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作家投稿 » 生活放輕鬆 » 夫妻間的事…「我懂!」

夫妻間的事…「我懂!」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文|朱聖恩 攝影|楊政翰

 

走進伊甸基金會—雲林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新住民中心),新住民姊妹有說有笑,在此出入就像回到娘家般自在。三不五時,姊妹們將自家種的花生、玉米、紅蘿蔔等作物,帶來與新住民中心分享,氣氛融洽,恰似一個大家庭。新住民中心社工督導邱昭維,從前是擔任保護性社工(從事家庭暴力防治、兒少福利與權益、性侵害防治等相關業務),常見服務對象走進來的當下,夫妻吵架聲也跟著傳到耳裡。自從轉換到新住民中心服務,對照以往劍拔弩張的火藥味,真有天壤之別。

 

伊甸自2022年起承接「雲林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計畫」,提供縣內新住民及其家庭與個案管理服務。在這之前,是由其他單位提供新住民服務,前後加總起來,雲林的新住民服務已近15年的時間。姊妹們早已視新住民中心為第二個娘家。

 

新住民中心服務新住民家庭這些年間觀察到,由於政策走向、局勢改變加上COVID-19侵襲全球,初入境的移工和新住民皆愈來愈少。社會大眾對新移民的刻板印象,有時還未能與時俱進。舉例來說,嫁來台灣的新住民女性,常被視為是弱勢,被公婆視為是透過仲介介紹而「買」來的。

 

實際接觸姊妹們的過程,顛覆了邱昭維過去對新住民的既定印象。

 

「許多人在來台灣之前有好的生活,也受過良好教育。嫁過來,一切重新開始…」邱昭維有感而發。

 

姊妹們生兒育女之後,囿於文化差異,在指導子女學校課業遇到阻礙。再加上社會上對新住民的成見,致使有些新住民的子女寧可不表態新住民二代的身分。

 

「其實,混血兒的基因是更好的。」邱昭維說。

 

有鑑於此,伊甸在新住民的服務,也放眼培力二代。

 

圖說:伊甸放眼新住民二代培力的服務。

 

新住民中心曾全員出動,辦理異國文化的活動,讓小朋友們欣賞、認同(父)母的母國文化。孩子在新住民中心成長的同時,新住民姊妹也躍然投入學校、志工各種領域。她們有的是母語講師,有的教導烹煮家鄉味佳餚,交織出對各國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圖說:新住民二代異國文化活動。

 

然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當夫妻間的語言、成長背景不同時,又增添這本經的複雜度。

 

身為新住民中心目前唯一的已婚男性。同事間,有時會請邱昭維支援協調新住民家庭的「家務事」,他以客觀的角度協助雙方了解彼此。

 

曾有一位姊妹埋怨,先生是個跟蹤狂。無論她到哪裡,總是緊迫盯人,令她喘不過氣。邱昭維以同理心與先生溝通,太太既是他飛到越南精挑細選,自是外貌出眾,當自信心不足時,便出現跟蹤太太的行為。

 

曾任全職奶爸的邱昭維,照顧稚子餵奶、拍嗝等,全不假手他人,所以很熟悉育兒大小事。在一次新住民活動中,一位姊妹將7個月大的嬰孩暫托中心人員照顧,小嬰兒在邱昭維的懷裡安穩地睡了1.5小時,媽媽可以喘息一下、放心參加活動。

 

新住民姊妹常擔任通譯,殊不知,邱昭維也是新住民家庭夫妻間的「通譯」。

 

圖說:邱昭維是新住民家庭夫妻間的「通譯」。

 

待夫妻雙方坐下來,開始向他述說對方如何、如何。

 

「等一下,妳跟妳先生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呱啦呱啦…」邱昭維問。

「對對對,就是這個意思。」新住民妻子答。

「停—你跟你太太講的其實是這樣,不是那樣,對不對?」邱昭維問。

「對啦,是這樣啦!」先生答。

 

即使夫妻雙方都是台灣人,相處起來也不見得一路平順,更何況是異國婚姻。溝通的過程,邱昭維來回向夫妻雙方確認原意。在他為人夫、人父,又與姊妹們有共同育兒話題的經驗中,淬鍊出協助夫妻雙方溝通的訣竅。

 

邱昭維笑稱,如果跟太太一言不合,太太的娘家在台灣,即便是跨縣市,回娘家都還方便。新住民姊妹們在婚姻上遇到不順遂,可不是騎個機車、買一張車票就可以回娘家了。她們離鄉背井,在此落地生根。夫家是牽掛;娘家是思念。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邱昭維勸男士們多理解與支持太太。

 

家和萬事興。新住民家庭和樂,姊妹們都過得很好,這終歸是新住民中心最樂見的事。

 

圖說:新住民中心期盼每個家庭「家和萬事興」。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10.20 NO. 440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伊甸基金會

已故劉俠女士(筆名杏林子)於1982年12月1日創辦了屬於身心障礙朋友的伊甸園-「伊甸基金會」。
伊甸針對兒童、身心障礙者、老人等不同服務對象,提供直接與專業的社會服務,從成年身心障礙者職訓、就業輔導、心靈重建開始,進而延伸至發展遲緩兒的早期療育服務,以及高齡老人居家照顧。
伊甸秉持著「全人全生涯關懷」,提供服務使用者身、心、靈的支持。此外,更將服務推廣到海外,不僅在越南成立服務中心、四川災後重建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