,並且嘗試讓他們明白,我現在的處境有多麼辛苦。一次又一次,不管同樣的狀況發生了幾次,都要不厭其煩的教育他們,對自己負責的重要性。他們犯了錯就得要承擔責任自己善後,而我的言語傷害了他們,這也是我該負起責任嘗試彌補的。
所以不論他們犯了再大的錯,只要在過程中我沒有做好課題分離,對他們辱罵或是體罰,我就應該向他們道歉。不論是誰都沒有義務與責任,要去承擔另一個人對自己身心上的傷害,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
只要我的原則夠堅定,並且每一次的狀況都是用同樣的模式處理,他們漸漸就會習得新的生存模式。他們會明白,過去在父親家中為了生存而使用的模式,在母親家中是不適用的。
如今,雖然他們多多少少還是會再製造問題,但是相較於剛接回身邊那時,兩兄弟現在已經能夠負起大部分屬於自己的責任了。尚宇幾乎沒有再出現過暴力的行為,當他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他會先嘗試表達自己的不滿,而非攻擊他人。兩兄弟吵架時,當他意識到是自己犯錯的時候,雖然自尊心強不願意開口向哥哥道歉,但是他會努力想辦法去試圖修補自己所犯的錯。
面對我時,因為我自己也很常向他說對不起,因此當他做了會造成我困擾的事情時,他也會比較願意來向我道歉。我們最常對彼此說的就是:「因為我太生氣而罵你(摔壞你的東西),我要為我的行為向你說對不起。」
若是問我,個體心理學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式嗎?我會回答你:只要不放棄孩子,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孩子,那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為了生存,我需要躁鬱症:宅媽花花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布克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為了生存,我需要躁鬱症:宅媽花花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推薦閱讀:
讓孩子過早懂事,是種殘忍的教養
孩子教養方式永遠爭論不休!5種養育風格衝突與3種解決方法
我要回應
2022-07-07 13:31:29
2022-03-12 16: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