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大人請不要當法官!面對小孩之間的衝突,5步驟帶孩子正向溝通

大人請不要當法官!面對小孩之間的衝突,5步驟帶孩子正向溝通

衝突,正向溝通,教養
圖片來源:怦然星動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吳維寧

「面對衝突」是對話中相當高級的社交技巧,要能好好溝通、瞭解對方意圖,並達成雙方都接受的共識,「吵架」是必經之路。衝突不見得是壞事,能否將衝突化成正面溝通,端看面對衝突時的心態、態度和抗壓力而定。

我還記得上幼教學程時,讀了一整個學期的理論課後,我們開始討論現場實作上的種種困難。無庸置疑,不管是在哪個年紀階段,小孩吵架起衝突,永遠是老師最煩惱的時刻。

現場的教授已經有點年紀,從幼兒園實作到念完博士,之後又繼續在眾多幼兒園做幼師職訓,在課堂上緩緩開口問道:「當看到2個兩歲小孩搶一樣玩具時,你們會怎麼做?」

1. 責備沒有哭的那一個,把玩具給正在哭的(看起來是沒有哭的那個錯, 雖然我們也不是很清楚)。

2. (如果事前有看到)責備搶玩具的那一個,把玩具拿給被搶的那個。

3. 從兩個小孩手上拿走玩具,放到別的地方,大家都沒辦法玩。

4. 要兩個小孩不要吵,自行處理。

5. 其他。

教授念了一串許多幼師處理衝突的方式,然後詢問我們好或不好。詢問之前,自己先下了評論:「我每次去幼兒園,看到高處放了一些看起來很熱門的玩具,或是整天課表中小孩的自由時間很少,就可以知道這家幼兒園的老師功力不怎麼樣!」

這句話馬上觸怒了一堆學生,七嘴八舌地跟教授解釋教育現場的困難,再說,上述做法到底哪個有錯?錯在哪裡?而我每次上家長工作坊和共學小組的課時,總有不少家長問我:「吳老師, 到底要如何面對小孩之間的衝突?到底要不要介入?到底什麼時候要介入?」

一個家長說,他的小孩在公園玩耍,因為個性溫和,其他小孩一直插隊,讓他的小孩一直玩不到遊戲器材,他該怎麼做?另一個家長說,有次小孩在遊樂場溜滑梯,他在上方,卻有一個大哥哥一直從下方爬上來,大哥哥的家長也不管,他也不能管嗎?

此時,我會跟家長們說,你們先來列選項,一般而言,碰到這些問題時會如何處理?而哪個選項你覺得是對的,會安心地做?

大人不要當法官

再回到我的幼教課堂上,對於教授提出來的這些做法,教授如此解釋:「上述1到3的選項,是大人直接介入、直接判斷、直接給答案。大人決定誰對誰錯。你們是去幼兒園當老師、還是當法官?」教授一如既往,慢條斯理地說。

「選項4比較像是小孩來向你求救,說自己不知道如何算數,你卻要他自己想辦法,也不給個方向或邏輯,還自以為是自由教學,好像小孩摸索摸索就會了。」說到這裡,大家稍稍安靜了點,教授看起來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可能有些方式可以教大家。教授接著要我們思考,看到小孩起衝突,我們該如何介入?除了由大人「裁決」對錯或提出解決辦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

「如果小孩是打人或咬人呢?」一個學生問。這種狀況在兩歲多小孩身上十分常見。

「那不一樣,第一步自然是要制止肢體暴力,阻止小孩打人或咬人,需要時要把兩個小孩分開,讓他們冷靜下來。」教授說,「然後告訴兩個小孩,在幼兒園不准打人,就像老師也不准別人打他一樣。第一時間,要同時給兩個小孩安全感!」

五步驟,帶孩子正向溝通

好,那如果老師不能當法官,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面對衝突?

1. 不要在看到小孩衝突的第一眼,就決定誰對誰錯:很多時候,大人看到的那一瞬間,並不是所有的故事。一個打人的小孩可能是因為之前對方捉弄他或說了什麼傷人的話;一個痛哭的小孩可能是因為搶不到玩具而哭,而不是玩具被拿走……大人太早下判斷只會變成另一種傷害。

2. 保護小孩,阻止肢體暴力:如果衝突場合已經嚴重成咬人或打人的狀況,第一步自然是分離兩個小孩。如果小孩是在搶同一個玩具,老師可以先把玩具拿在手裡,清楚告知小孩肢體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老師保護每一個被肢體侵犯的小孩。

3.詢問經過:如果小孩會說話,這個過程絕不能省略,而且要讓兩個小孩從他們的立場發言。小孩年紀越小,描述過程的能力越差,時間點也通常記不清楚。老師的角色不只是評判誰對誰錯 (很多時候不見得有對錯),重要的是給孩子開口機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立場「被聽見」。

4. 用詢問句取代命令句:用「那我們現在可以怎麼做?那現在要怎麼辦?」取代「你為什麼這麼做? 還不把玩具還給小美?」……這些帶有指責性跟命令性的句子。把問題丟回給小孩,解釋對方的情緒給另一個小孩聽,讓小孩自行思索。

例如說:「小傑很想玩你手上的玩具,所以才來搶。我已經告訴他不可以用搶的,就像我也不允許你去搶小傑的玩具一樣。他現在還是很難過,很想玩這個玩具,我們可以怎麼做?」 聽到這一點時,同學都大呼不可能,小孩還那麼小,哪有能力解決問題?教授只是輕輕地說,回幼兒園做實驗了之後再討論。

5. 提供不同的取代方案:如果小孩年紀非常小,還不大會說話,老師可以試著提供不同的取代方案, 例如說:「除了小美的之外,那邊也有很多玩具,你要不要去選一個?」、「小美現在還想玩,你可以去玩別的,如果你真的很想要,能等小美玩完嗎?」、「小美,他真的很想要妳手上的玩具,妳願意讓給他嗎?」老師的角色,是陪著小孩一起想出一個兩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

面對衝突,大人該不該介入?

