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自卑的孩子重拾信心?心理學:用「鼓勵」代替「稱讚」!
作者/宅媽花花(黃瑜萍)
不斷尋求讚美的孩子怎麼辦?
小兒子(下稱尚宇)在剛被我接回身邊時,是個對自己極度沒有自信的孩子,透過個體心理學慢慢幫他重新建立自我認同時,他最常提出的問句就是:「媽媽,你覺得我真的做得很棒嗎?」
個體心理學主張的教養方式為不責罵也不稱讚,別去迎合尋求稱讚的孩子,讚美會使孩子更加容易自卑,得依賴他人認同,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正確建立孩子的自我認同,需要用「鼓勵」取代讚美。
與前夫離婚五年,直到 2020 年 2 月我才拿回了兩個兒子的監護權,並把國一的長子(下稱尚謙)與小學二年級的尚宇接回身邊照顧。弟弟尚宇剛被我接回來中壢時,因為有嚴重的學習障礙,他的在校成績永遠都是最後一名,不論是學業表現或是在秩序上都一樣。
為了重新建立尚宇面對挫折的勇氣,我積極尋找他所擅長的事情,最後在美術班中發現了他的天賦。最初,他只要下了課就會一直不斷詢問我,他的作品做得如何,但又因為害怕聽到負面的評價,總會在我回答之前就先補一句:「我想大概很爛吧!」
這樣的行為在個體心理學當中,是孩子脫序的表現,而孩子的脫序行為分為五個階段:
一、尋求稱讚;
二、引起注意;
三、進入權力鬥爭;
四、復仇;
五、證明自己的無能。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親子問題都在權力鬥爭的階段而已,少部分會進入第四個階段。進入第四個階段的孩子,多半已經不會再信任父母了,需要靠不相干的第三方介入(社工、諮商師、輔導師等等),才有機會改善。
但若是到了這樣的程度仍沒有人去導正孩子,使脫序程度惡化到第五個階段時,就會變成我們平常社會新聞上看到的那些案例,不論是虐童、性侵、隨機殺人等犯罪行為,若是我們去深入了解這些罪犯的成長環境,或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做出這種事情來。
尚宇急於想從我口中得到讚美,就是脫序階段中的第一個:尋求稱讚。
個體心理學是極力反對稱讚孩子的,讚美會讓孩子建立錯誤的連結,讓孩子養成為了得到讚美(或獎勵)才肯去做某些事情,甚至連孩子自己該負的責任,也可能變成做完有好處才願意去完成。
稱讚孩子除了會建立錯誤的連結之外,同時也是把自己放在比孩子還要高等的位置,也就是「縱向關係」。稱讚這樣的行為是建立在上對下才會發生的,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不教養的勇氣》,岸見一郎)
試想,若是長輩幫你完成了某件事,那原本是你自己該做的事情,你會這樣對長輩說話嗎?
「好厲害喔!你會幫我洗衣服耶!你真的超棒的!!(大力鼓掌)」
在個體心理學的橫向關係當中有說明,孩子除了年紀比較小、人生歷練沒有大人來得豐富之外,在「生命」這一層意義上,大人與孩子並無不同,都是平等的。孩子獨立完成的某件事,對大人而言可能輕而易舉,但不能夠因此就認為自己高孩子一等。
而習慣尋求稱讚的孩子在成年後,也會容易變成需要他人認同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不敢表示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簡單一點來形容的話,就是耳根子軟、毫無主見的人。
當然,在面對孩子尋求稱讚時,也不是要去無視或者否定他的這個行為,因為冷漠帶來的危害並不比稱讚來得小。在個體心理學當中的教導,我們可以藉機去引導孩子明白,「努力付出的過程」遠比「超出或不如預期的結果」來得更加重要且有意義。
因此每當尚宇在詢問我他的美術作品做得如何時,我從來不會對他說「很漂亮」、「非常好」這樣空泛的評價,我會透過引導的方式讓他練習表達,在這項作品上他做了哪些努力。
「這隻貓頭鷹做得好逼真,羽毛都是你自己一片一片貼上去的嗎?你是如何做出這個翅膀的?」
「貓頭鷹的身體看起來皺皺的是為什麼啊?原來是因為那個部位的羽毛比較蓬鬆柔軟,所以是用別種方式做出來的啊!」
「它的眼睛跟其他地方感覺不一樣,不像是黏土做的,原來那不是黏土啊!」
「你做的是貓頭鷹寶寶,所以才沒有幫牠做眼袋嗎?你在細節上觀察得相當入微呢!」
透過詢問的方式來回應他尋求讚美的行為,除了能夠讓尚宇練習表達能力之外,同時也是在讓他明白,比起只是問我漂不漂亮,跟我分享這個作品付出了哪些努力、在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又是如何想出方法去克服後完成了這項作品,是不是讓你覺得更有成就感,也對美術又更加喜愛呢?
重點並不在我認為這個作品做得如何,而是在創作的過程中是否覺得開心,完成作品後有沒有學到什麼?像是發現了混色的技巧,下次可以做出更漂亮的漸層感;像是發現了羽毛重疊的技巧,下次可以將翅膀做得更加逼真;像是發現了平面與立體的差異,下一次可以做出立起來的貓頭鷹……等等。
尋求稱讚是每個人都一定有經歷過的階段,已經是成年人的我們,可以透過自覺去慢慢改變這樣的習慣,但如果不巧一生當中都沒有機會透過某些狀況讓我們開始反思,尋求稱讚為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時,很可能一輩子就只能活在他人的認同底下。
許多人都是到了瀕死的那一刻,才開始後悔自己沒有去多做一點真正想做的事。我很幸運能夠在二十八歲就接觸到個體心理學,我能夠讓兒子們更早就明白這些道理,他們將來就不需要承受那麼多不屬於他們該去承受的折磨。
除了改變我自己、影響我的兒子們,我也希望透過我的文字,能夠幫助到正在閱讀本書的各位。

▲為了生存,我需要躁鬱症:宅媽花花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布克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為了生存,我需要躁鬱症:宅媽花花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推薦閱讀:
另類媽媽教養術!6年不碰社群可獲五萬,18歲兒完成挑戰
4個從小教給孩子的人生信念:親子教養無關外貌、成就、財富!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