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作家投稿 » 懷孕與教養 » 妊娠糖尿病原因、症狀、檢查,產後會好嗎?營養師教你飲食5原則

妊娠糖尿病原因、症狀、檢查,產後會好嗎?營養師教你飲食5原則

▲圖片來源:Unsplash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babylike

妊娠糖尿病是孕期大魔王,很多孕婦都有經歷過喝糖水,進行妊娠糖尿病檢查。到底妊娠糖尿病原因為何?出現哪些症狀需注意呢?尤其是6大類高風險族群,需定期檢查控制血糖和體重,營養師提出妊娠糖尿病飲食健康5原則

妊娠糖尿病的原因

孕婦需提供足夠能量孕育胎兒,懷孕期間胎盤持續增長、荷爾蒙變化、懷孕體重上升,導致血糖升高,若胰島素分泌不足,無法調節血糖或產生阻抗,身體處於高血糖狀態,容易導致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一種在懷孕期間出現的代謝疾病,懷孕前沒有糖尿病,懷孕期間出現高血糖狀態的暫時性糖尿病。據統計,30 歲以下妊娠糖尿病只有 6%,而 40 歲以上就高達 36%,尤其近年來國人普遍外食、缺乏運動,患病比例也大幅提高。

妊娠糖尿病可能增加孕婦和胎兒的風險,如:產後出血、胎兒過大、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嚴重時孕婦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以及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6 大症狀

妊娠糖尿病症狀和糖尿病一樣,會出現三多(吃多、喝多、尿多) 症狀,小便中尿糖會升高,每次產檢中驗的小便試紙中會呈現深咖啡色。以下是妊娠糖尿病常見 6 大症狀:

1. 頻尿:常常會感到口渴導致飲水量增多,加上胎兒壓迫膀胱,導致孕婦感到頻尿,上廁所次數增加。

2. 口渴和口乾:血糖升高以后,身體會反射性要求補充水分,以稀釋血糖濃度,因此會常感到口渴及口乾。

3. 食量增加:懷孕期間食量的增加是正常的現象,但某些妊娠糖尿病患者異常的飢餓感和食慾增加,可能與高血糖有關。

4. 疲勞感:高血糖導致能量無法有效利用,一些孕婦可能會感到持續的疲勞和虛弱感。

5. 肢體麻木或刺痛:高血糖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導致肢體麻木、刺痛或像針刺一樣的感覺。

6. 視力模糊:高血糖可能影響眼部組織,導致暫時的視力模糊。

三、妊娠糖尿病,要注意高風險族群!

妊娠糖尿病的症狀可能很輕微,孕婦不好判斷。若符合高風險族群,如:家族糖尿病病史,建議定期進行血糖檢查,及早檢測發現,確保孕婦和胎兒的健康。

1. 肥胖 (BMI >25 )

2. 高齡產婦(34 歲以上)

3. 曾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孕婦

4. 第 1 型或第 2 型糖尿病家族史

5. 上一胎的胎兒體重超過 4500 公克的孕婦

6. 有荷爾蒙相關疾病的孕婦,如:多囊性卵泡症候群

妊娠糖尿病檢查,喝糖水測試血糖

因妊娠糖尿病孕婦的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政府新增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項目,懷孕第 24-28 週產檢時,孕婦進行妊娠糖尿病檢查,也就是喝糖水測試。

妊娠糖尿病檢查:孕婦需口服 75 公克葡萄糖,接受空腹 8小時、1小時後、2小時後的抽血檢查,共 3 次血漿葡萄糖測定的妊娠糖尿病篩檢。

若檢查其中一個超出標準值,經醫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需多加注意飲食及運動,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空腹血糖≦95mg/dL、飯後一小時血糖≦140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120mg/dL)。

另外,孕期體重控制目標也很重要,參考如下:

1. 懷孕總體重增加:需注意不宜超過 10-14 公斤。

2. 控制增加速度:懷孕12周後,每週體重增加 0.3-0.5 公斤為宜。

3. 孕期禁止減重:確保孕婦和胎兒健康。

五、妊娠糖尿病 5 個正確飲食觀念

妊娠糖尿病從飲食及運動做起,營養師提供 5 個正確飲食觀念:

1、飲食減糖不可無醣:精緻糖如砂糖、黑糖都是引起血糖升高的主因,尤其是高妊娠糖尿病的高風險孕媽咪應盡量避免。

2、選對澱粉、水果種類:澱粉、水果屬於醣類較多的食物,這些食物雖然味道不甜膩,昇醣指數卻很高。

建議可以用糙米取代白飯、冬粉或米粉取代白麵條,西瓜、龍眼這種高昇醣水果應要注意攝取份量。

3、少量多餐:建議孕婦將用餐時間分配為一日 4 至 6 餐,分散每餐吃下的含量,以免血糖上升太快。

4、搭配纖維與優質蛋白質:注意每餐食物搭配都有優質蛋白質補充營養素,高纖維食物來穩定飯後血糖。

5、多補充維生素D3:調節生理機能,據臨床實驗:懷孕初期及懷孕中期補充維生素 D3 有助於預防妊娠糖尿病的發生。

推薦閱讀:

散步好好玩!爸爸和孩子相敬如「冰」?四種遊戲拉近父子關係

媽媽的說話練習!用「界定」與寶貝溝通、別用「催」孩子上學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babylike

2018 年,BabyLike 由一群喜愛孩子的媽咪們的共筆部落格起步,也是「BabyLike」網站名字的由來,BabyLike 也表示期許能給予寶寶喜愛的,不管是育兒用品、生活、玩具或是寶寶食品等,在育兒的路上,希望能和新手爸比、媽咪們彼此幫助和陪伴,讓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美好育兒故事。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