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孩子因為特殊生想轉班?聽聽幼兒園長五點建議!

孩子因為特殊生想轉班?聽聽幼兒園長五點建議!

孩子因為特殊生想轉班?聽聽幼兒園長五點建議!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Mella

也許是因為大家對於特殊需求兒的敏感度與意識越來越高,也許是因為大環境的不友善(最近聽說連空汙都有可能是引起孩子過動的兇手),事實就是這幾年我們在教學現場的確都會帶到的為數不少的特殊需求兒,包括自閉症、亞斯柏格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語言遲緩、發展遲緩等不同需求的孩子。

小孩在學校被霸凌,家長該怎麼做才好呢?

帶這些孩子的確有他辛苦的地方,但通常只要方法得宜,加上家長們的全力配合,再給這些孩子一些時間,其實都可以看得到他們漸漸穩定下來的成效,當然難免會有讓我們沮喪的時刻,其中一項就是當同班的家庭告訴我們:「老師,因為XXX的關係,所以我們想要轉班」。

推薦閱讀:迷路媽:被剝奪限制愈多,就越多過動症

最近又發生類似的狀況,有過動傾向的這位小男生不可否認,的確幾乎每天都會有衝動而難以控制的時刻,像是用吐口水、講不好聽話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

雖然大部分的時間老師都有立即的處理並給予小男生應有的自然後果,而且小男生的家庭也積極的給予他充分的運動與管教,並接受我們的建議去尋求專業醫療資源的協助,但在家中很受疼愛的小女生仍然不斷的回家找爸爸訴苦告狀,讓爸爸有些激動的來和學校反應,甚至提出想轉班的要求。

小孩在學校被霸凌,家長該怎麼做才好呢?

這樣的習題通常讓老師非常無奈與為難,畢竟兩邊都是我們的孩子,不過還是歸納出以下幾點建議給大家參考。

當孩子回家反應被相同的孩子困擾時:

當個主動傾聽者:

安靜專注的聽孩子說話,在必要時給予開放式的問題,像是「妳覺得還能怎麼回應他呢?」、「我很好奇為什麼他會這樣做呢?」盡可能讓孩子能真實完整的敘述過程,有時可能真的有些委屈,但如果情況不是太超過(受傷或真的有陰影不敢上學),通常只要讓孩子知道爸媽能同理他的感受,有時也就過關了。

推薦閱讀: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小孩?

不要過度反應而讓孩子的故事超線發展:

我們這幾年常遇到的狀況是因為現在的孩子語言發展都非常好,因此回家後有時說的版本和現場是有出入的,或是會選擇性的表達故事,甚至因著爸媽的反應,而擴大故事的情節,有時還會加入其他人的故事片段或自己的想像。

因此大人的反應與引導非常的重要,必須清楚讓孩子了解「我們只說真的發生的事」,讓孩子知道語言的殺傷力是很大的,如果最後發現不是真的,將會失去爸媽對你說的話的信任度,甚至還會傷害到老師或其他孩子。​

我們就有發生過因為爸媽沒有及時求證,只是在家中孩子面前表達不滿,最後甚至孩子說出老師剪了她的瀏海這樣的故事,求證過後才發現根本是孩子自己剪的。不適時為孩子煞車,孩子真的會忘記界線的存在。

于美人制止外國小孩吵鬧,反被媽媽回嗆

務必找老師、學校求證:

耐心聽完孩子的陳述後,記得要找老師了解故事的全貌,盡可能理性、中立的表達自己的擔憂,當然可以給予建議,但也須尊重學校與老師的作法,如果發現真的是孩子在閃躲問題或從自己的視野說故事,不須對他們大發雷霆,但一定要好好的讓孩子了解這樣的行為會導致的後果為何。

推薦閱讀:親師溝通靠「班級群」?父母必看七大行規

試著考量團體的利益與更長遠的成效:

我們學校是混齡班,每一年班上1/3新的孩子進來時,勢必會造成一些混亂或舊孩子行為退化的狀況,但這些所謂的秩序上的「破壞」,其實將是建立更成熟的秩序的開始,過一段時間後,反而更穩固了舊孩子的狀態,因此除了著眼在眼前的困擾之外,爸媽也可以幫孩子看遠一些,在這些衝突中其實往往蘊含著更多可以帶給我們孩子的學習。

家有學齡兒怎麼跟老師溝通?親師溝通必學4招

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可以怎麼幫助我的孩子:

老師當然可以用隔離小孩,不准兩個小孩接觸來避免衝突的發生,有時我們也會階段性的利用這樣的策略,讓雙方冷靜或重新建立關係。

但長期來說,這其實會剝奪了孩子人際學習的機會,就像當家長為了某個孩子的存在選擇要轉班,甚至是轉學時,我們會盡力溝通,並更積極的處理,但若最後還是選擇離開,除了尊重與祝福外,其實還有更多的擔心,畢竟孩子未來長大的過程中,難道就不會再遇到衝動性比較高,或所謂比較調皮的小孩嗎?

如果能在幼兒園時期,就讓孩子學習和不同的人相處,甚至因此能夠學到保護自己,付出的成本應該是相對小的吧?

「一樣米養百樣人」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諺語,每個孩子都需要受到尊重更是我們熟知的教育理念,雖然也許我們很幸運的擁有一個成熟懂事的孩子,但不可否認的確有些家庭的孩子是充滿挑戰與故事的,有時真的不是他們不努力,只是他們的路的確比較曲折難行。

一直很喜歡所謂「同村共養」的概念,畢竟學校就像個微型社會,唯有大家多些同理與包容,一起面對問題、積極處理問題,我們孩子未來的世界才有可能是平安而大同的,給別人也給自己的孩子一些機會吧!

Mella的幸福蒲公英】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老師,我們想轉班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Mella

大家好,我是麒麟雙胞胎兄弟和小諭兒妹妹的媽;目前在蒙特梭利幼兒園擔任園長的工作,曾經在紐約生活與工作了三年,在那裡拿到紐約大學(NYU)的幼教碩士與3-6歲蒙氏教師證。在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分之下,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圍繞著孩子們轉啊轉的,工作與育兒的過程中有壓力、有挫折,但也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的時刻,願意真誠的呈現給大家,希望這些生活體驗式的分享甚至是自我省思,能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其實沒有人是孤單的,而只要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會是收穫最豐富的人。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