回到教育現場,真的能這樣實務操作嗎?來看看我們幼兒園的例子。我帶中大班時,有兩個很要好的小女孩突然起了激烈衝突,兩個人哭哭啼啼地來找我,說明時不停插話和指責對方。這時,我打斷她們的話,要她們去拿來幼兒園處理衝突時的三把鑰匙:一個耳朵鑰匙、一個嘴巴鑰匙、一個眼睛鑰匙。

兩個小孩猜拳,贏的人先選鑰匙,拿到嘴巴鑰匙的小孩先說話,拿到耳朵鑰匙的小孩先聽話。我則是那個拿眼睛鑰匙的人,做為仲裁者,負責讓講話的小孩把話講完,講清楚;讓聽話的小孩把話聽完,聽進去。

A:「我跟B在畫畫,我說想要紅色彩色筆,我一說,她就把紅畫筆搶走, 我跟她要,她又不給我,我很生氣。」(A說的不長,但B還是一直打擾,而我的功能就是請B有耐心,記下A的重點及她不同意的部分。A講完後跟B換鑰匙,現在換B講。)

B:「才不是呢!我聽到她說要紅色彩色筆,很高興地幫她拿起來,我是想幫忙,可是她伸手搶,說那是她的,也不聽我說話就對我大叫,我很傷心,覺得被誤會,所以不想把色筆給她了。」

我:「現在我們知道彼此的想法了。A,如果妳是B,本來高高興興地想要幫朋友拿彩色筆,卻被誤會是妳要捉弄她,妳會怎麼想?B,如果妳是A,已經說了要拿紅色筆,卻有人馬上把筆拿走,妳又會怎麼想?」讓彼此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後,我再問這件事誰對誰錯、誰要道歉。兩個冷靜下來的孩子都說自己沒有錯,對方也沒有錯,但大吵大鬧和說了難聽的話,這件事是錯的,所以兩人各自向對方道歉。

這是年紀大一點,而且人際互動較成熟的孩子。如果孩子小一點,我會提出聽完後的想法,以及我覺得下次可以怎麼做,讓小孩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聽到、聽懂對方的想法跟態度。這種教學活動,通常是從小班開始,重複一、兩年,通常等小孩升上大班後,只要冷靜下來聽完對方的話,解決方案都會自己冒出來,甚至有能力自己判斷是非對錯,與衝突的另一方進行協調或道歉,很多時候甚至不需要大人做「讓彼此聽懂對方言語」的中介者了。

所以,孩子面對衝突時,大人要不要介入?我的答案是:小孩年紀太小,或是溝通技巧尚未成熟時,當然要介入。特別是衝突的雙方,有年齡差異和語言能力落差時,大人不介入很容易產生「強欺弱」的狀況。然而,大人介入並不是做讓彼此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後,我再問這件事誰對誰錯、誰要道歉。兩個冷靜下來的孩子都說自己沒有錯,對方也沒有錯,但大吵大鬧和說了難聽的話,這件事是錯的,所以兩人各自向對方道歉。

這是年紀大一點,而且人際互動較成熟的孩子。如果孩子小一點,我會提出聽完後的想法,以及我覺得下次可以怎麼做,讓小孩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聽到、聽懂對方的想法跟態度。這種教學活動,通常是從小班開始,重複一、兩年,通常等小孩升上大班後,只要冷靜下來聽完對方的話,解決方案都會自己冒出來,甚至有能力自己判斷是非對錯,與衝突的另一方進行協調或道歉,很多時候甚至不需要大人做「讓彼此聽懂對方言語」的中介者了。

所以,孩子面對衝突時,大人要不要介入?我的答案是:小孩年紀太小,或是溝通技巧尚未成熟時,當然要介入。特別是衝突的雙方,有年齡差異和語言能力落差時,大人不介入很容易產生「強欺弱」的狀況。然而,大人介入並不是做裁判,告知小孩是非對錯,而是協助引導孩子找出解決之道。

只有大人陪著小孩一起面對大大小小的衝突,自己(或與對方一起)思考解決辦法,孩子才能逐漸學會如何捍衛自己的意見、尊重別人的選擇、面對不同意見並解決歧異。

「你們總是幫小孩排解糾紛、裁定每次衝突的是非,就像是不給小孩自己吃飯,硬要餵他一樣。這不只是某種大人施予小孩的暴力,也剝奪了小孩學習與成長的機會!」這堂課下結語時,教授這麼說。

衝突,正向溝通,教養

▲聽懂孩子的話:養出不畏權威、理性對話的虎刺巴小孩

三采出版社】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聽懂孩子的話:養出不畏權威、理性對話的虎刺巴小孩

推薦閱讀
62條教養規則,教出自律的好孩子!
出現3種跡象,可能正在培養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三采文化

思考不同的角度
接納改變的氣度
涵蘊文化的深度
創造流行的彩度

我們不曾懷疑,一本書的力量,可以改變全世界。
出版的路不會有侷限或終點,未來,我們希望能與更多的作者、創作者合作,激盪更多出版的可能,創造更美好的閱讀感悟。

三采網路書店:www.suncolor.com.tw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